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虚实,文章摇曳生辉

2017-12-27 07:39戴春健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增色虚实写作

戴春健

【摘要】文章会因为巧妙运用一些手法而增色,比如“虚实”手法就是文章中经常运用的。本文借助具体文章解释了何谓“虚实”,重点分析了“虚写”的几种类型;然后从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虚实”在写作中的应用,为写作教学指明一条路径。

【关键词】虚实;写作;增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搞好写作,处理好文章中的艺术手法,对于初中生来说,仍然是个问题。所以,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写作手法,并且能灵活运用。下面笔者就虚和实这些表现手法来谈谈它的运用。

一、何谓“虚实”

(一)实写

实写,就是现实存在的实际的事物、景物或人,它的理解很 容易,而且初中生都会应用。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我”双腿瘫痪,脾气暴躁,憎恨身边的完美世界,失去生活的勇气,以致妈妈非常担心、痛苦,但她不表现出来,一直鼓励“我”,希望我能走出来,不幸的是,妈妈因病去世。这些都是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实写。再如《紫藤萝瀑布》中对于紫藤花开放的美丽,有形状、色彩、香味等描写,“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还有淡淡的芳香”,这是实写。

(二)虚写

虚写,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虚假的、想象的物象或人,主要分为这几类:

1.想象的物象或人。有许多事物的表现需要我们增加一些想象力,于是就有了大量的虚写来提高这个表现力。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为了表现紫藤萝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把开放的一树的紫藤萝比作“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这个虚写把紫藤萝盛开的样子写得那么可爱美丽,生机勃勃。再如《背影》中“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马褂的背影”就是虚写,再一次把对父亲的想念和深爱全部都在背影中,让人不胜唏嘘。

2.过去发生的事情或人。有些过去的回忆也是虚写,如《羚 羊木雕》中“幼儿园里二人的交往”和“上星期上体育课万芳帮助我,跟我互换裤子”这些事都是“我”回忆过去的事情,属于虚写。再如《秋天的怀念》中“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写出了母亲听儿子说要出去散心后的欣喜而慌不择言后的敏感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支持以及细腻的爱。

3.虚构的世界中的人或物象。有些物象和人物不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是虚构出来的,像一些神话、语言、童话,还有一些不复存在的幻想等,都属于虚写。如《女娲造人》里,用神话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女神因为寂寞无聊而创造人类的故事,内容是虚构出来的,这是虚写。再如《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捕鱼误入的桃花源里面所发生的事情,表面上看跟真的事实一样,其实是陶渊明虚构的故事,借这个故事来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虚实”的写作应用

了解了“虚实”的手法,除了可以帮助初中生鉴赏文本,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外,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在平时的写作中学会应用,以丰富内容,增加文章的厚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一)虚实结合

古人在战争之前需打探一下对方的虚实,便于掌握对方的真实情况,虚虚实实让对方难辨真假,虚实之间考验的是对方的智慧。对于写作,初中生能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灵活应用,亦可以让文章在内容丰富的同时,逶迤有致,韵味十足。

如写作《上学路上》一文,一位学生写了在上学路上看到一位老年人在寒冷的冬天卖自家蔬菜的情景,这里应用了肖像、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老人的年老憔悴、生活的艰辛,这是实写;又插入了过去无视路边摊的情景,心生惭愧,这是虚写。虚实结合,并进行了对比,使文章的立意非常深刻,比一般同学略胜一筹。

(二)化虚为实

有一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用语言来处理,古人就教会了我们一个方法,那就是转化,可以把这种抽象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些,这就是化虚为实。李煜是化虚为实的专家,我们经常在他的词作中领会这种方法的美妙,如《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就把难舍的离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给形象化了,它变成了一堆可以难以剪断的、整理的东西,可见这种愁苦的心情糟糕到了什么地步。我們的写作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如一个学生描写内心的煎熬,这样写的,“我的心揪着,仿佛有人给打了一个结,越来越紧,越来越疼,我像是掉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洞中,黑得让人找不到出口在哪”。这个化虚为实的方法,把人内心的情感形象化了,你可以跟着他的文字,看到一些有形的事物,跟着它再去感受人物的情感就非常容易理解。

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审题的化虚为实,如《温暖》这个题目,可写的范围大了,但只要把文章的切入点放小,谁给的温暖,从哪里感受到的温暖,这样文章的意境深远、主题深刻。

(三)化实为虚

虚实转化还有一个方法,这就是化实为虚。一些表面的、肤浅的物象,经过我们的虚化,如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的应用,就可以把形象的事物抽象化,从而借助外物来表现深刻抽象化的东西。比如辛弃疾的《卜算子·咏梅》就把一棵开在外边孤独寂寞、凄凉苦楚的无主梅树,自比为自己,借梅树来表达自己的寂寞孤傲以及高洁的情操。这就是所谓的化实为虚,我们在写作上经常指导初中生运用这种方法。

如《我心中的 》要求补出空白,可以是人、物或景,写一篇作文。有的学生选择了写香樟树,结构安排上是:前面叙述香樟树遇到大风雪,被冻伤而死,但没想到第二年竟然发芽了,长势喜人;后面小作者以物喻人,认为经历过地震的汶川人民就是这个香樟树,坚强、自立、勇于面对坎坷。前面香樟树的描述是实写,而后面的以树喻人就是化实为虚,直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极富表现力。

写作讲究虚实手法,就如进入一种妙境,让我们找到起伏,看到曲境通幽,让文章多了更多的层次、更多的意蕴,文章因此而摇曳生辉。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增色虚实写作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田间实践告诉你,如何给苹果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