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长钺 ,王长峰 ,王一刚 ,庄文英
(1.北京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2.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 100007)
战略生态位视角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探析
于长钺1,2,王长峰1,王一刚2,庄文英1
(1.北京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2.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 100007)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兴的战略产业,将为新常态下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因此研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SN M)理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演进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措施为未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位;战略生态位管理;生态演化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兴的战略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也是我国“十三五”重点发展的方向。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都是以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为核心,重塑竞争新优势,谋求未来发展主导权[1]。《中国制造2025》把提升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作为主要目标,并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列为重要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2]。
产业生态学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支撑,一直以来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较为关注的研究热点。西方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产业生态化思想[3]。其中,Schumpeter[4]认为产业演化过程内生于社会演化过程之中,提出了基于创新扩散过程的竞争模式。Arthur[5]将路径依赖理论纳入到产业演化过程之中,强调了在创新过程中初始选择的重要性,为分析微观层次变化提供了参考。袁增伟[6]结合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将产业生态化内涵运用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提出了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模式。汤志伟[7]等主要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开展研究,计算了三类政务服务平台间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以及生态位优势。刘志攀[8]等研究了美国电子信息产业演化机理,对因果循环图进行简化,构建美国电子信息产业演化机理流图。董坤祥[9]等构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发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的发展动力。王欣、靖继鹏[10]等研究发现了信息产业系统的演化过程就是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不断转换,变无序结构为有序结构,再周而复始的过程。
电子信息产业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集群。其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业(包括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通讯域网络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包括软件产业、数据库开发产业、电子出版业、其他信息内容业)等行业[11]。
当前,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长足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取得较快发展,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骨干企业实力逐步壮大,国际地位显著增长。其中我国彩色电视、手机、计算机的产量均居全球第一。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性关键作用,世界各国政府都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欧盟主要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把信息产业作为立国之本、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美国通过跟踪分析发现,其电子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贡献率至少为1/3。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发展活力,也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产业发展由大变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着力在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经济增长。通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不断突破与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催生出“互联网+”下的各种新型服务形式,可以更好地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供平台支撑[12]。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模式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业态呈加速发展态势,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13]。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整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处于新旧动能更替大发展阶段,产业投资向好趋势进一步显现。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7万亿元,利润总额增长超过15%,利润率达5%[14]。
图1 基于生态位的多层级立体演化图
在生态学中,生态位是指物种与其他物种在生态群落中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其中包括物种所处外部气候、土壤等因素,甚至是该物种在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过程中的角色[15]。Grind J[16]认为生态位是一个物种需要环境资源和占据空间的位置。自然界中每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特定的形态和功能,在生态空间中占有特定的生态位,形成系统的多样性。战略生态位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SNM)研究主要围绕基本要素的内涵与功能、运作过程与机理来开展。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结合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相关理论,大致可分为下述四个阶段,分别为生态位酝酿阶段、技术生态位阶段、市场生态位阶段、范式生态位阶段(见图1)。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资源调节功能的复合体[17]。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处,系统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物质与能量流动;都利用能量来转化物质等。产业创新生态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态系统。在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缺一不可。创新生态系统包括技术、产品、信息、人才等方面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创新活动主体通过创新组织与空间结构自身的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综合创新功能,并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及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创新演化过程实际是创新资源与创新能力的结合与综合运用,是不同生态位的成长与跃迁过程。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类似,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在一定范围内由参与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企业组成,并形成一个个人、企业、政府参与的为创造、储备知识、技能及新产品而相互作用的创新生态系统(见表1)。
表1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对比表
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演化生态位动态匹配过程和生态位的特征,分别将生态位酝酿阶段、技术生态位阶段、市场生态位阶段、范式生态位阶段进行相应描述。
1.阶段一:生态位酝酿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及其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形成了显著性标志。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相较国外起步较晚,最早的电子信息相关企业是1929年在南京建立的“电信机械修造总厂”,主要生产军用无线电收发报机。到1983年前,电子信息行业一直处于生态位萌芽阶段,核心技术仍以引进来模式为主,受制于国外企业,产业发展规模也较小[18]。
2.阶段二:技术生态位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迅速增长,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几个大型的专业化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周边辐射效应明显,并带动了周围关联产业的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配套功能日趋完善且具有各自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园区。每年取得科研成果约2 000余项,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计算机产销量、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等领域均有实质性突破。但在此阶段,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水平仍较低,国外相关技术的领先性及主导地位仍无法撼动。
3.阶段三:市场生态位阶段。市场生态位阶段产业实现飞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达到先进水平。在此阶段,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持续增加,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知名企业实力凸显,国际地位显著增长。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初具规模,专业门类也较为齐全,具有一定的科技攻关能力与创新能力,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为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二五”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实质进展,产业链掌控能力显著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从产品结构看,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趋势凸显,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超过80%;国产品牌的高端彩电、手机和路由器加快涌现;智能手表、智能眼镜、虚拟现实设备、智能家居以及无人机等新兴产品加快成长。
4.阶段四:范式生态位阶段。范式生态位阶段,产业发展不再一味追求快速发展与规模的扩大,而更注重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注重产业稳速高质量的健康发展。此阶段产业发展成果显著,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逐步转向泛在、融合、智能和绿色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依靠驱动创新,加快转型升级,传统领域保持稳中有升态势,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新兴领域呈现蓬勃增长态势,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在新型显示产业领域,我国已有17条4.5代及以上生产线建成投产,国内面板自给率超过50%,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15%。在集成电路领域,28纳米处理器成功制造,国内首款智能电视SoC芯片成功研发并量产,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生产线建成投产,打破国外垄断有效提升我国在船舶、电网以及轨道交通车辆方面的智能化水平。总体上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掌握多项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此时电子信息产业追求的不再是快速的发展,而是健康的可持续化的发展。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生产手段较落后,内部各分支行业间联系松散,缺乏有效互动协调的创新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基于上述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阶段分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明确技术发展重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长期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开放发展”的产业发展道路,国务院及各部委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先后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战略性文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一阶段,围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大数据、信息通信业等重点行业“十三五”规划落实,继续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围绕构建全产业链和夯实技术基础,加紧部署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5G通信等关键技术领域,分领域、分门类,逐渐突破智能电网、智能交通、金融电子等行业核心芯片与软件等核心技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二是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整合优势资源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并在全球居于重要地位,国内已经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流实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大、品牌和知名度高、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强,在汇聚和整合产业发展资源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路径不断增多、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因此,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形成业务间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发展格局,引导企业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进行战略并购,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
三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各领域融合创新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各领域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格局正在酝酿重大变革。过去依靠单点技术和单一产品创新,正在向多技术融合的系统化、集成化创新转变,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生态,产业链整体能力与生态环境完善成为决定竞争的主导因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要围绕重大市场需求,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组织协调,推动产业生态环境的建立与完善,不断促进各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加大电子信息产业各领域企业的创新支持力度,重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扎实的技术基础;加强电子信息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各领域融合发展的适配性能、互通性和互操作性。
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至今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从技术、资本、结构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稳居世界前列且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产业链各环节都涌现出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总体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还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乐观的发展前景。
[1]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制造2025解读材料[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6)[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
[3]尚玉昌,蔡晓明.普通生物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Schumpeter J.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2(6):91-98.
[5]Arthur W.B.Competing Technologies,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J].Economic Journal,2000,99(394):116-131.
[6]袁增伟,毕军,杨洁,等,2004.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及其应用[J].产业观察(S1):162-165.
[7]汤志伟,赵生辉,贾旭旻,2006.国内电子政务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39-43.
[8]刘志攀,杨浩,雄魏彬,2016.电子信息产业演化实证研究及仿真分析[J].计算机仿真(8):1-6.
[9]董坤祥,侯文华,甄杰,等,2016.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软科学(9):5-10.
[10]王欣,靖继鹏,2009.信息产业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12):1885-1890.
[1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5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1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3-17].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17/content_5054901.htm2016.
[13]李德升,2015.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新业态[J].宏观经济管理(6):50-57.
[14]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016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EB/OL].(2017-03-30).http://www.miit.gov.cn/n1146312/n1146904/n1648373/c5560275/content.html.
[15]王发明.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6]Gibbon P Upgrading Primary Production:A Global Commodity Chain Approach[J].Word Development,2001(29).
[17]David Finegold.Creating Self-sustaining High-skill Ecosystems[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9.
[18]吴艳霞,赵庆远,2005.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发展状况分析[J].情报杂志(12):127-130.
F426.6
A
1004-2768(2017)11-0069-04
2017-08-25
于长钺(1989-),男,北京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标准、管理科学与工程;王长峰(1965-),男,河北清河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和项目管理;王一刚(1982-),男,北京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领域标准化;庄文英(1989-),女,山东青岛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项目管理、风险管理、群体决策、互联网用户行为。王一刚为通讯作者。
C 校对: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