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芹
摘 要:让学生热爱语文,激发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导入语的作用功不可没。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学生刚进入课堂注意力尚未集中的时候,用恰到好处的导入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要传授的知识上。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利用好课堂的导入语,一堂课的成功就显而易见。
关键词:语文课;导语;设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把纷乱的杂念放下。”导入语的作用至关重要,笔者就语文课导入语设计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再现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再现当时情境的导语可以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常常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调动他们的情感。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探求知识,为新课很好地服务。
笔者在教学名著《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时,让学生试着闭上眼睛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宋朝,摇身一变为宋朝人,“亲眼目睹”杨志因为押送的生辰纲被劫之后跳崖自杀这一幕,要不是突然醒悟,他早就死了。然后笔者顺势引入课文:“杨志武艺高强,押送路上处处小心防范,为何还是被人劫了生辰纲?何人有这等能耐,采用何种妙招劫了生辰纲?”这样激起了听者的好奇心,使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急欲知道故事的内容。可见再现当时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加强他们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笔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这样一个情境:当你置身在这样的一个季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热闹。这些花有的红的像火,有的粉的像云霞,有的洁白像雪花,花里带着香甜的气息,花下成百上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你陶醉在其中,恍如在一个人间仙境,想不想继续游览呢?这样的美景想必学生会深受感染,不会轻易放过,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课文。
二、 创设活动,体验情感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情感,甚至能与作者的思想进行沟通,达到融会贯通,体验情感,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活动参与,就能达到这一点。
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可以让学生做个活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咸鸭蛋,试着尝一尝,这个要求让学生很惊讶。“不就是普通的咸鸭蛋吗?有什么好吃的?”“没什么特别的味道啊?”“啊!咸死了!”学生七嘴八舌发表意见时,笔者趁机说:“有一个人,他不但吃出了美味,还赋予它浓浓的情感,你想知道为什么吗?”这样一问,学生立刻明白课文中的鸭蛋并不普通,这枚小小的鸭蛋里承载着作者的大情怀,作者主要是借物抒情,借鸭蛋来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念故乡的情感,很好地为文章的学习作了铺垫。
三、 讲授故事,融入知识
学生爱听故事,讲授故事投其所好,会产生好的效果。但故事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天马行空。导入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服务的,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注意在故事中融入知识,不但能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又和課文的新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更浓。
如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时,先讲这么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总爱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恩来短暂思考之后回答:“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路,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走路了。”听完周恩来的回答,记者满脸愧色。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纵观历史的长河,像这样的优秀的外交家、政治家不胜枚举,他们在维护国家的尊严的关键时刻,体现了他们睿智的一面,表现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秀品质。唐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来自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学生兴趣更浓,急于知道他如何表现他的优秀才华,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集中精力学习。
四、 打扮精心,披上美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的事物。处于似水年华的学生更具爱美之心,课堂上可以投其所好,将导入语设计得更具美感,让学生乐于接受。在欣赏美的同时激发起内心的求知欲。如何让导语美起来?可借助辅助手段。
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如讲胡适的《我的母亲》时,可先用满文军的《懂你》导入,让学生听,边听边回忆生活中母亲爱自己的点滴细节,达到情感共鸣。如在上苏轼《水调歌头》时,以王菲歌曲《水调歌头》导入,学生大吃一惊,古人的词还可以用现代的曲来演唱?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上说明文时,为化抽象为具体,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可用幻灯片展示有关课文的图片。如上《说屏》时,在白板上展示各种屏风的美丽图片,学生就很直观,从而喜欢上屏风,从喜欢美丽的屏风上升到喜欢学习《说屏》一文。图片不只是让枯燥的说明文讲解变得生动,也可以让诗、词、曲变得别有情趣。如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讲其描写的事物可用幻灯片一一展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并配上适当的悲凉的乐曲,如此一来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还可以用电视电影的选段放映给学生观赏,还有动画等等。“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而‘活又堪称为语文教学法之精髓。”这些现代多媒体手段都可以增加导入语的美感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于接受,更好地为学习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美、图画美等,让学生徜徉在“美”之中,自己也变“美”了。
五、 传承文化,记诵精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其中有不少千古名诗句、谚语、俗语、对联等,作为中华文化精华,必须传承。有这么宝贵的资源库,我们何不信手拈来,拿来一用呢?导入语可以让这些文化精华“动”起来,还可以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累的兴趣。既可以激活课堂,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甚至产生竞争意识,何乐而不为呢?在上《送东阳马生序》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古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想有所作为,必当吃得苦中苦。如凿壁偷光,闻鸡起舞,悬梁刺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明代学士宋濂,看看他是如何“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
如上朱自清的《春》时,可先让学生说说有关春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讲授《狼》以对联导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用这些中华文化精华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平时也用于日常生活中,朗朗上口,极为喜爱。有些被学生奉之为座右铭,作为学习的动力或克服困难的良药。
当然,导入语的设计还有其他多种形式。同一教学内容导入法也无定数,可此可彼。只要能像在戏剧开幕的一刹那抓住观众的心,能带领学生成功地走进语文课文里的一方天地,拨动其思维之弦,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热爱语文,就是成功的导入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周小燕.中学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3):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