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学龄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7-12-28 20:18华婷��
考试周刊 2017年52期
关键词:智障儿童培养

华婷��

摘要:培养学龄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使其掌握生活自理技能,不仅有助于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更有助于培养智障儿童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对于其以后自立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针对智障儿童的自身特点,掌握相应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意识,加强他们的生活自理技巧,巩固他们的生活自理行为。

关键词:学龄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培养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是指智障儿童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自己照顾自己,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自己刷牙洗脸、自己吃饭洗碗、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睡觉如厕、自己独立出行等技能,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环节。培养和提升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社会成员,不仅能减轻家庭负担,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智障儿童由于先天性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经长期调查研究发现,通过后天的培养训练,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智障儿童自理能力培养应从小抓起。本文就围绕培养学龄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 教师以身作则,采用科学适用的培训方式

(一)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先导

智障儿童由于其先天性的缺陷,往往受到家长更多的纵容娇惯和包办代替,长久以往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淡薄,依赖心理逐步加重,脾气也会越来越坏,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只要一哭闹,爸爸妈妈就会帮忙做。鉴于这些现象,智障儿童一旦入学,老师应该首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家长学会放手,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做。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此引导观察者在今后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在培养教育的同时,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智障儿童心理年龄发展缓慢,但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且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他们的模仿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当智障儿童对老师产生崇拜和依赖后,对老师的行为举止也会有所模仿。老师讲话时的语气语调、待人处事的方法态度等都有可能成为智障儿童模仿的内容。老师的一举一动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要孩子做到的事,要孩子守的规矩,老师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如若老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智障儿童,他们也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回应老师。

(二) 采取合理有效、生动活泼的培养方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各种形式(讲故事、学习儿歌、角色扮演、观看劳动视频等)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树立自理的意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在学校,老师可以在帮助他们吃饭、上厕所、睡前穿脱衣服方面,有意识地亲自示范,并适时提醒他们自己去做,尽量多的给他们提供独立的机会,带他们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扫地、拖地、排桌椅、擦黑板等,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单调,增加趣味性,可以编排相应的儿歌,边唱边做,逐步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自理的意识和独立做事的能力。

二、 既要反复训练,又要适时表扬,抓好自信心的提升

智障儿童因其在生理、心理上的特殊性,缺乏自主操作的能力,多数生活自理的项目需要家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加之大部分家长又过度溺爱孩子或者忙于工作,舍不得或者没有时间帮助孩子训练,致使孩子缺乏反复练习的机会,直至产生依赖思想。比如当他们第一次用勺子吃第一口饭时可能会很兴奋,但多吃几口就会厌倦,这时家长就会主动上前喂饭,而不是督促鼓励他们自己吃饭,没有给孩子反复练习直至熟练的机会,更不用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了。因此,了解了学龄前智障儿童的生活状况,教师们在重点培养其生活能力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其自信心。当孩子表现有进步时,即使是一点点的小成绩,老师也应该及时的以孩子的眼光表现出欣赏与赞美。如:儿童能够自己穿鞋,但左右脚却穿反了,老师首先应该肯定儿童的自理意识,表扬他:“真能干,都能自己穿鞋子了。”接着纠正:“只是鞋子穿反了,这样走路会不太舒服,我们重新做一次,把两只鞋子换一下好吗?”使儿童产生良好情绪,提高自信心。碰到有难度的任务,老师可以一步步具体示范,或者将过程拍成图片,作为视觉提醒,使他们明白什么需要做、如何做之后再去做,提高成功率,这样心里自然就会感到喜悦和满足,自信心也就逐步的树立起来了,下次也就更加愿意自己动手了。强大的自信心可以成为激励他们建立自我服务能力的强大推动力。

三、 尊重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不同的障碍程度、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不同的父母观念等使每个智障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也体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对待不同水平层次的智障学生,要求就要有所区别,尊重其个体差异,在培养过程中可采取隐性分层培养,对于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儿童,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儿童,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应肯定。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让学生有区别对待感。我们可以开展“手拉手,互帮互助”的活动,如吃午饭时,能力较强的孩子帮助能力弱的孩子盛饭、拿碗筷等;在午睡起床后,请自理能力强的儿童来帮助能力弱的儿童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等。这样既能使能力强的儿童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也能使能力弱的儿童在内心深处播下了感恩之心及要学会自我服务的意识并逐步学会掌握自理方法。

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生活类的特色活动,如模拟购物、模拟看病、模拟坐公交车等。这些情景活动既能够丰富智障儿童的学校生活,又可以使他们的大脑机体得到一定的锻炼,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获得了积极的情感。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举办一些社会实践,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让智障儿童多与社会接触,如利用学校附近的马路和广场,组织儿童进行扫马路、捡垃圾之类的简单劳动等。努力为孩子创建展现自我的舞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

四、 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在其自理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占有的突出地位更不容小觑。学校可开设生活自理课,让家长积极参与其中。由教师和家长根据孩子的现有水平和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共同协商制定生活自理的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及实施方案。计划的实施主要由家长来辅助孩子完成,教师起指导作用。这样一来,家长全程跟踪监控儿童的自理能力发展过程,并督促儿童在学校学会的良好习惯以及生活技能,回到家中继续练习、巩固。同时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生活自理能力专题讲座,要求家长积极参加,提高家长对智障儿童生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并教给家长正确的家庭训练方法。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和支持教师,给予孩子同样的鼓励,让孩子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比如,在学校教师教会了孩子独立吃饭、穿衣、洗脸、刷牙等,回到家中家长应该在家庭生活中继续训练巩固,久而久之,孩子们习以为常,生活自理能力便会逐步提高。

结语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远比文化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因此,我们从事学龄前特殊教育的教师,一定要从小抓起,把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放在重中之重来做。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科学地面对,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给予智障儿童更多的爱心、耐心与责任心,采取多渠道、多策略的科学培养方法,就能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为其将来更好、更快地回归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英爱.浅谈学前班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9):133-134.

[2] 邢会强.浅析智障儿童自理能力培养[J].赤子(中旬),2014.

[3] 吴亚玲.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15(7):70-72.

[4] 陈风林.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链式塑造策略[J].吉林教育:综合,2015(13).endprint

猜你喜欢
智障儿童培养
社区融合教育点亮智障儿童的生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智障儿童的有效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浅析如何对中重度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