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
2017年11月,东盟峰会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其间,美日澳印四国的高级官员举行了单独会谈,“四国联盟”之说再度引起关注。在特朗普政府强推“印度洋—太平洋”(印太)概念后,印度与美国等国的亲密互动和战略热度不断攀升。四国不断靠拢,究竟缘于何种考虑,印度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美日澳印四国联盟一说由来已久,各方共同的“利益基础”是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其想象中的“威胁”,共同目标则是阻止中国掌握“主导地位”。
早在2002年,印度就有学者提出“亚洲版北约”的构想。但对促成四国合作态度最积极的则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06年,他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时就鼓吹“价值观外交”,号召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进行安全合作。2007年,四国曾举行过部长级会谈,不过之后澳大利亚陆克文政府因不愿过于“刺激中国”,选择退出了该机制以及马拉巴尔联合军演。此后,四方虽有眉来眼去,但整体关系始终不温不火。
真正的转机来自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当美国考虑重构亚太军事部署的时候,除了抓住日澳等传统盟友外,还想通过美印关系的突破,让印度成为美国“再平衡”体系中的重要筹码。2010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也指出,“美国与印度正在构建战略伙伴关系,努力促进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稳定”。特别是在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美印关系进入“蜜月期”。现在,特朗普更不断称赞印度的民主属性和战略价值。
正是因为有了美印关系的定调,四国战略协作的支柱才最终稳固下来。尽管这四个国家目前并非正式的同盟,但四国协作的制度化、常态化程度不断提升,其中以双边、三边形式出现的合作更趋频繁,个别领域甚至释放出“准联盟”的色彩。
四国关系的迅速升温,离不开整个战略背景的变迁。特朗普上任后,宣布前任的“再平衡”战略失效,并逐渐接受了更宏大的印太地缘战略布局构想。“印太”概念虽并不是新东西,但由对地区安全拥有主导权的美国提出,无疑具有“正名”之效。这样的转变,主要来自三点考虑:
第一,中国正从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型,“再平衡”战略明显滞后于中国的发展。为此,美国不得不通过扩大与中国的博弈空间,重新构造对中国的防范甚至围堵态势。第二,中国周边外交抵消了“再平衡”战略的前期成效,迫使美国寻找新发力点。“再平衡”战略的“点睛”之处,除了巩固军事同盟外,就是要将东盟这样的地区力量拉下水。然而,经过中国近些年的努力,南海问题已得到明显缓和,中菲关系、中越关系也在回暖或趋暖,同东盟的经济联系也更紧密。当发现这个算盘打不响后,美国急于寻找新的战略发力点。
第三,美国意图借助“印太大平衡”减缓全球战略负担。虽然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的“挑战者”,但是美国的全球性战略布局拖住了向亚太转向的步伐。因此,在与中国这样一个“重量级对手”较量时,美国必须掌握更多的国际力量组合模式,弥补自身战略资源分散的短板,也避免陷入战略透支的陷阱。
且不论“印太”概念今后发展前景如何,必须承认的是,上述四国间的战略协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可预期的拓展空间仍有不少。不过,协作并不等同于结盟,战略利益趋同也不代表彼此不存在分歧。从四国关系本质来看,还是“三拖一”的架构,即美日澳是传统抱团的“朋友圈”,印度则是一个具有独特传统的新兴大国。印度方面虽然乐于借助美国搭建的舞台来抬高身价,但其也并非会完全跟着美日澳的舞步起舞。总的来说,在“四国联盟”中,印度与美日澳间的战术性联合大于战略性联盟,局部性合作多于全局性合作,功利性目标多于共同性目标。
首先,印度目前不会做出公开与中国敌对的战略决策。印度近些年在“向东行动”过程中,的确不断鼓吹与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以抗衡中国,在中印关系上还出了不少“阴招”。但是,印度要想真正下定决心加入这样的同盟,也非易事。尽管中印间存在历史和现实的纠葛,但两国同为发展中大国、“金砖国家”,与以美国为核心的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间存在长期复杂的较量。中印关系虽有分有合,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合则共赢,分则两败,这从印度积极加入亚投行并成为大股东、中国同意印度加入上合组织等事件上也能窥视端倪。无谓树立中国这样一个对手,也绝非印度大战略的明智选择。
其次,印度的大国雄心与美国的全球布局存在结构性矛盾。莫迪在2015年时声称,印度要成为“全球领导大国”,而不仅仅满足于成为一支制衡力量。这样的政策目标,从中长期来看,决定了印度和美国发展关系的有限性。印度看重“印太”概念并与美国等进行合作,是因为它凸显了印度在全球战略格局中的特殊地位,能提高印度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实现其“世界大国”的梦想。美国看中印度,是要借助后者的分量和潜力,在权力天平上弥补制衡中国的不足,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意图和国家利益服务,而非真心实意要让印度成长为可能改变权力游戏秩序的新兴的世界强国。换句话说,印度是想求一世之变局,美国则只是图一时之权谋。
此外,印度长期以来的战略重心聚焦在南亚次大陆和周边印度洋海域,意图实现其在地区尤其是印度洋上的霸权。美国在此地与巴基斯坦有着特殊关系,限制了印度将对巴整体优势转化成可观的战略成果。美国还借助迪戈加西亚军事基地以及印度洋周边的盟国,牢牢掌握着海洋战略通道的控制权,隐含对印度的制衡之势。印度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在其主导的“印度洋海洋安全论坛”以及2017年11月刚举办的首次“果阿海洋会议”等地区合作机制中,处处都显示出印度对域外大国的防范,其中既包括对中国的排斥,也有对美国的警惕。
再者,印度对外政策传统与战略文化制约着“四国联盟”的发展。虽然印度国内对于是否坚持不结盟传统也有争论,但是从现阶段来看,不结盟的立场依然能让印度在大国之间处于更超脫的境界。印度自独立以来就对西方大国的干预和控制十分敏感,如果把选择与美日澳联盟比作战略入股,那么加入四方联盟不仅意味着印度将承担额外的义务,印度还会在四方关系中成为没有太多话语权的小股东。此外,从长远看,印度选择联盟,不仅会让独立大国的成色大打折扣,还将可能导致印度与俄罗斯、伊朗及一些邻国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特别是倘若“四国联盟”削弱了东盟的影响力,反而会加速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印度一旦失去了这些国家的信任和支持,它雄心勃勃推行的“季风计划”“国际南北走廊项目”“向东行动”等政策也将失去动力,届时印度这个大国手中恐就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棋子了。
最后,印度更看重的是利用四国协作平台实现战略投机。印度现在有种心态,就是当今的国际环境使得世界正在热情地拥抱和期待印度,这让印度获得了左右逢源的绝好机会。最典型的有两方面。一是军贸选项更丰富。以往印度过于依赖俄罗斯装备,不仅缺乏可靠性和先进性,而且经常当冤大头。近年来,美国在武器输出上对印度照顾有加,近期不仅有意出售先进战斗机,并已同意转让F-16BLOCK70生产线、出售最新型的航母电磁弹射器等。二是地区安全合作空间更大。在“平衡中国”问题上,不仅美日澳态度积极,越南、新加坡等也有自己的小算盘。2017年11月,印度和新加坡达成了海军合作协议,将进一步加强海上合作,包括可临时使用对方的海军设施,这等同于给印度提供了东出的军事基地,也为印度频繁进入南海提供了便利。不难想象,扼守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能对印度如此慷慨,在背后操盘的依然是美国。
从目前来看,四国间的协作还未真正上升到国家联盟的战略层面,更多的是共同塑造联合态势,以及在局部问题上的有限合作,而印度、澳大利亚对此究竟会采取什么态度,也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对中印来说,如何彼此为邻,是地理、历史和现实给双方出的一道共同的题目。
(作者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与安全研究所研究人员、博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