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基于我国近年银行业不良资产状况的实证分析

2017-12-29 03:03吴海洲孔刘柳
生产力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商业银行银行

吴海洲,孔刘柳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财富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基于我国近年银行业不良资产状况的实证分析

吴海洲,孔刘柳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高度集聚金融风险的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在不断下降后出现了“双升”态势,金融风险加快暴露出来,这使得不良贷款问题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财富管理的视角,文章在此背景下选取了2010—2017年的季度数据,运用R软件对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在实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建议。

不良资产;不良贷款;财富管理;银行理财;政策建议

一、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受到剧烈冲击,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治理的重要性;事实也证明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中枢,大量不良资产在银行系统内聚集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和增速不仅对银行的盈利能力、竞争力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也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与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因此,分析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基于此解决已经暴露的不良贷款问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与稳定发展是我们研究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任务。

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点课题,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对其研究起步要早于国内。Bernanke(1983)研究发现经济运行的波动性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影响是显著的[1];Simon H.Kwan(2003)在分析了银行的运营效率后发现银行的运营成本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密切[2];Leigh Drake(2003)通过研究日本银行业的数据后发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会随着信贷规模的扩张而上升[3];Lawrence(1995)在生命周期模型中加入了违约概率后研究发现企业由盈转亏会使得借款违约的概率增加,同时银行会据此提高利息水平使得企业的亏损加剧,形成恶性循环[4]。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基于我国的国情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成因进行了研究。李思慧等(2007)实证后分析,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宏观指标均与银行不良资产率成反向变动关系[5];江曙霞等(2006)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过多投资是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6];郭耀中(2012)实证后发现GDP增速、通胀率、国企利润规模和外资银行资产规模对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有着负向的影响[7];王光伟等(2013)研究发现资本充足率越高、GDP增速越高、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会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8]。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接下来的分析会和前面的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略同,主要选取宏观、微观和中观的一些指标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它们和银行不良资产率之间的关系。但与此同时,本文基于“财富管理”这一新的视角来诠释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成因并基于此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现状及成因简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一般来说是指商业银行及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面对风险和危机时不能及时投入运营的金融资产,这类资产不具备“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的原则,因此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凡是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效益和资源的资产均可以划入不良资产的范畴。

在我国的理论和实务中,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经常被混用;一般来说“不良资产”是从银行资产负债角度界定的,而“不良贷款”是从贷款人角色担当角度界定的。基于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十分发达、国家仍然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方式来对商业银行进行约束和管理的实际情况,目前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还是集中在不良贷款上,不良贷款是不良资产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和体现方式,可以用不良贷款水平来衡量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

结合理论与实际我们发现,无论外部经济环境怎样变化,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效率和效果怎样,发生不良贷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有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避免不良贷款的发生。就发展历程和现状来看,在我国的金融体系内银行业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过去几十年里,我国金融业的主要风险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其不良贷款。为了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也为了与包括巴塞尔协议在内的国际标准接轨,我国加强了对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管理,在1994年成立了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大资管公司,专门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新成立的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一道加强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严控,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体保持着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了恢复经济、刺激消费,我国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放贷加速,特别是2009年,人民币贷款规模增量为9.59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1.74%信贷规模的高速增长使得商业银行系统内集聚了大量的风险,2010年以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从“双降”变为“双升”。

图1 近年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发现,2008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着明显的下降,但是在金融危机后的2010年开始,受国内经济处于下行期、对外贸易出口下降、国内企业经营业绩下滑和财务状况整体恶化等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出现上升的反转态势。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简析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形成不仅仅和银行以及企业自身相关,还和宏观经济金融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和企业等微观主体受宏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故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需要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

1.宏观方面。在宏观方面,主要是宏观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运行状况等方面。就经济体制方面来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在在我国的金融体系内占据着主导地位,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占有较大比重,企业向银行贷款是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因此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财务危机甚至是破产会使得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

目前国内外通行的做法是用GDP来衡量一国(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一般来说GDP增长率越高,经济发展状况越好,那么经济产出增加,企业获得的收益也会随之增加,进而银行的贷款率会有所下降,故可以认为GDP增长速度与银行不良贷款率有着负向关系。

宏观调控方面现状一般选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指标,财政政策主要从支出和收入两个方面来调控,就具体影响而言其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过程比较复杂,其基本路径是财政政策变动-企业投资变化-银行信贷规模变动-银行不良资产变化。而货币政策主要考虑广义货币M2的变化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总的来说M2增加会使得当前经济状况改善,但是货币政策的时滞影响了其对银行不良资产减少的效果,从总体来看其和银行不良贷款率呈正向相关关系。

其他因素诸如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房地产投资额和消费者物价指数等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也有着正向的影响。

2.微观方面。在微观方面,可以从银行和企业两个主体的角度来分析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就银行而言,银行自身内部的以风控体系为主的制度建设对其不良贷款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当银行建立严格的信贷管理机制时,其不良贷款率会有所下降,而当银行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和业绩时就会忽视其资产质量,不良资产率就会有所上升。此外,银行若是严格执行监管机构规定的一些诸如存贷比、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指标等监管指标,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其不良贷款率。

其一,就企业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的大客户主要还是国有或者国有控股、参股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经营上财务政策主要还是高负债经营,总体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总体水平还是高于国际水平的,这使得企业一旦发生亏损,将会使债权人-商业银行的资产受到损失,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也就随之发生。其二,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市场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就企业而言,现代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仍然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匹配,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责任机制仍然有所缺失,这也间接导致了企业经营不善从而对其财务状况有所影响,最终会传导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来。其三,我国的商业实践中,三角债务十分广泛,企业之间的债务担保也普遍存在,一旦某个企业的经营出现了问题,那么债务的连锁反应就会出现,使得贷款的银行深受其害甚至被拖垮。

三、财富管理规模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本文的创新视角是从财富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有鉴于此需要简要介绍财富管理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关系。

(一)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简介

所谓财富管理业务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出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通过向客户提供现金、信用、保险、投资组合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将客户的资产、负债、流动性进行管理,以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帮助客户达到降低风险、实现财富增值的目的。

财富管理范围包括:现金储蓄及管理、债务管理、个人风险管理、保险计划、投资组合管理、退休计划及遗产安排。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资产管理业务,即银行自主研发的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

对于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和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其都是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两类理财产品都是银行的资产,但是其与银行吸收的存款又有所不同,即不能再用此类款项发放贷款。而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属于银行的表外理财产品,投资者和银行是委托和被委托的关系,商业银行只收取服务费而不占有其收益。

我们假设如果不存在银行理财产品,那么原本要投资于此的资金会进入到存款科目,那么可以得出“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银行理财产品与存款有着竞争的关系”这一初步的结论。

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和不良贷款率从图2中看呈现出同步增长的趋势,但其二者之间是否真的有如图2所示的同步变化趋势关系会在实证分析部分中进行验证。

图2 近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银行理财规模的变化趋势

(二)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对银行内部影响的分析

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存在对贷款发放能力的减弱。假设商业银行美元超额准备金,存在的准备金都是法定准备金,同时假设没有现金漏出、所有存款皆为活期存款,将活期存款准备金率记为r,存款数量记为R,则有:派生存款,贷款发放额

假设在一个经济体系内,存在仅有的商业银行,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融资方式,直接投资只能选择购买企业债券,间接投资则只能向银行存款。假设投资者选择的存款数量为R,选择的区域债券投资为V,则有下列选择:

图3 投资者的投资选择

当投资者有理财产品需求时,便会减少部分存款,令减少的部分记为x,那么此时贷款发放额可以记为ΔL'=,从而可知银行理财产品的存在实际上对银行派发贷款能力有削弱作用。

2.银行贷款数量超过了正常的贷款需求量。根据贷款勉强理论(Loan Pushing)可知,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经营业绩,会不断扩大贷款规模,并倾向于向借款人提供超过其实际愿望的贷款额度,从而使得借款人贷款的边际效用降低,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减弱,不良贷款率会有所提高。

从我国的银行业的实际数据变化情况(见图4),也可以发现人民币新增的贷款明细高于新增的存款,说明这一理论在我国是适用的。

图4 新增人民币和人民币贷款额的比较

3.银行不良贷款数量会随着贷款企业的增加而增加。根据贷款竞争理论,可知各商业银行为了扩大业绩,会放出更多款项,会逐渐降低自己的利润以获取更多客户,从而风险也慢慢集聚。换言之,随着贷款的不断增加,银行盈利的增长将不及银行损失的增长,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会上升。

(三)商业银行财富管理规模对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假设在一个金融系统内部,有若干商业银行和投资者,同时存在着N家企业,每家企业的贷款需求相等。企业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融资方式,其中直接融资只能发行企业债券,间接融资只能向银行贷款。

根据贷款竞争理论,假设银行不良贷款率y与企业数量x之间的方程关系为(此时假设不良贷款率均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可以对N家企业进行信贷条件审核,并按照信用级别升序来排序。此时,假设能通过银行信贷审核的企业数量为m,债券发行需求的企业数量为q(q<m≤N),那么银行贷款的企业数量为m-q。那么此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当理财产品存在并且规模扩大时,投资者会用一部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假设债券发行市场上的发行量增加n,那么贷款需求就变为m-q-n。根据贷款勉强理论,可知

故可得出结论:在商业银行理财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有所上升,即商业银行理财规模的扩大削弱了银行贷款发放的能力,从而使得银行为了争取客户而形成质量较低的贷款,最终导致了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其影响机制如图5所示。

图5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不良资产率的影响机制

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通过前文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并结合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相关分析,本文选取了六个指标来分析其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主要是三个层次的指标:宏观经济因素选择了GDP增长速度、M2增长速度两个指标;微观主体因素选择了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理财规模三个指标;企业整体状况选择了企业景气指数这一指标,相关指标及其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实证部分选用的相关指标

(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在建立模型前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验证各序列变量是否平稳,运用R-3.3.1进行ADF检验后发现所有变量在5%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而ndiff检验给出了样本数据需进行的差分阶数如表2所示。

表2 指标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三)VAR模型建立与检验

根据AIC和SC准则,基于样本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确定VAR模型的滞阶数为1,根据7个变量构建如下的VAR模型:

其中,Zt=[ΔNPLtΔGDPRtΔM2RtΔCARtΔBCItΔWMPtΔLDRt]T

Zt-1,Zt-2,Zt-3的形势可以类推。

表3 信息准则结果表

结合表3并根据三种信息准则判断,可知选择VAR(3)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与此同时,检验后根据标准差和统计量计算发现某些统计量不显著地异于0,故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向量自回归结果如下所示:

表4 VAR模型的整体检验结果

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可知,银行理财规模对不良贷款率、GDP增长速度、M2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企业景气指数和存贷比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同时不良贷款率、GDP增长速度、M2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企业景气指数和存贷比对银行理财规模的影响也是较为显著的,故可知实证结果是支持前文假设的,即银行理财规模对银行不良贷款率是有着正向的影响的。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基于VAR模型的检验结果,接下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图6显示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对各影响变量冲击的反应。从图6中可以看出GDP增长率和对银行不良贷款率有着负向的冲击,M2增长率对银行不良贷款率有着正向的冲击,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和企业景气指数都会对银行不良贷款率产生负向的冲击,此外,本文主要分析的指标即商业银行理财规模在诸多变量之中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最为显著,虽然影响略有波动,但是整体还是呈现出正向的影响。

图6 各变量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脉冲响应图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概述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涉及宏观经济状况和微观主体状况等多个方面,在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对2010—2017年一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宏观经济方面来看,GDP增长率在长期和短期对银行不良资产都有着负向的影响,换言之GDP增长越好,经济形势越好,那么企业的效益就会提高,从而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就会有所下降;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在短期内对不良资产有着正向的影响,但在长期会趋于平稳,换言之随着M2增速的提高,银行在银根放松时风控把握得不是很严,不良资产率是会在短期内有所提高,提高到某一水平后对M2增速反应不在那么明显。

银行自身方面,可知商业银行理财规模的扩大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率有所上升,其经济含义就是“银行理财业务会对银行放款能力以及社会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期来说这种正向的冲击会趋于平稳”;银行存贷比与银行总体不良资产率直接呈现出负向的关系,但是影响也不是特别的显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其不良资产率有着正向的影响,即如果资本充足率提高,那么银行可以放贷的规模会缩小,从而造成其不良资产率的上升。

贷款企业整体来看,企业整体的景气指数综合反映了企业的发展状况、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其对银行不良资产率有着负向的影响,即企业景气指数越高,那么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越好,从而会降低银行的不良资产率。

(二)相关政策建议

基于前文的分析,可知防范和化解银行的不良贷款需要从宏观政策方面、银行自身以及贷款企业三个层面着手进行:

1.宏观政策方面

第一,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阶段性呈现“L型”特征,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提高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这样方能使得借款人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下获得足够的效益以满足还款需求,从而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

第二,要加快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健全。近年来以央行为主导的社会征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投融资状况对社会征信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差距,因此要充分运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协调多部门对社会征信体系进行完善;完善的社会征信数据库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第三,可以建立多层次的专门资产管理公司来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目前的资管公司主要是华融、长城、东方、信达这四家为四大国有银行处理不良资产服务为主的资管公司,我们可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成立多层次、专门化的资产管理公司来专门处理各类银行的不良贷款,既减轻了银行的压力,又能加速社会资金的运转,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

第四,建立健全专门化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化的经济形态,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法制化程度不断提升,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的法律,有鉴于此,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已有的经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的处理更加积极有效。 2.银行自身方面

第一,银行应当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波动的把握。从上文分析可知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着负向的影响,基于此商业银行要审时度势,参照经济运行周期来调整放贷规模,以控制不良贷款和不良资产的规模。

第二,建立健全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银行不良贷款率与银行的风险偏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风险偏好又受到信贷管理的影响,有鉴于此,银行需要建立起职责分离、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审批为主的信贷管理制度,要求员工严格按照规定对贷款进行授权,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

第三,继续深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公司治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司制的建立,目前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仍然以国有银行为主,日常经营受行政干预的影响较多,因此需要改革其公司治理结构,这对于银行自主独立经营、防范金融风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银行应当加强对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危害的认识。银行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体系内集聚了较大风险,削弱了银行的竞争力,也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商业银行特别是追求业务扩张的中小银行需要深化对不良贷款的危害认识,只有正确而充分地认识不良贷款的危害后才能积极有效地控制其产生。

3.贷款企业方面

企业的经营效益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在合理审视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财务计划,全面对成本、生产、销售、投融资等方面进行把控以提高自身经营效益。与此同时,企业应当树立诚信意识,向银行提供真实准确的相关信息并及时按照信贷协议的规定完成贷款的本息归还。

[1]Bernanke.Nonmonetary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ropagation of theGreat Depress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3:257-276.

[2]Simon H.Kwan.Operatingperformance ofbanks amongAsian economies:An international and time series comparison[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3(9):99-103.

[3]Leigh Drake.Efficiency in Japanese banking: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3(8):134-137.

[4]Lawrence.Default and the Life Cycle Model[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5(27):14-18.

[5]李思慧,颜向农,2007.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因素相关性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8):44-46.

[6]江曙霞,罗杰,黄君慈,2006.信贷集中与扩张、软预算约束竞争和银行系统性风险[J].金融研究(4):40-49.

[7]郭耀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影响因素研究[D].江苏理工大学,2012.

[8]王光伟,童元松,2014.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5-2013年宏观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50-54.

[9]张晓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8.

F832.33

A

1004-2768(2017)11-0035-05

2017-09-25

吴海洲(1994-),男,江苏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金融理论;孔刘柳(1958-),男,河南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学。

C 校对:L)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商业银行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银行激进求变
不良率农行最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