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杨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熊琳 东软集团
基于“互联网+”的程序设计C语言课程的教学实践初探
叶杨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熊琳 东软集团
C语言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但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特别对于独立院校来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并不很大,并且掌握困难。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高校教育而言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提高C语言教学质量的解决办法,结果表明一系列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校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对学生后续专业知识的掌握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抓好该课程的教学是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调动学生对c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从教学实践角度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目前高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方式上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听讲状态欠佳,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再则先讲理论后上机实验,学生听课后按照实验教材完成上机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注重语法的细节而忽视算法和计算思维的培养,只注意多讲解概念和例题,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吸收情况。教学过程中只偏重于知识的学习,忽视计算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由于思维能力没有得到专门的训练,导致思路狭窄,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常常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用程序设计方法解决自己的专业问题。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程序设计课程知识难于理解,传统的上课模式过于枯燥。另外一个实际因素是由于程序设计课时不够饱满,也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时间展开讲解。
但是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大部分理工科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均以C语言作为计算机编程的入门语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两种解决方法,并在教学课程中进行了实践:
在较多的工课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在程序C语言当中可以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是围绕案例展开学习,以案例的完成情况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能主动实践、思考并解决问题。
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将一系列知识融合需要教师在教案的准备上体现案例,即在教学案例上多下功夫。案例的设置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生动有趣。可以尝试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多个有关联的案例设计在一起,然后围绕案例使学生主动思考并解决相关问题。
以三种结构教学为例:其中循环结构比较复杂,学生普遍反应几种循环语句难以理解和区分。将while循环、do-while循环语句相关案例进行比较教学。
设置情景:某位同学想要报考英语学习班,比较市场上的机构后发现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先报名缴费,再班级学习,不缴费不能学习。
第二种:先学习一次课,满意后再报名。让学生分析两种情况的区别,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进而让学生理解两种循环语句的区别。
目前互联网时代,微信QQ等网络工具在学生中十分流行,各种网络课堂资源丰富。如何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吸引学生进入微课堂避免消耗大量时间在网络游戏上也是十分有利。以QQ群为例,在群应用中有直播课堂可以直接使用。学生可以直接使用手机进入直播课堂,教师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辅导资料,提前10分钟左右进入课堂,设置直播模式。在讲课的同时,如果学生使用计算机,可以达到边学边练习,而且学生可以及时给出反馈。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课堂上不好意思提问,不敢当面问教师的问题。
从课堂实施情况来看,学生较先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微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可以按时参加课堂,在课堂实施初期没有硬性规定,由于教学方法有趣,学生乐于学习,后期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
反应在学生的成绩变化上(其中前两年没有实施微课堂,第三年开始实施微课堂),如下表所示:
表3-1 成绩比较图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引导学生灵活运用C语言去解决实际问题,将枯燥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兴趣和爱好,从而推动学生主动探索,进而形成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c语言的教学质量。
叶杨(1984年3月-) 女,回族,湖北武汉,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熊琳(1986年1月-)女,汉族,湖北红安,助教,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