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晶
〔摘 要〕当今中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国家在改善人口结构上开放二胎政策,从侧面补充新生儿数量。然而人口结构的变化所对应的生存环境配套是否完善合理,是当下城市规划社区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从老幼代际关系融合出发,将丰富养老形式和德育培养幼儿两方面联系起来,以期寻找社区老幼互助新模式。
〔关键词〕代际关系 老幼互助 空间设计
一、代际关系与养老抚幼的现状
代际关系(relation between generations)指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通常是指老年人与青年人,如家中的祖父辈、父辈与儿女或孙辈之间的关系”。①代际关系既可发生于家庭中,也可以是社会范围之内。家庭范围之内的代际交换是家庭代际关系的重要规律,即父母一代给予子女一代以经济或服务性帮助,而子女则给予父母一代以感情上的慰藉和尊重。
当下中国养老和育幼常常属于被割裂的状态,幼儿配套目前基本都被列入小区规划中,而养老却常常被偏远化、边缘化。育幼就近而养老偏远,之间的代际纽带分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
二、老幼互助空间的形成机遇
1.人口矛盾,触发改革契机
老龄化日趋严重和二胎政策带来的婴儿潮之间形成的两极关系,必然对养老和抚幼两者的容量及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从2008年到201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从0.86亿人增长到1.4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6% 提高到 10.5%,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大、增长快,呈现出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发展态势。再加上未富先老和家庭结构小型化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变得非常严峻。另一方面,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老龄化日趋严重和二胎政策带来的婴儿潮之间形成的两极关系,必然对养老容量及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为社区养老抚幼改革形成契机。短期看,敬老院和家庭养老属于社会人口比例尚未失衡的养老初期阶段;长期看,老年数量增量持续增长,现有的可容纳空间将无法满足,发展和规划新的养老据点是本文的研究机遇。在社区建设中可同时针对老幼两者之间的共性建立合作和共存,亦可针对特性建立依存和互补关系。
2.城镇化的推广,优化社区结构成为必然
基于现状中所提的养老与抚幼的两极化发展情况,在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的子单位,养老同抚幼共享社区资源和环境将形成必然趋势。幼儿教育在社区建设中成为标配项目,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同样应注重与原生家庭的联系,强调就近性,进入社区可以借鉴抚幼的模式形成日间照料中心;或引进全新的代际学习中心模式,分析老幼活动的共性和特性,加强共性的协同合作,特性的独立自主,从而为空间组织和设计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持。
3.人口素质的提高,对提升生活质量的诉求愈加重视。
教育普及对人口素质的提升,反应在老年人对提升养老品质诉求的迫切,社会重幼轻老的社区配套状态将逐渐得以改善。综合国内外养老模式,参照发达国家的养老演进过程,我国目前仅处于养老基本阶段即物质养老,将来发展趋势必然是更注重老年人的情感生活。除了医疗硬件的完善,将更注重心理健康、养老生活的丰富及代际关系的融合,不再是单一的“静老”,更多的是“快乐养老”。人性化养老将促使社区养老的内在自我成熟和完善。
三、老幼互助空间中人物特征
1.社区环境中老年人的心理行为分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存需求、社会需求以及实现自我的需求三个层次。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退休赋闲在家,这种角色的突然转变会让老人一时之间难以适应,产生失落感。除生理需求外,交往的需求往往是这个时期的老年极其需要的。提高归属感、安全感, 修炼身心,减轻家人的负担,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成为老有所用的人,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当代老年人的新诉求。
2.儿童心理行为分析
有句俗话叫“三岁看老”,学龄前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已经有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他们开始模仿成年人扮演一些社会角色,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来。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发展又有很多不确定性, 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儿童的成长除了父母的言传身教之外,还需要一个安全、有益儿童身心成长的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可以扩大儿童的活动圈子,锻炼儿童的交往能力,更好发挥儿童天性与创造力。
四、老幼互助空间设计要点
在社区养老体系中推广“代际学习中心”模式,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其营建策略,要考虑到空间场所的选择。目前许多城市社区都有自己的所属幼儿园和老年活动中心,但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條件许可的话可以利用旧场所进行改造。如果是新建小区,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前期规划,直接将两个活动场所进行结合设计。无论是哪一种结合, 都要兼顾到老人与儿童在建筑上的无障碍需求,保障硬件设备的安全性,同时要考虑到老人与儿童在心理行为上的各自特征,划分各自活动区域,尽最大可能性满足各区域通用设计的要求。
1.室内空间结合设计
室内空间主要围绕老幼的日常活动、餐饮、休息等若干部分构成。老年人和儿童各不相同,同时又有很多可以互相交融的部分:一是区域划分,将老幼公共活动空间合二为一,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及围观性,让两者既有专属又有公用;二是功能设计,老幼活动内容和习惯不同,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多以书刊报纸、棋牌类活动等静态空间为主,儿童空间则主要以益智玩具类、绘本类、小型游艺器乐等动态为主,注重动静组合模式。
餐饮空间的设计可以更加开阔,将老人照料中心的食堂扩展为社区食堂,同时满足很多社区中其他家庭的餐饮需求。可为老人和儿童专门开辟出一些特色食物区,将整个餐厅设计成多功能、多主题的一个区域。另外,餐厅中一些简单安全的工作可以让儿童和老人参与,通过一些简单劳动,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劳动能力复建;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儿童的动手兴趣,使双方都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两个群体可以在室内空间中互相走动,体验不同的氛围空间,丰富环境的多样元素, 将老人与儿童二者活动空间相结合,为两个群体提供一个互相陪伴的场所。通过与儿童的接触,老人可以发挥余热,帮忙看护照顾儿童,增添生活的积极性,能够做到老有所为。儿童通过与老年人的交流相处,也会在平时生活中养成敬老尊老的品质,学会关爱他人。
2.交通空间结合设计
在室外交通空间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老人和孩子不同的特性,在上下楼梯的设计中应该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可以采用楼梯、坡路、平台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上下楼空间,做到无障碍设计,保证儿童老人的安全性。在交通空间中,可以采用多种材质构建水平或者垂直的共用交通空间,加入多种现代设计元素,在交通空间中融入功能区设计,让交通空间在发挥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变换成休息、沟通、娱乐的场所。
3.室外空间结合设计
在室外活动空间的设计上,要尽可能地缩小各个活动空间的障碍,让使用者可以更多地交流接触,增加相互了解的机会。从这个目的出发,在社区老年照料中心和幼教机构的室外活动区域中,要弱化其功能的不同,增加各个区域的透明性,让老人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自然地产生很多交流,在玩乐中互相增进感情。
五、?老幼互助空间创新意义
1.具有资源整合意义
当下中国养老和幼教基本属于完全割裂的状态,幼儿活动空间基本已成为社区规划中的一部分,而养老长期以“静养”的状态被边缘化,育幼就近而养老偏远,之间的代际纽带完全分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代际学习中心的构想,可对空间场地(包括活动、休闲娱乐、阅读、餐饮等空间)、互助教育、医护设备等多方面达到资源整合的作用。
2.有效提升老人晚年生活与幼儿成长时段的质量,具有潜移默化的德育意义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改善传统养老院中重硬件轻人性的环境,将远程養老变为就近养老,同时与幼儿培养联系,增加两代人的沟通与联系,一方面让老年人重新发现并肯定自我价值,在与孩子接触中获得更多乐趣和欢笑;另一方面,孩童更能接受残障老人,更清楚地懂得人的衰老过程,懂得付出与回报。
3.具有人性化惠民意义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健康恢复、伤病护理、紧急救助、临终关怀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重视老年人问题,满足老年人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落实民生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助于扩大就业领域,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
注 释:
①杨晶晶,郑涌.代际关系: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9).
参考文献:
[1]裴娣娜等主编.中国女性百科全书——文化教育卷[M]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
[2]姜霖,王勇彬.基于良好沟通的老年人产品设计策略[J]美术与设计,2017.01
[3]刘烨,马斯洛的人本哲学[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本文系2015年长沙学院校教改青年项目《<空间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48040/9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