一、知识供应链
(一)知识供应链的内涵
知识供应链是由美国的“下一代制造项目”提出的,知识供应链是指通过需求和供应的关系将知识的供应、创新、传播、使用等过程的相邻知识结点联系起来的,将概念转化为知识化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一个功能网链。在这个基础上,美国学者从组织内知识和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关系角度提出了知识链模型,包括知识链的主体部分和知识链的产出,其中主体部分包括: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以及领导、合作、控制和测量等知识活动。而知识链的产出就是知识。
(二)知识供应链的特征
知识供应链的最大特征就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除了来自市场竞争,还有与知识供应链相关的知识风险。知识供应链的第二个特征是具有动态复杂性,主要是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知识链中的知识层次和知识水平。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空间跨度不断增加,这是知识链结构负责的主要原因。第三个特征就是共事、学习性。知识链可以扩展到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并在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升知识链的价值发挥其优势。
二、知识供应链管理视角下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
(一)校企合作组织结构不明确
当前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单一化,,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政策不完善、经费不足等。企业与学校共同创办企业,为学生建设实验基地、为学校的研发项目投入资金等合作模式没有被广泛的应用,而是普遍让学生在企业里参观、见习等。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利益,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和培养学生,更不可能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去改变企业原有的岗位设置。因此当前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效果不如人意。此外,知识管理在管理组织模式中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当前学校的组织结构不能符合企业合作的需求,合作中双方对各自的知识管理范围不明确。这是当前校企合作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
(二)缺乏有效的动力机制
就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学校主动积极,而企业被动消极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没有与学校合作的兴趣,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前各大高校的实力不够,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难以从中获取利益。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形式越来越难,通过和企业合作,给学生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成为各大学校缓解就业形势的主要途径。因此这是出现学校主动积极、企业被动消极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校企合作缺乏保证机制
校企合作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其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而校企合作缺乏保证机制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而校企合作缺乏保证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校企合作缺乏法律保证机制。当前政府还能没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以致于校企合作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不完善。而且政府没有够及时发布和更新企业所需求人才的标准,这使得校企合作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许多高校和企业合作时没有建立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课程标准、实践基地等。这是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主要原因。而且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和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沟通平台。因此校企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模式严重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
(四)企业与学校之间信息不协调
当前,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信息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企业需要专业型人才,但是高校的毕业生往往为找工作而烦恼。然后企业为了尽可能快的招到需求型人才并减少招人的成本,一般会扩大实际需求量。同时企业依据用人市场的信息来制定自己的招生计划,这使得学校一些专业的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企业和学校没有为那些没有被录用的学生准备实践的地方,这大大降低了毕业生的质量。
三、运用知识管理知识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一)建立知识管理网络层次组织结构
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新型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校企可以建立知识管理网络层次组织结构,明确各自的职责。当前校企合作组织呈现混乱的局面。在知识供应链管理视角下,运用知识管理,发挥知识获取、知识利用和知识积累的优势实现知识共享。而且为了提升管理的质量和管理效率,增加管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建立相应的网络组织结构,明确各自的职责,让各个部门能够各司其职。
(二) 完善动力机制建设
为了鼓励校企加强合作,可以完善动力机制建设,保证校企合作长效发展。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具有许多知识收集与产生节点,在知识管理方面也更加全面和具体。企业除了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学习这,同时是知识收集与产生的节点。在整个知识网络中,学校和企业是互相需要的。为此,校企可以建立人与知识的沟通渠道,实现双方的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通过共享资源来保证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的运行。
(三) 探索保障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面入手。首先政府要构建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为此国家和政府首先要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发挥企业的优势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国家和政府要出台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制度约束来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保证。此外,要构建校企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比如可以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他们可以解决校企合作中产生矛盾、制定培养人才的标准、为校企合作的沟通建立平台等,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来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四) 注重利益机制的健全
利益机制的健全是校企合作的根本,也是保证校企顺利合作的重要条件。为了避免校企双方在利益方面产生矛盾,学校和企业要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利益分配的方案,让双方都满意。同时还可以将此次调整方案的依据作为下次调整的基础,从而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工作流程。此外,校企双方要合理运用知识管理知识,签订具有强制性的利益分配合约,使校企双方能够实现双赢。同时校企双方要针对利益分配制定完整、合理的流程,对每次调整的方向、时间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保证双方获取合理的利益。
综上所述,通过知识供应链推进校企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促进学生就业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虽然当前校企合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相信通过学校和企業的不断努力和改进,一定能从当前的困境中扎找到出路,建立科学有效的新型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为此,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知识管理网络层次组织结构,明确职责、完善动力机制建设、探索保障机制建设、注重利益机制的健全等来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合作长效发展。(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注:本文课题名称是“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研究,课题编号ZJD131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