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乐 镇江市宜城中学
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探
沈永乐 镇江市宜城中学
当前,多媒体交互、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及及大数据等技术将广泛地应用于教育的各个方面。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种迫切的现实需要,它将在传统教育中的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组织原则、教育评价等方面引起巨大的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发展教育委员会统筹委员Eduardo Chaves说:“在未来,学校无须炫丽的建筑,需要的是完善的IT基础架构。”
作为一所刚成立年轻的学校,我们坚持信息化助力学校内涵发展,把数字校园建设作为实践我区“宜人教育”理念的突破口,构建新型的学习环境环境,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努力为实现学校的跨跃式发展奠定基础。
1.1 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加快学校基础信息设施的建设,全面接入互联网,实现每个教室的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多媒体教育设备进班级;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实现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教学的常态化,实现全面、深入的班班通。
坚持把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摆到各项投入的首位。如我校各类装备设施总投入1000多万元,其中信息技术投入占比50%以上,达500多万元。计算机网络教室、自动录播教室、专用多媒体,校园监控、周界报警、一卡通等12个系统齐全完备。网络中心建设标准高,校园网络100M接入,一次投入达84万元,配备H3C LS-7506E-S三层交换机、深信服 AF-1120防火墙、网康 NI3000-30行为管理设备,H3C服务器2台,虚拟化软件一套。
1.2 为了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建设好生态环境下的班班通,实现资源共享,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交流、互动、合作的平台,提高现代化教育教学能力,我校根据自身实际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架设了校园网站,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个交互性的平台:学校的通知、新闻、学习专题、备课资源和课件资源可在第一时间实现上传和下载的共享方式,网络的优势逐步展示出来。校园网站的建立标志着学校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性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如虎添翼!
1.3 教育、教学、管理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数字校园里,知识的更新更快捷,课程的设计更加开放和灵活,学习的时间更加自由和弹性化。我们加强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与我校的网站紧密结合起来,组建了一个更加合理、科学、贴近实际的网络平台。师生们就有了自己的博客,纷纷登陆数字化网络平台,逛教学资源超市,或叙述自己的教学故事、或抒发教学心得、或吐露学习中的困惑、或探讨教学方法,小小的校园网成了师生之间交流对话的平台,学习成长的电梯。
有一个好的数字化环境信息化学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有一支应用信息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是成功的另一半。“建网、建库、建队伍,队伍先行”。如果队伍没有武装好,再好的数字化硬软件环境,也只能是望其兴叹。在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他们立足本校开展教师队伍的校本培训。
2.1 发挥名优教师和市区骨干教师的作用,由他们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引路与探究,包括信息技术操作及在教学中如何具体运用,如何进行数学化教学的课题研究等。我们组织开展名师网页评比、微课评比等,全校学用新技术、新思想蔚然成风。
2.2 对全体教师进行多形式分层培训。我校依托信息技术教师,搞好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把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考核纳入教师学期绩效考核当中。开门办学不长的时间里,我校已开展不同层面的培训多次,如邀请鸿合科技的专业讲师作互动教学系统培训,信息组老师作建立专题学习网站、课件制作专题培训等。
2.3 在教学实践提高应用水平。学校要求各位教师结合任教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如教学课件的制作怎样有效地体现教学目标,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最佳作用和优势,如何在传统教学基本功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环境下的延伸等。
数字校园是最终目标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变革,数字校园的建设并不必然导致教育教学的变化。这仅是教育变革的催化剂,是加整实现教育变革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必须予以重视。
3.1 建立考评机制,用制度保障使用成效。我校制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学、用、管考核方案,对教师了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有科学评价,并在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坚持对日常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评估,并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及时商讨学校信息化教育工作。学校有完善的设备使用记录,使用管理制度齐全,维护保养责任到人,学校工作考评方案,用严格的科学管理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保驾护航”。
3.2 尝试建立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倡导协作式学习、个性化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式学习利于学生结合生活和实践去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级思维能力;个性化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实现因材施教;可以用于课上教学和课外练习,能够弥补班级授课不容易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缺陷,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我们开展了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让老师充分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割,确保切入口小,着力解决一个小问题,强调一个小知识点,资源精选,微课录制时间大约为十分钟,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微课满足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能力的不一样的现实情况,学生、家长普遍欢迎。
应该说,数字校园建设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围绕数字校园管理信息化平台、教学改革的技术支撑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内涵建设,提升数字化校园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整体信息素养,创建出一流的数字化网络环境,推进信息化应用水平,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心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