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凯+刘娟芝
摘 要: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基本的治国方针,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是比较重要的。只有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才能满足法治社会建设的需求,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法制意识
一、 引言
中学生是未来祖国的接班人,所以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历史这门学科,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法制资源,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有价值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给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重要的一项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了一些法律知识后,才能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行为也能受到法律的约束。
二、 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方式比较呆板。在历史课堂上,历史教师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虽然能够学习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但是却不能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乐趣。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他们感觉到学习历史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慢慢地学生的历史学习变成了一种应付。其次,中学历史课堂是死气沉沉的。在中学历史课堂上没有学生激烈辩论的场面,这是因为历史教师是严肃的,没有给学生自主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历史教师提出的要求就是命令,是必须完成的。这种紧张的课堂氛围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改善,将会严重影响历史教学质量。每个历史教师都应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能够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然后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出解决历史教学问题的策略。
三、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必要性分析
(一)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所以是重视依法治国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是符合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的。中国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的基本方针,中国十七大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促进法制社会的形成。这也将意味着法律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然而中学生年龄是比较小的,缺乏一定的阅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他们并不能对法律知识深入地认识,所以培养中学生的法制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时代的呼唤,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是需要用法律的,是需要培养中学生的法制意识的。中学生的年龄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历史教师能够给学生渗透法律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了法律知识后,行为就会得到约束,就会减少违法犯罪,就可以遵纪守法,这样中学生才能在和谐的社会中健康成长。
四、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意识培养内容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法律知识,并且这些内容都是通过故事和案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在历史教材中中国近代宪法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我国在法治道路上的进步,西方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的是人权。
法国卢梭的天赋人权对人权有了全面的阐述。这些早期的民主思想都为后期的法律法规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十条修正案规定了人民有言论自由等权利。历史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些知识时,是需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的。
五、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 課堂传授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课堂传授方法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质是历史教师通过给学生分析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历史教师通过利用课堂传授方法可以让学生认识法律的发展规律,慢慢地学生就能对法律产生认知,在脑海中形成法律概念。
(二) 实践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应该采用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虽然可以学习到丰富多彩的法律知识,但是很难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所以历史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历史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报告会等活动,学生在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后可以巩固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培养法制观念的。历史课堂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性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会积极主动,感受到历史知识的独特魅力。
(三) 情景教学方法
历史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法制观念。历史教师可以给学生举出大量的案例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贞观之治》时,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这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听故事就能认识到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是依法治国,如果没有唐太宗的简法轻刑,让大臣制订出《贞观律》,就不会出现河清海晏的现象。这样学生通过听历史教师趣味性的讲解就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四) 多媒体教学法
历史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受真实的历史场景,这样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历史知识,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例如,在教学《文化大革命》时,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状,学生通过观看历史录像资料就可以看到当时的国家民主和法制都是不健全的。之所以会出现四人帮横行,全国上下一片混乱的现象是因为法制的不健全。这些录像资料都是生动直观的,会刺激学生的思考,再加上历史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就会增强法律意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给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可以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才能学有所获。学生具有了法律知识,培养了法制意识后,就可以利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遵纪守法。
(五) 课外活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不能只是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也可以开展一系列与之有关的丰富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每一个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定期举行一些历史主题班会、研究课程等,不仅丰富了知识的趣味更能加深对法制的认知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和感悟,从而养成良好的法律行为和高度的法制意识。
(六) 搭建评价机制考核
在历史学科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促进历史教学回归大众、真实的目标。中学生培养了法制意识后,效果怎样?这个学习效果应该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来体现。目前国内的评价标准基本是以成绩和升学率等作为标准,这对于学生的考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法制意识的发展水平及用法的过程比较抽象,可以从行为、时间活动等多方面体现,因此建立一个较完善全面的评价模式是必不可缺的。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对提高中学生的法律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有极大的引导作用。
六、 中学历史教学中法制意识培养的注意事项
(一) 教师自身的法制加强
当教师能够全面地了解和认知法制,才能更有效进行教学,因此历史教师要多读关于法律方面的书籍。
(二) 法制行为养成
目前的中学生的法制意识还是比较低的,往往问题出于法制意识的灌输上面,太注重法制意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法制意识的树立和行为养成习惯。法制意识的培养是基本的环节,当明白了法制的要求和约束外,能够彻底地培养学生自己的法制行为养成习惯才是最为重要的。
(三) 中学生自律问题
中学生思想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不自律,学生不能严格约束自己,就算老师、家长辛苦忙碌,也只能事半功倍。一个负责的教师不仅要交给他们课本的知识,也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的个性。
七、 结语
中学历史教材中对现代法制意识比较突出的有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三权分立、权利相互制约、权利与义务、主权在民、罪行法定主义原则等几个方面。这些内容有显性的也有隐形的,只要我们用心去研究挖掘,就一定能找到切入点,在法律素养的养成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需要长期渗透、长期培养的过程。相信只要历史教育工作者竭尽全力去做这个工作,必将会加强国家的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明.高中历史教学中法制意识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陈月.浅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读与写,2013.
[3]王语.中学历史教学中法制意识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孙华芹.关于初中历史课堂组织教学问题的浅见[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