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雪婷+冯利邦+刘艳花+王彦平
摘 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果导向”理念,“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从以目标为导向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建立课程内外信息反馈机制进行课程的持续改进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的达成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我国自2006年开始进行认证试点,目前认证工作已由“试验田”向“大田”推进。兰州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车辆工程专业也已经参与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是我校车辆工程、机械设计等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是关于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工程应用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基于车辆工程专业认证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了“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及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等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分别从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机制、教学效果评价和可持续改进等方面,对“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为了切实达到提高该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使学生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为车辆工程专业教育的有效性评价,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以目标为导向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对一门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的结果,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1]。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目标为导向的理念,对照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质要求,逆向设计了课程的教学大纲,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实践探索。
新修订的大纲,从教学内容上教师教会学生有关材料及工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适当淡化和减弱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增加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及学科发展前沿的相关新技术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通过讨论总结、课堂展示等各种教学活动,改变“老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教学评价也是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细化[2]。为了落实专业认证注重实效的原则及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体现对学生时间投入的尊重,根据课程特点,新大纲对课程考核进行了改革探索。我们采用了“平时考勤、作业、课堂展示或分组讨论、课堂小测验、总结报告、实验、课后答疑(质疑)、期末闭卷考试”模式。所分配的权重为:平时考勤5%、作业10%、课堂展示或分组讨论10%、课堂小测验5%、总结报告5%、实验10%、课后答疑(质疑)5%、期末闭卷考试50%。 这种机制打破了“混考勤”及考前突击依靠一张试卷过关的投机现象,全面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更充分反映學生的总体学习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培养为目标”是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认证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围绕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的毕业达成,对“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实践。
1.由灌输式课堂转变为对话式课堂
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放大学生的主导性作用,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我们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设问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交流和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如鼓励和引导学生查阅新材料、新工艺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体现学生对科研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了解和关注;对重要章节老师讲解后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并就知识点的属性及掌握该知识点的方法技巧和生产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接受学生的补充、质疑和讨论答辩;通过进行以上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时间的投入和关注度,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由知识传授课堂逐步转向能力培养课堂
改革前的授课方式下老师讲授的是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是知识。考试中学生对客观题掌握得好,正确率高,而关于选材、选工艺、结构及工艺设计等应用型的主观题则往往掌握得不够扎实。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我们不仅从大纲的修订,也从教学方式上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利用机械零件的工程实例形成大作业,让学生设计生产工艺,包括选材、制订热处理规范、选择毛坯的加工方法等,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重点章节的知识点或专题项目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展示或分组讨论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规范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建立课程内外信息反馈机制进行课程的持续改进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点多,学习有难度的课程。基于学习结果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检查和总结预期学习结果达成度,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持续改进下一阶段教学工作[3]。对此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是在课程进行中,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包括课间谈话、微信、短信、邮件、QQ等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对授课的意见和建议等,以便调整授课进度和内容。课后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感兴趣程度、学习投入时间等,进行综合教学质量分析和总结;同时对各层级学生都掌握不好的或兴趣缺乏的知识点,采用适当放缓进度,利用启发、类比、放视频、研讨等多种教学手段,多角度、多方位不断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课程之外,也常和主管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专业课老师进行座谈,了解本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差距;同时也直接或间接与往届毕业生、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了解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差距,以便及时更新、调整或删除某些教学内容。总之,通过学校的管理、监督,通过课内、课外的信息反馈,使“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按程序执行、过程有监督、不当有纠正和教学有改进,为专业认证提供支撑。
总之,在车辆工程的专业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探索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为课程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2]郭文革.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58-64.
[3]胡文龙.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73-78.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