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发元
摘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杨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推进国学教育在中小学纵深化发展,主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构建国学教育推进机制,二是组建国学教学研究梯队,三是构建国学课堂教学策略,四是贯通国学教育三个课堂。
关键词:国学教育;中小学;纵深发展;机制研究
国学经典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体系,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陇西县是甘肃省的教育强县,历来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事业。2016年2月26日上午,“德慧智国学教育陇西实验区”签约揭牌仪式在陇西举行,标志着陇西的国学教育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素质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将指日可待,那如何推进国学教育在陇西中小学纵深化发展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 构建国学教育推进机制
从新课程改革要求创建特色校本课程的需要出发,加强“三定五统一,四维一体化”的机制建设,“三定五统一”是以校本课程定国学教育的课程地位,以兴趣小组活动为国学教育定空间,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给国学教育定实施标准,在全县中小学校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国学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进度、国学考核标准、教师工作系数,课堂实验模式。“三定五统一”如车轴之轮,稳固了国学教育的整体框架,彻底改变了国学课程开设混乱、进度不一、执行乏力的现状。“四维一体”是以加强课程管理的力度、课堂教学的效度、课题研究的深度、主题活动的广度四个维度出发,专门制定、颁发《全县中小学国学教育实施意见》,并与《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年度督导评估方案》相衔接,建立督导评估考核学校、业绩评定考核教师、学业检测考核学生,形成的“三定五统一,四维一体”的运用机制,有利于推动国学教育课程的实施。
二、 建立国学教学研究团队
国学课程进入了课堂,但是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国学课教师该怎么教?学生又该怎么学?目前,全县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可学习参考,因此,国学课堂一度陷入机械式的读读背背的格局,导致教师疲于应付,学生倦于诵读,反而形成新的课业负担。这时,我们可以借鉴篮球比赛的布阵方式,根据前锋、中锋、后卫的梯队组合,建立国学教育接力性的研究团队,逐渐培养具有研究性的实践团队。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全县开展国学教育实践的需要,从中小学教师中通过综合考评遴选出10名最优秀的国学教师,负责全县中小学国学教育教学的模式构建、教学评价、经验汇总,作为全县推进國学教育教学研究的“领头羊”;然后,以学区为单位,组建国学教学教研组,形成以学区为区域的国学教研的“中锋”;最后,以各学校的国学骨干教师为主体,形成国学教研的“后卫”。三级研究梯队建设引领在前锋,发力在中锋,决胜在后卫,三环接力,就顺利走上了本土化教研促发展的道路。
三、 构建国学课堂教学策略
实际上,现行出版的国学教材在语言方式、思想方式与现代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存在着跨世纪的隔阂,学生在思维上难理解,在心理上难认同。因此,构建与课程文化、课程功能相匹配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国学课程的教学要从开展丰富的活动开始,每天保证学生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早读时间由班主任负责,集体吟诵;语文课前由语文老师负责,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下午上课前由第一节课的教师负责,集体吟诵活动;下午放学前由辅导教师或班主任负责,集体吟诵,人文情怀日渐深厚。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运用好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赏析。要加强经典诵读的方法指导、尝试练习,尤其侧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切实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课内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课内的讲解应少而精,重在激发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经典的生发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升学习能力。
四、 连接国学教育三个课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培育过程与树木培植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教育没有孤立的课堂,学校没有孤立的教育。用一以贯之的思想加强国学课堂教学、国学社团活动、国学社会实践三个课堂的贯通,才能让国学教育得到纵深发展。在三课贯通的国学教育实践中,学生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语言变得丰富灵动了,写作文也能够引经据典。更让家长高兴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孝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一衣一食来之不易。经典诗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品格,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很大的变化,大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