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中思维力的培养

2017-12-27 21:54辛岚青
考试周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思维活动探索

辛岚青

摘 要:思维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内在体现。古诗教学是丰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思维力的有效桥梁,于古诗教学中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和发现古诗中蕴藏的美,学会如何去表达,近而思索和丰富表达的深刻性及有效性,让学生的思维力在语文古诗的学习中得以提高。

关键词:开启;探索;思维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运用”与“实践”的本质是指向表达,思维就在阅读与表达之间产生,思维的过程是从理解到表达的转化,是文本与表达主体之间信息传递后的思考与建构,思维力则是表达力的内在反映。“语用不仅是语境中的语用,还是语用中的表达,不仅是凭感官的表达,还是表达前和表达中内隐的思考。”这个“内隐的思考”便是学生的思维力了,可见,思维力是表达力的内在灵魂,拥有良好的思维力是提高阅读素养的关键。

一、 开启内在的思维活动——发现文本之美(以三年级上《夜书所见》为例)

在古诗作品中,作者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寥寥数字,便胜却千言万语。诗是美的,詩的情感是美的,诗的意境更是美的。以《夜书所见》为例,在解诗题的时候先让学生想象秋天的夜晚是什么样的,学生便会展开想象,联系实际生活,说出秋夜寒冷,被黑暗笼罩等,也会有学生说秋夜与家人一起吃夜宵、看电视感到很温暖。此时的“寒冷”和“温暖”便产生了矛盾,教师可由此按照以下步骤引领学生思考:

第一步:揭示矛盾,激发学生的发现力——在诗人的笔下秋夜是怎样的呢?“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学生可能会说诗人笔下的秋夜是寒冷的,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读这两句,思考哪里体现了寒冷,学生首先找到“寒”字,接下来会说出“秋风”让诗人感到寒冷,如果再细细体会,学生会发现“萧萧”这个叠词加重了“寒”的程度,梧桐叶此时也失去了往日的色彩,与黑夜融为一体了,至此,秋夜寒冷,秋风瑟瑟的意境便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第二步:提出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考力——作者只是在身体上感觉秋夜寒冷吗?诗的下阕“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作者只是为了描述他看到的灯火吗?学生结合诗境,在寒冷漆黑的秋夜里看到灯火仿佛就能感受到温暖,诗人是想表达一种温暖的意境,所以用了灯火这一意象。这时教师需再次提出质疑,推进学生的判断力——只有灯火让他感到温暖吗?对照上阕初步判断“温暖”是内心的温暖,再联系第三句诗便继续想到,是拨蟋蟀的儿童让作者想到了自己童年的小伙伴,儿时那温馨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让诗人心生暖意。

第三步:矛盾突围,提高问题解决力。学生随着思维的递进,在寒冷与温暖这对矛盾中得到突围,悟出诗人内心由寒到暖的转变过程,由此明白了为何同样是秋夜,却存在寒冷与温暖的极端性。上阕和下阙意境不同,是由诗人心境的转变带动文本意境的转变,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矛盾与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从而在思维中发现语言之美,激发学生表达力。

第四步:深入体会,加深思维领悟力。乡愁是诗人表达的初衷,寒冷与温暖都是由思乡而来,这对矛盾背后是极致的思念,可谓是喜也乡愁,悲也乡愁,领悟到这一点,也就揭示了这对矛盾背后的深刻含义了。

以思维力和想象力参透古诗,相比于直白的注解释义,更能令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与文本对话,正所谓“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在眼前。”随思维的递进建构出诗的意境之美,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才真正得到发挥,学生的思维被开启了,课堂也会因此变得灵动。

二、 探索深入的思维活动——学会怎样表达美(以三年级上《夜书所见》为例)

阅读的目的最终是指向表达,如何表达便成为关键,这就要求在文本阅读中,不仅能发现美,更要学会表达美。李海林先生说:“学生在真实地阅读课文的同时,不但获得了课文所传播的信息,同时获得了课文‘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传播信息的智慧(言语智慧)。”就《夜书所见》一诗来看,作者的语言建构之妙,表达之智值得我们深思。在开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之上,更要将思维深入,纵观全局,对诗人表达的有效性、完整性、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 参透情感内核——探索表达的有效性

《夜书所见》是一首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古诗,在纵情畅读之后,教师可以从情感的内核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评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浓浓的乡愁,可他并没有任何直白表达“想家”或者“思乡”的话语。那他又是怎样将他的思念传达出来的呢?诗是美的,它美在情感,诗人将情感倾注于意象之中,赋予其生命,意象也伴随着诗人的情感起伏,焕发出不同的色彩。梧桐叶因诗人的乡愁散发出悲凉的气息,篱笆下的灯光也因回忆的美好弥漫着温暖,情与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我们读到饱蘸诗人情感的景物时,我们的心灵便与这景物相感通,与诗人的心境相连结,这便是情景结合,这般情景交融更能触动心灵。于是,思乡之情就在这情与景的交融之中得到有效表达。

2. 提高思想深度——追寻表达的深刻性

诗人透过景物将情感传达给我们。那么,他又将怎样润色自己的情感呢?才华超群的叶绍翁渴望表达心底炽烈的思念,但绝不会仅止于表达思念,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入,追寻诗人的情感。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家乡思念程度的呢?在描绘凄冷的秋夜之后,诗人笔锋一转,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温暖的画面。对比的反差让情感发挥到极致,上阕的悲与下阕的喜,上阕的寒与下阙的暖都是矛盾体,但就是在这样极致的矛盾中,家乡的温暖,儿时的温馨才显得那样珍贵,现实中的孤苦才这样令人肝肠寸断,至此,古诗前后情感的反差和对比令诗人的思念之情愈加深刻。

至此,学生的思维力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表达的质量与高度,让阅读过程中洋溢着思维的活力,让思维引领表达的发展,在思维中体会阅读的快乐,从而推动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涌,张星.阅读教学的真义:走向表达——“PISA”阅读素养测试的启示[J].语文建设,201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5.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活动探索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高中生物教学时如何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扬琴演奏的心理境界与思维活动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