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双玲+马利
摘 要:积极心理学最早兴起于美国本土,20世纪末至今一直受到诸多关注,对整蛊王心理学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本文对积极心理学产生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并对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意义、不足及其展望作出描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评价与展望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可追溯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幸福感、自我实现以及关注潜能等,这些方面与积极心理学重视人的积极层面是一样。艾库玛尔会议由赛里格曼提议召开,标志着积极心理学运动拉开序幕。会议确立了积极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积极情绪体验,主要研究主观幸福感。第二部分对积极人格特质进行分类。第三部分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涉及从小系统家庭、社区到大系统学校、社会等怎样“运转”才能更有利于积极人格的形成。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 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
(一) 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也就是正性情绪体验。认知理论的观点认为积极情绪是一种正性情绪感受,是在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或者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时产生。研究者重点关注主观幸福感,它在积极情绪体验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些相关研究表明个性特点,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社会关系以及经济健康状况等都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由高/低水平,正/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共同构成。积极情绪扩建理论观点指出积极情绪能够扩展人们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个体反复体验积极情绪便能增加心理弹性,社会关系也得到提高从而增进主观幸福感。
(二) 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建立的基础,李金珍等人认为个体的积极人格形成是各種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激发和强化的结果。心理学家们研究积极人格特质已有24种,较有影响力的有自我决定性。自我决定性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发展能够有适当的选择和坚持。自我决定性的形成包括先天学习、创造以及好奇本性这三个方面。Peterson早期研究就表明高乐观主义者更倾向于拥有好的情绪和生理健康,更易于成功。
(三)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对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是心理学家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塞利格曼经过长期校园纵向研究发现,在学校开展幸福教育能够有效降低学生抑郁,提高幸福感;在家庭方面,他指出亲密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它能让家庭成员体验到幸福。
二、 积极心理学的评价与展望
(一) 拒绝承认研究内容是早期相关研究的继承与发展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情绪体验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它的研究涉及面很广。积极心理学家们却未曾主动提及这是社会心理学早期的研究对象。然而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态度更是极端,一开始极力否认其对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作用,想要因此标新立异,确立独立地位。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苛刻的批判传统心理学。人类的消极情绪具有保护生存的重要意义,是在应对威胁的环境中进化而来与特定的行为倾向密切相关。殊不知适度的消极情绪让个体免于受伤害,有利于生理健康。
(二) 具有一定的话语霸权
积极心理学就是由权威所倡导和发起的,积极心理学的这些观点和心理学家的权威性相结合,这些观点也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积极话语霸权”。
(三) 缺乏纵向研究
2001年积极心理学正式成立,短短十余年和传统心理学相比是缺乏让人信服的纵向研究成果的。积极心理学还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方面,实践方面的研究不足,这也体现了它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四)研究对象上存在的不足
Diener主持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并且取得重要成果,但是该项目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大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研究过程也存在“白人价值观为主”的取向。
(五) 积极心理学的展望
可以说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并不是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帮助普通人生活更加幸福和发现并培养天才这两个使命又得到重视,它使得心理学变得更加完整和平衡。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灾后重建等方面都有应用,在临床实践、家庭治疗、个性塑造等方面也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从而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改变了人们的错误认识即认为心理学仅仅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虽然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日趋重要但是要想取得更深入更广泛的发展就必须更加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发挥已有优点,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寻求人类的终极关怀是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参考文献:
[1]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43.
[2] Lazarus R S. Emotion and adap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14.
[3]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r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 Bull, 1999,125(2):276-302.
[4] Fredrickson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the Broz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56:218-226.
[5] 李金珍.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6] Peterson C.The future of optimism[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44-55.
[7] Martin E.P.Segeliman el al. Positive Education: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lassroom.Intervention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Vol.35, NO.3, June, 2009,293-311.
[8] 张洪国.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综述[J].理论研究:110-111.
[9] 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5).
[10] 任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