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2017-12-29 00:00:00李满营冉林林石传延
今日财富 2017年18期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增大,国家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指出高能耗、高污染和制造业产量低,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河北省是钢铁、水泥、煤炭等产业比较集中的省份。所以本课题组就如何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化解产能过剩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推进河北实现制造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绿色发展进行深入探究。

习近平同志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支柱,实体经济要强大,首先要制造业强大。”所以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正确的战略选择就是要做大做强制造业。

一、河北制造业发展取得成就

1.产值稳步提高、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过传统产业

经过短短7年时间的发展,河北省工业增加值快速提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同时制造业的内部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产能的比重继续上升。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3194.4亿元,是2010年的1.38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2010年的1.43倍。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17.2%上升到2016年的26%,装备制造业的首次增加值超过了钢铁工业成为最大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过传统产业。

2.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研发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河北省2016年R&D支出400亿元,占全省GDP的1.26%比2010年增加0.47%。二是科技创新主体快速增加,2016年河北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1万家,总数达到4.3万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总数达到2000多家。三是科技创新平台快速发展,2016年河北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92家比2010年增加24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0家比2010年153家、重点实验室111家比2010年增加33家。

3.节能降耗和环保能力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河北省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目标。一是在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新进展。2016年共压减钢铁产能3385万吨、煤炭1400万吨、水泥286万吨等,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74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4.25%,节能降耗工作稳步推进二是通过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等,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2016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低9.1%,自然保护区达34个,森林覆盖率达到32%。

二、影响河北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1.传统行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依然很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型制造业发展缓慢

一是河北制造业整体规模偏小,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10位,只相当于江苏省的19%[3]。二是工业结构不合理,2016年河北钢铁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依然高达25.5%,钢铁与煤炭、水泥、煤炭等行业一样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现象,而服务型制造业发展缓慢。

2.科技投入比重低、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缺乏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一是河北省与国家和发达省份相比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活动不够活跃。2016年中国全社会R&D支出达到15440亿元,占GDP比重为2.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2%;而河北全社会R&D支出仅有400亿元,占全省GDP的1.26%,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6%。二是目前,制约河北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就是缺乏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截止2015年河北省超百亿元装备制造企业仅有5家,省级名牌产品308个,而江苏省超百亿元装备制造企业38家,省级名牌产品600个以上。

3.资源能源、环境、劳动力等要素的制约

1.从资源能源看,河北省水、铁矿石等资源匮乏,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lm3,是全国平均值的1/7,铁矿石80%靠进口。2.从环境压力来看,以钢铁煤炭和水泥等为主要产业的结构导致环境矛盾突出。3.从劳动力要素看,河北省劳动数量人口的持续减少和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力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原有的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

4.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

1.两化融合度偏低,在集成提升阶段的企业的比例仅为7%,与北京和天津之间的差距是比较大的,人才和资金的缺乏,和两化融合的有效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和体现。2.“双创”平台支撑能力不够,支撑两化融合发展的能力薄弱、全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规模小、实力弱,软件企业水平偏低,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小、水平低、推广困难。

三、增强河北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研究

1.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全局的核心位置

1.坚持以“两个统筹、创新发展、创新驱动”为动力,推动制造业发展,完善制度创新,营造政策环境和“双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智能制造、“互联网+”协同发展和服务型制造。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和研发投入强度,完善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财税政策。

2.坚持质量为先,实施品牌战略把质量作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核

1.把质量作为生命线,继续推进供应侧改革,以高标准、严监管,打造“匠人精神”。2.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瞄准国内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增强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美誉度高的河北名牌、中国名牌、世界名牌产品。

3.坚持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重点,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合理配置资源环境要素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强化环境资源监管与提高环境资源违法成本。2.政府要完善产业政策导向,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进传统产业节能改造,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产业结构、可持续增长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坚持结构优化,把调结构作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突出重点

一是着力提升和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淘汰落后落后的生产能力,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2.推动生产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3.支持企业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新艺、新装备和新材料,加大技术改造和产业技术水平升级,促进产业质量和效益取得积极成果。

5.坚持人才为本,把人才作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競争力的本根前提

一是加强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加大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培养和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强与京津冀在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在下放成果处置收益权、强化对人的激励、完善职称考核评价政策、加强技术交易服务、促进成果信息公开等方面实现重大突。二是尊重人才、关心人才。落实国家和我省工资福利待遇,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分配办法,为人才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作者单位为中共沧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