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祥锦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徐州市《学讲计划》的有效推行,现在的课堂教学生态已经充分改善,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也提高很多。然而,作者认为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进去,讲出来”,而且要“学进去,做出来”,也就是“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本篇文章从真实的教学案例入手,详细阐述“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上的实际运用,同时也分享了作者一些成功的做法。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学科素养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科翰在二战前夕所创设的,在随后的若干年一直被用来培训海员的生存技巧和技能。而我最初接触到“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在我们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团队协作能力拓展营的培训上。“体验式”教学模式,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通过亲身经历某种知识的探索和技能的培训,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目标的顺利达成。“体验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关注知识与生活技能的有效结合。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体验式”教学模式更是有着明显的优势,下面就根据我的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一下。
一、 “体验式”教学,更快熟记基础知识
美国学者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我们最传统的“听讲”模式,也就是老师一个人“独角戏”似的在上面讲,学生犹如听“天书”般的在下面听。我们暂且不说有好多学生的状态游离于课堂之外,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也是最低的,24小时只能留下知识点的5%。而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或体验获取的则可以保留高达75%的内容。这就是说,如果在课堂上仅仅采用“听讲”的模式,我们连普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这一教学目标都无法顺利达成,更不要说其他更高层次的学习策略和情感教育价值观的目标了。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关于“金鱼是用鳃呼吸的”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学生机械背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枯燥无味。我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鱼缸里放一条金鱼,学生将红墨水滴到金鱼的嘴巴前面,让学生仔细观察金鱼。他们很容易就会发现红墨水从金鱼的嘴巴进去后会从鳃部出来,没有减少的痕迹。这就说明金鱼“喝水”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获取水中的氧气,也就是我们说的“呼吸”。如此一来,所有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记住了这个知识点,而且每次回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这个有趣的小实验。
二、 “体验式”教学,更好理解科学现象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I do I understand”,这三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也说明,在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中,只有让他们真正去“体验”,去“做”,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一些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让学生将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授四年级科学《电》的第一课时,根据我对学生的课前调查,他们生活中应该经历过静电,但是缺乏深入性的研究和总结。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立足于让每个孩子都“体验”一下静电现象,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总结关于静电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还通过用尺子摩擦校服去吸附小纸屑来推断校服的材质是腈纶还是纯棉的,这算是个意外的收获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静电的现象。
三、 “体验式”教学,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与“科学课”最接近的课程叫“自然课”,“神秘”和“好玩”是它的代名词。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与渴望也让我对于“科学”这门课程的探索产生了更大的动力。我开始渐渐学着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置,设计一些让学生可以真正去体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可以感受学习的快乐。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内容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是很抽象的。空气虽然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是由于它不像其他物质可以看见或者触摸到,而显得太抽象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这一课题,更别说感受科学课的魅力了。于是,我设计了“纸巾入水不湿”这一有趣实验:把纸巾放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快速倒扣于水中,取出的纸巾是干的。学生对此很是感兴趣,仿佛变身于神秘的魔术师一般,跃跃欲试。将学生的兴趣点与教学内容,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中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科学的快乐。
四、 “体验式”教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则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这里的“探究”也就可以理解为“体验式”教学模式。而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的阐释中,也重点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形状与结构》学习完成之后,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那就是用废旧纸品做一座桥,看哪位同学建造的桥既美观抗压能力又强。学生在亲身体验过这个建造过程后,不但明白了一些科学道理,例如“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拱形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桥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桥面的厚度与宽度是有关系的”等。而且他们今后再遇到不同类型的桥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座桥是根据哪种原理建造的呢?倘若想加固这座桥,我可以用哪些方法呢?而这种对于生活现象不断质疑的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所在。
我们在设计科学的课堂活动时要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境和有意义的“体验式”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充分开展活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支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这也是“科学”这门学科与传统自然学科知识学习最大的不同,也是“学讲计划”在科学课上的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 陈磊.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探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2] 戴铜.追寻幸福的脚步[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04).
[3] 陳忠兴.小学科学探究学习的三个“发生点”[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