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绘画结构的形式研究

2017-12-28 20:00陶雪莲
艺海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多角度

陶雪莲

〔摘 要〕在进行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结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汇,人像需要人体结构,场景需要透视规律,色彩要求光色原理,无疑不在结构的安排下走向成熟,当我们跳出具体作品构思,从整体上观照绘画艺术的时候,难免会思考“何为结构”的问题,其等同于构图么?答案仿佛似是而非,可以说,绘画艺术作品是一定具有其自身独特结构的,这些结构必然以创作者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无论人物、风景、静物都要做到这一点。现尝试撇开具体内容、风格不论,从宏观角度指出多角度绘画结构的绘画形式,希望它能夠引导我们从抽象入具体,实现绘画艺术的突破。

〔关键词〕多角度 绘画结构 绘画形式

画家八大山人只有寥寥数笔,便可以让墨兰弥漫着清幽寂静的气韵,莫兰迪同样可以用点到即止的笔法,让几许静物充满禅意,而像齐白石笔下的几只虾子,看以简单,却也情趣盎然……这些画家都推崇极简化,却可以在简化到极致的笔法中得到丰富内涵的展现。比如顾闳中以错落有致的方式对人物和景物加以表现,其笔下的夜宴图是渐舒渐展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车水马龙之繁华同时显现在一幅画卷之内,这些作品很好地展现出极繁的特点。无论繁简,毫无争议的是,这些都属于举世公认的经典作品。我们平时的认知在于,画幅中的内容少,便会显得简单,内容多便会显得复杂,这种认知是由于没能认识到绘画结构对于绘画形式及最终创作效果的影响,也就难以达到那些伟大作家以简练表达丰富意韵,虽繁复却有层次的水平。

一、绘画形式侧重于视觉表现

为了能够从多角度探讨绘画结构对绘画形式造成的影响,我们先要对绘画形式的视觉效果关注特色进行说明。绘画是一种典型的视觉形式,它构建于视觉感官运动的前提之下,因视觉符号所形成的具有形象化特点的语言思维体系,该语言思维体系里面有清晰的和模糊的两种不同的成分,是一种外在影响功能机制,能够借助可视现象的应用为基础,达到人的视觉器官激发效果,使之发生后续的生理及心理连锁效应,属于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而若想让人的视觉器官激发效果体现得更加明显,则一定要把可视现象由符号性质向视觉语汇进行转化,也就是说,需要让点、线、面、角、弧等不同的图像单元利用不同的组合关系,成为可能和心灵产生共鸣的视觉语言,而这一过程的取得,便可以谓之绘画结构的构建。当这些符号以孤立的或者组合的形式展现出来以后,绘画结构的作用得到发挥,亦同时传达出特定化能量信息,当这部分信息为创作者本身或者欣赏者的视觉感知到以后,则形成了力感、动感、强度感等概念,像点、线、面、角、弧等,均能够随着视觉形式产生相应的变化,出现点之大小、线之粗细、弧之曲率等单独或者组合应用。

二、多角度绘画结构的探索

为了保证绘画形式的丰富性,从绘画结构方面进行探讨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笔者认为,若以绘画形式侧重于视觉表现的思路进行分析,绘画结构角度可以由下述几个方面介入。

(一)明度。明度结构指的是构建形成画面之中黑、白、灰各项元素的有机联系,不管是从感性角度分析,还是从理性角度分析,绘画艺术创作明度关系的原理均来源于个体视角对于客观事物的感知,当处在欧洲古典绘画阶段,艺术创作者们对于明度关系便给予了充分重视,与此同时,依靠相关技术手段,将其中的明度变化更加趋向纳入到二维平面绘画中来,从而形成对明度结构关系的认知,由此产生了视觉假象,在二维中呈现真实性和空间性特点,这样的理论研究可谓此一阶段画家们的重要艺术史贡献之一。在此基础上,接下来的印象主义画家则出于强调绘画个性化表达的需求,把自身作品明度结构给予了强化,走向极致或近于极致的表达,使得绘画艺术作品里面的明度结构在关系上的变化走向丰富繁杂。可无论如何变化,始终无法同基本的明度变化趋势相背离,仅仅将原本交错纵横的黑白变化规律,用模拟、强化等手段给予整合而已。

(二)主体。主体结构包括纵向、底层、表层几个大的部分,三者共同构成了主体结构的统一体,其中底层结构包含了画面的原始形式放大。底层结构功能还在于与表层浮雕式特征互相结合,从而达到了一种画面的“势”。换而言之就是:底层与表层这两结构的细节,产生了“势”,这样就使得画面在基本框架上具有独立特色,接下来再从色彩、形体、肌理结构等多个方面的要素出发,产生深化的纵向结构,由此达到作品底层与表层结构联系的紧密性。这也可以说是画作里面不同元素相互统一与融合的一个必然过程,尤其是绘画作品的局部结构方面,其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其中关系到其他角度的结构构成,就如形体、明度、色彩等诸多要素,非常值得重视。

(三)形体。相对形体结构来讲,属于绘画艺术作品里面所展现出的拥有客观物象特点的内容,对形体结构的研究与应用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早在原始绘画作品里面,即使没有明确的作者与理论指导,我们通过观察了解到,作品在涂抹创造的过程中,依然包含有内在的、可能是非理性的形体结构把握,而且其中很有可能已经意识到了形体结构准确的必要性。到了欧洲古典绘画阶段,画家们可以用更为理性的态度进行分析,特别是有了生理解剖结构、透视法等科学知识的支持,使之同画面研究相结合更易取得成效。在此阶段,画家们所做的形体结构探索,特别是不同部位关联探索,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无意识性中解脱出来,可以有意识地将所见到的客观事实以惟妙惟肖的方式呈现在画布之上。正是因为这样,对于画面上所展现的物体,才产生了新的评价标准,即像与不像。同时,使作品充分利用光的投影,还有画面里的物体分割形体结构关联,以及其所分割后面积大小不同所造成的节奏韵律关联等,都可以说是这类作品所应当进行研究的关键性结构问题。虽然我们认为,结构对于节奏和韵律等的影响力不是很强,可此一阶段的作品,同样值得我们站在形体结构的视角进行分析,并从中汲取更多的绘画创作经验。最后,随之现代及后现代绘画作品的出现,画面语言得以用更具个性化的方式展现,作品里面所呈现的物体在形体表现上,有了更为主观的解构形态,让形体构成增加了多元化的样式。

(四)色彩。对于色彩结构而言,其重点强调的是色彩位于画面之中的面积分配,以及相应的趋势变化等。这一点无论中外,在艺术传统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像西方原始绘画、我国敦煌石窟作品,色彩结构的相似之处很多,在结构关系上,它们基本控制于黑、白极色之间,或者添加有红、绿、黄、紫等简单补色结构。在二维平面之中,画面里面所展现出的节奏及韵律等,受到色彩面积分配等很深的影响。除平面绘画色彩的一般性面积分配之外,还能注意到更深层次的形体塑造和形象特征表达使黑、白极色表现出更好的趋势变化,并补充由红至绿、由黄至紫的补色趋势,特别是到了印象派画家手中,因为有科学分析方法的介入,让色彩结构效果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五)肌理。在中国与西方的绘画艺术作品里面,肌理结构都有比较直观的呈现,画家们借助多种类型的自然的或者工业的颜料,将这些或水性或油性的颜料用于表现平滑、凹凸等视觉结构关系,由此呈现出差异化的艺术效果。比如中国传统绘画材料更多平滑视觉效果的展现,再比如利用油性的或者丙烯类的极具可塑性材料,能够让肌理结构关系更符合现代的视觉需求。无论在任何一个区域或者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多种肌理结构的表现都是能够见到的,特别是在现代及当代绘画创作实践环境下,因为有了更多自然的或者工业的综合材料应用,让画家得以借助这些可逆性极强的材料拓展其自身艺术表现力,在二维画面里使肌理语言结构发生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肌理结构同形态结构的复杂关系,又让对肌理结构的研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值得我们去深思。

(六)笔触。对于笔触结构来讲,重点强调了画家借助各种不同的绘画工具,使画作展现出滞留于其上的相应工具痕迹及其有机关联。我们看中国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品,绝大多数作品在绘画语言形态表现以及形象特征传达等方面,都应用到了或精或粗、或大或小的笔触,由此所衍生出的节奏及韵律等,其意味是各不相同的,且均在画面各个层次的单独应用及彼此协调上,发挥着非常关键的视觉引导功能。此外,因为工具的不同,在画作中所形成的痕迹,也可以为笔触结构的特色带来全然不同的体验。

总之,无论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创作,皆需要具有“中”的精神,即在创作的过程中多一些大局观,而避免思維与方法上的狭隘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绘画的趣味追求,应当是以阴阳相调和、相扶持的态度来进行的,本文所探讨的正是基于不同角度的绘画结构研究,将这些结构认知整合起来,方能起到良好的理论带动实践作用。另外,我们认识到,正是因为有了多角度的复杂元素结构关系,因而才能构成起画作整合结构,像节奏、韵律、形象元素等才能鲜明地呈现出来,以此为认知前提,对绘画作品的“角度”加以把握并调整,可谓是绘画艺术构建时的先验理论。

参考文献:

[1]谢丹.谈装饰绘画的结构与形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6(2):28-28.

[2]金益.用镜头拍摄出水墨画的意境——再谈湿板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J].视听纵横,2017(1):82-83.

猜你喜欢
多角度
多角度描写,让人物“活”起来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一道高考题的多角度探究与拓展
注射模多角度特殊抽芯机构设计
多角度求解函数值域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一道不等式题的多角度证明
一道圆锥曲线问题的多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