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童年 “读”占鳌头

2017-12-28 06:58耿玉苗
教师·中 2017年11期
关键词:班级儿童教育

教育应该没有围栏,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伸展自由的触角,给学生成长的动力。最公平的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儿童得到最好的发展,成就每一个更好的生命个体,为儿童的幸福人生奠基,让每个学生找到一双合适的鞋子,奔向自己生命中的“诗和远方”。童年应该被点亮,被优质的教育、合适的教育照亮,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充分理解。笔者提出“三读”理念,即“读经典,厚重生命底蕴”;“读自然,开阔文化视野”;“读生活,强壮精神骨骼”。运用相应策略,扎实有效推进“三读”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真正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教学民主。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学生观,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

一、读经典,厚重生命底蕴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尤其是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自学生入校以来就带领学生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朱子家训》《小儿语》《大学》《笠翁对韵》《大学》《德道经》等,让学生沐浴华夏文明之光,厚重生命底蕴,为人生涂上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色。如与音乐老师合作唱诵经典诗文,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学生的语感和乐感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此外,引领学生打开阅读之门,广泛汲取古今中外文化中的精髓,优选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阅读的经典素材,利用晨读时间反复涵咏,直至熟读成诵。日本金子美玲、德国雷丁、苏联列·拉什可夫斯基、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意大利贾尼·罗大里的纯美童诗,一一走进学生的视野。

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地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儿童。因为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张志公先生在《汉语文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说:“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同时又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育。学文学有助于发展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文学和科学绝非没有关系。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天生的作家,天生的诗人,天生的哲学家。因此儿童文学是小学文学教育重要的基石。三年级起开始师生阅读整本的书:《绿山墙的安妮》《汤姆·索亚历险记》《夏洛的网》《爱的教育》,每周要求学生完成两篇高质量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以仿写式、感悟式、点评式为主,不仅在读的内容上有筛选,而且在读的方法上做到指導具体,落实到位,让学生读得投入、悟得深入,达到最佳阅读效果。每周根据读书笔记的完成情况评选出“读书明星”,为学生的阅读注入原动力,天长日久养成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整本书读完后,学生还要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阅读评价单,检测、评价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是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集“指导、分享、评价”于一体的整本书阅读活动有序开展,效果显著。同时,还以“主题式阅读分享会”为主要载体推动经典阅读有序、有效开展。

笔者认为经典不仅要读,更要大量的背诵,只有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异域文化中的智慧沉淀,才会成为学生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养料。于是我每天无一例外地带领学生进行30分钟的晨读,从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期,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 把握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期,将经典牢牢刻入他们的脑海,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融入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

笔者始终坚信“只有入口成章,才会出口成章”,而一个人能够出口成章便是他才学过人、记忆惊人、文化底蕴深厚的重要表现,也是他的语文能力得以发挥的完美体现。如今,学生们背诵积极性高,每天比赛背诵,争先恐后当诵读小考官,人均背诵经典诗文数万言。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也优于平行班,他们谈吐不俗,习作中经常引经据典,在全国小学生作文能力大赛中频频获奖,文章在《小学生作文与考试》等杂志发表。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阅读、写作氛围,人人都是阅读达人、写作达人。全班学生都在新浪网开辟个人专栏,坚持写博客,曲悠扬、史文天、王清扬等学生已经成为新浪博客知名小写手。2015年3月新学期开学,全班学生每人出了一本自己的“专著”,带着自己的“专著”来返校,大家互相欣赏伙伴的“著作”的确令人心潮澎湃。《新文化报》专门采访了笔者和班级的同学们,并做了一期专题报道。

2011年8月—2017年7月,笔者所带班级每年定期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逐渐提高,课外阅读总量逐年增加,学生的理解力、表达力、创造力均明显优于同龄孩子。学生小学毕业后,升入初中,仍十分有后劲,呈现出喜人的学习状态。

可以说,经典阅读是儿童一生的精神底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聚荧光乃成大光明。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

二、读自然,开阔文化视野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远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出一个个具有现代精神、创造能力和时代感的人,就需要树立大语文观,追求没有围场的教育,打破学科壁垒、思维局限、课堂陈规,勇于挑战,引导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认识世界和自我。

小到身边的四季、天气、花草树木,大到雄伟壮丽的高山、广阔无垠的海洋、气象万千的大气层、深邃神秘的星空,微观到一粒花粉的形状,宏观到浩瀚宇宙的丰富内容……在儿童的脑海中都是一个个有趣的小问号。地球的年纪有多大?白天和黑夜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夏季会下冰雹……一个个“为什么”正是儿童发现、思考世界的开始。小学阶段的儿童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此时正是求知欲最旺盛的阶段。

笔者基于这样的思考在班级积极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出去,拓宽视野,拥抱世界。有学习发生的地方都可以被称之为课堂,对于儿童来说学习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学生在旅行中懂得了星空的辽阔深邃、海洋的神秘莫测、沙漠的美丽神奇,他们懂得了担当与责任的深意,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我”的微不足道,旅行的意义和收获远远大于课堂上的45分钟。endprint

每次旅行对于儿童来说都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成长,出发前他们会主动查阅目的地的资料,与家长商量探讨有计划地安排行程,途中用文字、相机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学生会把自己出行的经历,精心准备后做成PPT,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分享者向伙伴们成功展示了这个自然世界中的各种美妙事物——缤纷的四季景象、百变的天气、波澜壮阔的大地景物、神秘的远方世界、春华秋实的果园、奔腾灵跃的动物,等等。学生的足迹遍及泰国、英国、美国、新加坡,上海、北京、西安、大连、武汉……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加上别具一格的异域文化、与众不同的各地风土人情、美景美食都以儿童的视角呈现,成为全班学生亲密接触大自然、增长知识见闻最好的礼物。学生们在出行回来后,会给全班同学带来一份惊喜,从而知道了心中有他人,懂得了分享的意义。

王子烁同学在和家长一起分享他们的新加坡之旅的时候,让大家了解到新加坡法律及各项制度的严格,学生们明白了要想成为一个有国际视野的人需要遵守各地的规则,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走出国门后,你代表的就是自己的国家,你的形象,就是你国家的形象,你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不再代表个人,而是一个民族修养的“活”名片。家长们对此项活动也非常支持,他们充分认识到:旅行是最浪漫的教养。

2017年10月8日,国庆节假期的最后一天,笔者带着班级的学生们和家长们走进南湖公园美丽的白桦林,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秋天的诗会——《献给树的花环》,学生身处白桦林中感受美丽的秋天,欣赏落叶纷飞的无限诗意,用捡来的五彩树叶制作树叶创意画,这是笔者 “树”的主题学习其中的一部分。期间学生们还在老师引导下阅读了大量关于树的绘本故事、科普读物等。这样走进自然的活动巧妙地把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对接在一起,学生受益无穷!知识不再枯燥乏味,变得鲜活可爱、生动有趣起来。《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25日第684期教师成长第九版“校园拍客”报道了本次活动。

三、读生活,强壮精神骨骼

一个人能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智力因素只占其中一部分,但最终的成功往往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读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提高情商,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知恩感恩的人、明礼守法的人,拥有更多的生存智慧、生活智慧。班级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场,在这里儿童找到自我价值感、存在感、成功感、自信感,不断丰满羽翼,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付出的快乐,在反复的失败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增强心灵的弹性,逐渐强壮精神骨骼。所以,班级活动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的作用得以充分凸显。

1.养花综合实践活动

养花综合实践活动,即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领养一盆绿植,做它们的爸爸妈妈,给植物起名字,写亲情寄语,精心呵护并陪伴它们渐渐长大。学生为了照顾好这些“宝贝”,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植物们的生长习性,掌握它们的生长规律。发芽、开花、结出小种子,整个过程均由学生们见证,一年四季交替,学生体会到养花尚且需如此用心,自己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子女岂不是更加用心!于是对父母多了一分感恩之情。“孝”的种子埋在心底。学生们为花儿的绽放而欣喜雀跃,也曾为花儿的凋亡而伤心落泪,在陪伴花儿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深深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对自然多了一分敬畏,对生命多了一些理解。

2.“百家讲坛”

学生读了什么好书,在生活中了解了哪些新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跟大家一起分享,可以是一段精彩的视频,可以是一些有趣的图片,还可以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活动命名为“百家讲坛”,意为“百家讲坛,百家争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张扬学生个性,找到每个学生的最佳生长点。

3.我的新闻我做主,我眼看天下

引导学生把视角打开,延伸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关注身边大事小事,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每天进行新闻播报,我的新闻我做主,让学生了解生活并不是童话故事,有美好,也有丑陋;有善良,也有邪恶;有公平正义,也有不公与偏私。新闻播报完毕,播报人要阐述个人观点,其他学生各抒己见,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4.主题班会

以主题班会为切入口,了解节日文化,走进历史。先后组织召开“纪念一二·九”“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纪念九一八”“中国梦·少年梦”“秀出我的风采”“学会赞美,学会欣赏” 等主题班会。学生的爱国热情被激发,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第一次认真思考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懂得什么才是一个中国少年的担当,中国少年的肩膀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学生渐渐开始思考如何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怎样更好地与伙伴合作以取得团队的胜利,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如何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有怎样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读”活动实实在在厚重了学生的生命底蕴,学生不仅有阅读量上的变化,更有生命品质的提升。中国优秀少儿报刊《作文与考试(小学阅读版)》用40页的篇幅介绍了班级开展“阅读分享会”的成功经验,面向全国进行推广,发表家长文章6篇、学生文章8篇。有幸接受吉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国全民阅读第一刊”《天下书香》李爽主编的专访,专门介绍了笔者做儿童深度阅读研究的事迹《耿玉苗:与阅读手挽手》。《新文化报》《城市晚报》、吉林教育电视台高端访谈、吉林广播电台多家媒体都曾报道过笔者班级阅读的事迹。笔者撰写的系列文章《慢读慢写的哲学》《不做没有底气的儿童阅读荐书人》《共读——迷人的合唱》《亲子阅读——一场没有终点的征途》《“悦”读 分享 成长》《跟浅阅读说再见》等系列与阅读有关的文章分别发表在《中国教师报》《协商新报》《天下书香》《湖南教育》等报纸杂志上。我班学生曾多次在“百班千人”班级共读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班级是远近闻名的读书班,几乎周周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刊物的稿费单。笔者和学生共同录制的主题阅读分享课《图书交流会》荣获全国语文教学评比特等奖。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读懂生活这门艺术需要足够的勇气与智慧。爱因斯坦说:“在你离开学校后忘记了学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不禁要反思:今天的教育给了学生哪些一生受用的东西?我们不禁要反问:我们是不是给了学生最好的教育,最适合他们的教育,让他们拥有一生受用的学习力、创造力、幸福力?

每一个儿童都是奇迹,都会散发别样的光彩,都会在我们智慧的引导下、教育下变得更可爱、更美丽!点亮童年,“读”占鳌头,“读经典”让生命洒满阳光,充满诗意;“读自然”让胸襟开阔,生命充满活力; “读生活”让精神骨骼强壮,人生充满张力与魅力!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

(策划编辑:谭志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班级儿童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班级“四小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不称心的新班级
留守儿童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