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蓉+王亚明+刘冠华+胡艳培
摘 要:该文概述了新疆红枣种质资源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并且对红枣种质资源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行了阐述,探讨了目前新疆红枣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未来的红枣种质资源利用上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红枣;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S6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3-0045-2
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research status of jujube germplasm resources in Xinjiang, and describes the basic methods of jujube germplasm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jujube germplasm resources in Xinjiang. At this basis,the prospect of Xinjiang germplasm resources utilization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 Red dates;Germplasm resources;Research status;Outlook
枣树为鼠李科枣属植物,在我国属于最古老的果树之一[1]。鼠李科枣属植物因为喜热,现在大部分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温度较高的地区,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的种类大约有170种,而在我国仅有14种[2-4]。我国是枣树的起源中心,而新疆栽培的历史悠久,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源远流长。枣树最早是我国先民从酸枣中选择驯化而来,后来的许多品种则是实生变异中选育而来。红枣在全国已广泛存在,目前国内已有南北两大栽培地区[5]。在全国省份内到现在只有黑龙江没有种植红枣,不管山区还是平原,城市还是农村,红枣已经遍布各地[6]。在国外也已经取得很好的美誉,每年都大量从国内直接或者间接引出优良品种[7-8]。在新疆红枣素有“铁杆庄家”的美誉,为了适应艰苦环境,抗旱、耐盐碱方面比其他地区更加存有优势,培养出了适合恶劣环境的优质种源,并且新疆的红枣在改良土壤、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新疆红枣因为特殊环境气候原因导致具有了地域特色的新疆甜枣,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枣业发展特别迅速正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打造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优质干枣生产基地,仅阿克苏地区近3~5年就发展起“上百万亩”枣树[9]。
1 新疆红枣种质资源研究历史现状
像其他果树一样,在20世纪50年代时,现今时代枣树种质资源的工作例如调查、收集和保护才刚刚开始。通过对实地的调查探究,发现了一批具有特殊良性性状的种植资源。在资源的调查基础上,新疆建立起了规模不等的种植资源圃。在1986年,农业部在山西太谷依托山西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建立了国家枣种植资源圃,目前保存品种和优系资源约560份。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的支持下,河北沧县建立的枣资源圃收集枣树品种和品系多达300个。
新疆在清朝乾隆时期由北京引进长枣、小圆枣,带来了长枣、小圆枣的种子资源。自1950年后,喀什、阿拉尔地区由河北、河南、山西等引进灰枣、赞皇大枣、骏枣带来了灰枣、赞皇大枣、骏枣的优质种子资源。1988年,开始规划南疆的洛浦、泽普、疏附三县作为新疆早期的红枣基地,准备开始发展红枣种质资源,由于历史局限性最终没有发展起来。1999年时,在巴州若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种惠农政策的刺激下,当年从河南新郑引入了枣苗多达50万株,为新疆的红枣种质源圃带来了大量的可利用数据。截至2006年时,灰枣、骏枣、赞皇大枣、冬枣、金丝小枣和梨枣等20多个品种的苗木逐渐登陆新疆,带来了丰富的红枣种质资源,就巴州地区的红枣面积己经达到15613.3hm2[10]。最近10年,新疆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引进了灰枣、金丝小枣、鸡心枣、骏枣、新乐大枣、乐金枣、壶瓶枣、糠枣、婆枣、屯子枣、玉田小枣和相枣等30多个枣树品种,新疆的种质资源也归于完善,新疆枣树种植面积已有16.67万hm2[11]。在此基础上给新疆的种质资源带来了很好的际遇,而种子资源的研究也归于完善,各种优质资源层出不穷。
2 新疆红枣种质资源研究的基本方法
2.1 历史考古法 借鉴与历史学、考古学,来探讨枣树种质资源的起源、演化、传播以及利用的状况。20世纪60年代新疆吐鲁番的古墓中挖掘出了枣核和干枣。这些古墓已有2000年的历史,说明2000年以前在新疆地区已有枣树的栽培。
2.2 孢粉学方法 用醋酸酐处理花粉,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显微镜下观察花粉大小、形态、萌发孔类型和数目、外壁纹饰,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花粉壁的结构,通过这些来判断红枣起源演化分析。
2.3 细胞学研究方法 用细胞学方法研究枣种质资源的起源演化主要是应用染色体分析技术、包含染色体组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带型分析等。染色体组分析是观察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染色体的组成和其减数分裂行为。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分析细胞内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隨体大小等特征。染色体带型分析是以染色体带纹的数目、部位、宽窄与浓淡等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为依据,借助特殊的理化方法及燃料进行染色,使染色体显现出深浅不同的染色体带纹特征,继而进行研究分析。
2.4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的科学。近些年发展最快的是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标记是以生物大分子,尤其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的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近20年来,在人类基因研究计划的推动下,分子标记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用核酸的碱基序列、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碱基序列以及分子标记技术可以研究枣属植物的起源、演化和亲缘关系。endprint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3.1 存在问题 虽然新疆在红枣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在现实中仍然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1)资源调查方面:由于新疆地域的辽阔、地形复杂,导致地方的优异红枣资源挖掘的不够完整,资源调查存在许多死角,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农村的许多优质资源未被发现记载,资源调查方面也不太规范、目标没有统一。(2)资源收集保存方面:缺乏丰富的保存手段,目前只有资源圃保存。目的性不明确、没有系统的规划,导致一些建设的重复,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无辜浪费,还有一些稀有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已经濒临灭绝。(3)种植资源评价方面:①枣树种质资源在描述方面不够规范、严谨,数据的应用不够标准,可普及使用率太低,给信息带来共享存有困难。②评价系统不够完善深入,因为不同的评价指标涉及不同的枣树品种,并且大多数的红枣品种缺乏完整系统的数据材料,特别是当地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红枣品种和一些具有特色营养价值的红枣以及一些带有良好抗病性的种质资源的评价资料仍没有系统的统一。③因为红枣种质资源的很多性状不仅仅与遗传因素有关,外界环境等各种因素也有着很重要的相关性,资源的评价的动态性和重复性有待提高。目前新疆从事红枣种质资源的科研人才太少,科研比生产实际需要要落后许多导致矛盾问题冲突不少,红枣分类方法还不够成熟,来源的演化系统也没有完善起来。
3.2 对策建议 为了满足当地市场对优质红枣的需求,在此提出一些建议:(1)积极调动广大群众和一些基础科研人才,主动调查优质稀有的资源,并且结合当地的情况对优质资源科学的保护起来;(2)对于已经收集到的红枣的优质资源进行深入的评价,特别是一些对营养成分加强、抗病、抗寒、矮化等优良性状的评价;(3)通过利用现代生物基因的高科技手段深入发掘研究优质红枣的优异基因,为后期杂交或者基因突变奠定基础;(4)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积极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和优质种植资源,结合当地的资源进行改进,进一步丰富新疆的红枣种质资源。
4 结语
红枣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已经大大推动了我国新疆红枣业的发展,给当地的红枣种质的改善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很好的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例如,在河北的农业大学,经过染色体的研究发现了一种综合性能很好的优质大枣——三倍体赞皇大枣,后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给我国枣业带来了巨大发展,推动了人民的经济收入。新疆地区干旱少雨,全年光照时间长,日温差较大,土壤偏碱性,适合红枣的种植,而当地人民已经以种植红枣为主要的农业经济来源。因此,寻找适合当地环境的优质红枣资源对提高当地人民的收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孟军.国内外枣树生产和科研的主要进展[M]//干果研究进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26-30.
[2]程功,白晶,赵玉英.枣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概况[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9,14(4):151-157.
[3]刘孟军,汪民.中国枣种质资[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4]M. J. Liu, C.Y. Cheng. A taxonomic study on the Genus Ziziphus[J].Acta Horticulturae,1995,390:161-165.
[5]陈贻金.中国枣树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6]任继海.枣树管理与红枣贮藏加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3.
[7]申莲英,毛永明,土永蕙.枣树盆栽实验(IV)——氮供应水平对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J].河业大学学报,1995,18(1):108-110.
[8]曾骧,郝中宁.枣树叶片内氮素儲藏和循环利用的研究[J].核农学报,1991,5(1):37-43.
[9]刘孟军.中国枣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0]李林,张文新,苏柳芸.南疆地区红枣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J].北方果树,2008(1):35-37.
[11]朱锐,姚立新,马雯彦,等.新疆枣树生产的现状与展望[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6):158-163.
(责编:张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