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支出缺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事业也因此成为各国发展的主要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财政教育支出也不断增长,但同时存在较多问题,从而造成财政教育支出缺位。
1.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教育经费来源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及其他教育经费。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而财政教育支出指的就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1.1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状况
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但我国这一比重直到2007年才首次突破3%,至2010年,该数据也只有3.66% 。而据统计,OECD国家的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为5% 。
1.2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状况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在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在高等、中等、初等的三级教育上的经费投入是所有国家中相差的最为悬殊的。而从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看,东部地区的教育支出明显高于中西部,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种差距在逐渐缩小,但仍较大。
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
2.1宏观角度分析
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明显过低。2010年这一比重为3.66% 。这说明,近些年来,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既没有实现优于GDP的高速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做到同步增长,这给学校的运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另外,我国的教育支出在国际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的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也达4.1%,而我们现阶段的目标依旧停滞在4% 。
2.2支出结构失衡
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失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区域失衡和结构不合理现象,教育资源整体配置效率不高。这主要表现在:
(1)区域配置不均衡
这首先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失衡,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呈现阶梯式,表现形式既在于东、中、西部教育支出的比重,也在于各地官员对教育投入的重视程度。
(2)三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不合理
首先,投入比例严重失调。相比投入较高的高等教育,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依旧整体水平较低。这也多半源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完善等因素。
在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我国,尽管今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高等教育几乎都是由政府提供的,而真正能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支出上,高等教育明显偏高,从而也可以反映出初等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普通百姓往往不是教育体制下真正的受益人。
其次,不同层级政府的纵向分摊比例不协调。我国教育支出体制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构成,基础教育投入以地方为主,高等教育以省为主。在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在教育提供上居于主导地位,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悖,也依旧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的需求。
(3)财政教育支出效率亟待提高
我国的预算管理長期处于事权和政权分离的状态,地方教育经费预算未能单独立项,预算约束软化;公共教育资源的使用管理制度不严,使用过程的漏洞和浪费并存。
3.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
3.1加强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
要提高财政教育支出,首先就要有充足的财政收入来源。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但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偏低,应当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同时,还需要加强税收征收工作,严格税收执法力度,避免逃税、漏税,保证税收的足额稳定,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
3.2缩小地区间的差异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客观事实,为了缩小基础教育支出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就需要政府做好平衡和协调工作,完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要完善分税制,完善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制度,纵向使中央政府加强对西部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弥补西部和贫困地区财政教育的缺口;横向建立省际之间和县际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框架,以达到各地政府教育提供能力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解决办学、教育条件的改善等问题。
3.3优化三级教育结构
我国最迫切的是加大对初等、中等教育的投入,这不仅基于我国的现状,也是因为初等、中等教育的社会报酬率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收益率低的部分,势必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加剧社会不公。因此政府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中的优先地位。同时,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应引进市场机制,实现全社会参与战略,采取自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办学。
3.4转换各级政府对教育支出的身份责任
明确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是政府有效承担教育支出责任的前提。就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而言,各级政府的教育支出责任体制是基础教育投入以地方政府为主、高等教育以省为主的体制。但各级政府的责任没有法定的财力加以保障,对教育的支出主要依靠本地财源,更受到当地政府官员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的影响,难以避免主观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按分级财政体制的要求,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级政府间的教育支出责任。而且中央政府对财政教育支出负担最终责任,通过平衡和协调各地区间的教育条件来保证所有社会成员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
3.5运用激励性的财政政策,调动企业和个人教育投资的积极性
借鉴他国的发展经验,如国外的私人投资对教育的投入;注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的教育力量相配合,如我国可以给予对我国教育有积极和特殊贡献的企业在税收上的优惠及其他方面的政策支持,或给予个人和团体特殊荣誉,以达到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鼓励其服务社会。以全面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直接助学体系,加快办学形式多样化探索,引进外资、民间和私人投资。
二、卫生总费用支出缺位
我国卫生总费用增加的过程,从1991年到2001年是以政府支出降低、社会支出同时减少、个人被迫提高卫生支出来实现的。从2001年后有所改善,过去这些年中国卫生总费用的增长主要是由居民个人负担的。如果医疗卫生费用主要由个人负担,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否能获取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除非收入和财富在社会各阶层的分配相当平等,否则经济上的不平等必然转化为医疗卫生服务上的不平等。而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平等又会影响到全体国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如果医疗卫生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那么即使是穷人也能够享受起码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完善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责任,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上,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后应通过法律途径保证逐步增加财政支出中的卫生经费,解决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中的财政投资的“缺位”问题。
其次,增加公共卫生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筹资系统(包括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市县财政为辅的财政经费供给系统,以政府民政部门为主,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为辅的社会筹资系统,以财政补助为主,收费补助为辅的成本补偿系统)。
再次,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支持应该转换思路,从主要提供给供给方,转向提供给需求方,改变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低效和低收入阶层不能受益的状况。
最后,政府要特别关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作者单位为恒大地产集团中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