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鹤玲
[摘要]目的:剖析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以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本院接诊的7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患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抽签的方式对所选病患进行分组:甲组、乙组均39例。甲组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法,乙组应用常规护理法。观察两组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比较患者满意率等指标。结果:甲组干预后的SDS评分和SAS评分均明显比乙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患者满意率为97.44%,明显比乙组的84.62%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心理护理干预作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患的一种重要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心理状态;效果;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心理护理干预
临床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病灶多位于直肠与乙状结肠部位,可引发持续性腹泻等症状,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疾病的发生还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得其产生焦虑与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病情。此次研究,笔者将重点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已确诊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患78例,就诊时间: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采用数字抽签的形式,将78例入选者随机等分成两组:甲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31-70岁,平均(48.6±3.7)岁。乙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为31-68岁,平均(48.1±3.5)岁。比较两组的病情和就诊时间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1)继发性痴呆者。(2)认知功能障碍者。(3)有心、肾等重要躯体脏器疾病者。(4)未获得知情同意者。(5)无言语交流能力者。(6)病历资料不全者。(7)不能积极配合完成此次研究者。
1.3方法
78例入组病患都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甲组同时加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详细如下:(1)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病史、家庭情况、经济条件与性格特征等,并对患者的性格类型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再以此为依据为患者制定最佳的心理护理方案。采用诱导式提问法,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同时鼓励患者要将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倾诉的方式讲出来,然后再指导患者采取唱歌、哭诉与聊天等方法,对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宣泄。注:患者倾诉期间,护士需耐心倾听,并予以其肢体和情感上的回应,让患者能感受到贴心与舒适。(2)及时评估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同时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采取一对一、发放宣传册亦或者是播放视频等方式,向患者进行疾病的宣教工作。为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度,还应鼓励其对学到的内容进行复述,注:患者复述過程中,护士需纠正其错误认知。针对复述情况较好的病患,需予以其口头上的称赞。(3)指导患者做适量的放松训练,20min/次,每日1次。临床症状发作时,协助患者取最舒适的体位,同时采取注意力转移法缓解症状,比如:做深呼吸运动亦或者是默数心跳等。针对有明显腹泻症状的病患,需指导做适量的提肛运动。
1.4评价指标
利用SDS与SAS评分量表,对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值越高,提示心理状态越差。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各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状态分析
甲组干预前的心理状态和乙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甲组干预后的SDS和SAS评分均明显比乙组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甲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护理干预之后,其心理状态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乙组。评价结果如表1。
2.2患者满意率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甲组的患者满意率为97.44%,明显比乙组的84.62%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2。
3讨论
现阶段,临床并未研究确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但诸多报道称,本病的发生和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情感波动较明显的群体,其发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概率更高。研究发现,受突发心理亦或者是生理因素的影响,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会受到一定的损伤,使得其胃肠道动力明显减弱,脏器敏感度显著升高,进而导致胃肠道症状出现恶化的情况。对此,我们除了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本病患者的病情加以良好的控制之外,还应积极向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干预服务,以帮助其稳定情况,提高预后效果。本研究中,甲组干预后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乙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乙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可见,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患心理状态以及提高患者满意率等方面上具有显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