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静
摘 要:在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过程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个人的素质,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相应的,也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教师也需要定期针对自身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只有这样,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探究式阅读教学;小学语文;研究策略;应用
1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1)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即便是新课标改革,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课本、课堂仍旧占据着核心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将“问题”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且将“提问”看作是自己的特权,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或质疑教师的观点。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步骤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机械的接收。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保证教师与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的平等,最终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传统教学的这种严肃、压抑的教学氛围不改变,即便是有学生有很多想法或者问题,他们也不敢提出来,长此以往,学生就缺失了问题意识,成为机械式的学习玩偶。
(2)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
由于阅读的文章篇幅过长,所花费的时间过多,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标准答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省略了告诉学生阅读的具体方法的过程,也剥夺了学生足够多的阅读时间。新课程改革后,大部分教师又盲目迎合,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轻易的改变教学方法,课堂氛围虽然被“问题”围绕,但也让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表面上,提问题确实让课堂氛围活跃了,但实际上,根本沒有改变教学效果。
(3)教师的评价方式不佳
现在很多老师依然停留在关注学生成绩上,往往看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好坏。同时教师注重标准答案,忽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按照“标准答案”讓学生回答问题,不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尤其是面对中考的压力,教师往往选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死记同类型题的答案,缺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趋于程式化,探究问题的意识也渐次淡薄,从而导致学生丧失问题意识能力。
2 巧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探究性思维
古人常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探索,然后在用心的研究。想要学习好,先要有兴趣,然后才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日常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提高探究的合理性,增强发散性思维。例如教学《虎门销烟》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当时虎门销烟的一些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融入课堂。设置相关问题,比如在虎门销烟过程中的林则徐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最终成功了吗。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明白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3 通过经典人物和故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岁月和历史长河当中有许多经典的人物和故事产生。在中国的历史中有许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的内容可以合理的利用,这些古代的人物故事或经典对话可以被教师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讲解《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将整个三国的历史进行生动的讲述与介绍,使学生可以在上课之前了解最基本的史实和故事。比如《草船借箭》这门课就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与概括引出文章内容,通过对文章内容进行细细的讲解与探索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曹操的多疑性情。通过这些讲解进而描述整篇草船借箭的故事脉络,为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使学生阅读起来十分顺畅、层次鲜明,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作者的安排,对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和人物的性格以及生动的故事所吸引,提高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这种通过经典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是非常易于成功和推广的教育方式。而语文老师在备课后也可以针对课堂阅读的训练,加强自己的备课思路。所以,通过经典人物和故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的重要方面。
4 挖掘课文内涵,引导思维创新
挖掘课文的内涵,是让学生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的思考和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中的探究,一方面是咬文嚼字要探究品味词句,另一方面是从文章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的写作角度和写作背景对于阅读教材的理解。例如,对阅读教材《西门豹》的解读,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究。提出问题,“西门豹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除迷信的”和“他这样的方法妙在哪里呢”,带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会更有效果。教学《夜宿山寺》可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放映很多动画或者插图,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山势之高峻,山寺之危耸,以及夜间环境之清幽。而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在教学《西门豹》这篇文章之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拓展,让学生思考,如果西门豹不用这样的方法,那么他还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呢?比较并说出理由哪种方法更好呢,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探究教学的合理性。
5 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
探究性阅读包括很多的方面。一是要合理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课外资料。例如,学生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后,为了巩固课文可以找一些与长征有关的故事读一读了解长征的背景;学习了《太阳》之后,可以在书店寻找一些与太阳有关的科普文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学习了《詹天佑》之后,让学生了解关于我国铁路方面的一些知识,丰富学生的见解。二是教师要合理的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任务,让学生课外完成。例如,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让学生列出相关的问题做个有关环保的问卷调查;学习了《世纪宝鼎》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发挥想象,设计出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并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讲解出来构思;学习了《猫》之后,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有爱心,培养学生记日记的行为养成。endprint
6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培养
(1)创造问题情境教学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应根据“从做中学”的原理,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此,笔者以为,民主、自由的教学课堂能够将学生内心潜在的问题意识激发出来,主动的寻求外在的帮助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多与学生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阻碍。引导学生打开心胸,愿意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从而更好的把握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感情。
(2)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古圣人老子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放在首位,在学习方法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留出时间给学生自己思考,让“渔”受益终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认真研究习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方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张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接受结果,支持学生突破定势思维,做到自主学习,自我总结。
语文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学习语文是传递和继承我国文化的基本途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所以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在自我的见解里感受教材,体会教材,加深对每篇课文的理解,加强对阅读的问题意识能力。
(3)加强对小学生语文字词的训练
所有的阅读都是由精美的句子所组成的,而句子又是由字词所组成的。因此,加强对小学生语文字词知识的教学,则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也更加利于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在思想意识上应该加以重视,而不能敷衍了事,尤其是在对阅读教材进行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对字词句的讲解,并要求学生将阅读中所遇到的优美词句进行标注或者摘抄。针对其中的重难点,也要鼓励学生将心中的疑惑说出来,进而得到更加及时有效的解决。
除此之外,学生在日常阅读训练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针对阅读内容写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是让背诵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关键是学会使用比较优美的字词句。只要懂得将字词句进行备注和梳理,在日积月累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7 加强学生的知识体验,注重自主探究
客观来说,为了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的素养,在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会着重培养学生的某种感情色彩。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让实践与理论有机的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增强生活经验,让学生更好的感悟生活,通过阅读教学对于生活也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对于阅读教学《军神》时,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周围的人去了解与手术有关的内容,以及战争为主题的信息资料,了解手術当中病人的忍受程度和痛苦程度,以及手术对以后生活带来的影响。在自主学习和寻找资料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对文章中的主人公刘伯承的形象有了更深度的体会,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理解了“军神”的含义。
8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探究性阅读教学法的重要性,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变被动课堂为主动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创造性的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丰富阅读的经历,从以前的“要我学”变成“我爱学”,利用这样的方式改变学生之前被动的接受的学习模式,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增强阅读的实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菊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3,(01):84-85.
[2]莫莉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