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蓉
【摘要】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层面而言,绘画活动和语言的整合能相互促进,进而提升幼儿的思维水平。那么如何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发挥语言功能呢?文章尝试从设计多种形式的导入,预设“抛砖引玉”的提问,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等方面进行解读。
【关键词】幼儿绘画活动;语言功能;导入;提问;自我表达
人的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脑的左半球具有语言等抽象思维能力,脑的右半球具有绘画等形象思维能力。如果一个脑半球得到刺激,同时又能得到另一个脑半球的配合时,整个大脑的思维运转成效将是惊人的。所以,将幼儿线描画活动与幼儿语言活动相互整合,相互渗透,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
从幼儿教育层面而言,绘画和语言都是幼儿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幼儿将观察、创造、理解、审美与技能进行有机整合后的物质表现,而语言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媒介。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艺术性的语言介入为幼儿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与此同时,绘画创作活动又为幼儿提供了使用完整语言的机会,成为他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载体。因此,两者的整合能相互促进,进而提升幼儿的思维水平。
一、设计多种形式的导入
(一)故事启发绘画
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且形象具体,符合幼儿形象的思维特点,能引起幼儿绘画的兴趣,调动幼儿表达的欲望。如果我们善于利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从故事的人物和情节中寻找点燃激情的“兴奋点”,并将其扩展开来,那么,富于生活气息和个性特色的创作主题就会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用谜语、儿歌的形式导入主题
用谜语、儿歌的形式导入主题,不但能有效集中幼儿注意力,而且将主体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述便于幼儿把握。用谜语“十个加十个,还是十个;十个减十个,也是十个”引出线描画活动“手套”;用谜语“叫人不是人,干活样样行,不吃也不喝,能唱又能说”引出主题“我设计的机器人”。
二、预设“抛砖引玉”的提问
在幼儿进行线描画创作之前,教师往往会先进行引导启发,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唤起幼儿对已有经验的记忆,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而能否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与教师预设的提问有直接关系。
(一)多设开放性问题,尽可能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对于只能回答“是”与“不是”的封闭式提问,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提的问题要让幼儿有可发挥的空间,有多种思考的途径和多种答案。这样的提问对于发散幼儿的思维很有帮助,有利于幼儿在随后的创作中大胆想象,自主创新。
(二)预设问题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预设提问时应结合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与递进性,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有层次地、递进地设计提问,有助于幼儿将原有的经验系统化,使幼儿在进行线描画创作时,更容易产生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三、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
绘画活动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游戏,一种刺激体验的反应,孩子们的幻想只有在没有任何重负的情况下才能充分显现。自由的空间和适宜的氛围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实现创造。有些教师在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时,往往会要求他们不要说话,不要讨论。其实幼儿作画的过程是与口头表达紧密联系的,这是幼儿绘画的重要特点。画画时有一些孩子会表现出嘟嘟囔囔,低声自语,或与同伴交流,一步步地解释他的图像、情节的出现过程,很少默不作声。这种自白过程是儿童有意识的、经过思考的。正像皮亚杰所论述过的前运算时期的儿童,语言是自我中心的,他是集体独白,自己与自己进行的对话。同伴间必要的交流也是必需的,它能极大地激活幼儿生活经验的储备以及创作的激情。美术创作是需要积极的思维参与的,而幼儿的思维又具有外显的特征,所以有的幼儿画画时甚至会比手画脚,这是幼儿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说明他们作画时自我表现欲较强,形成了一种自我愉悦的感觉——开心而放松,这种感觉需要通过语言或动作等形式表现出来。儿童的绘画通常是形象语言与情感的直接统一。恰恰他们的语言和肢体的舞动就是形象语言的情感体现,再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绘画情感也得到充分宣泄,从而增强了绘画兴趣。如果教师要求幼儿画画时一概不准说话、不准动,会制约幼儿的美术创作。所以教师应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创作氛围,让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情绪愉快,思维活跃。
同时教师也应该密切关注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倾听幼儿的话语。教育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倾听,也许教师的不屑一顾、随意断喝,就把孩子们一个个充满创意的想法给扼杀了。所以教师不仅要成为活动中的言说者,同时还必须是一位忠实的倾听者。在给予引导和支持的过程中,教师要倾注一腔热情,给幼儿耐心亲切的引导。教师的循循善诱从情感上和幼儿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使幼儿缓解了紧张的心理,让他们有一种爱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细微进步,用语言和动作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这样无形中使幼儿树立了信心,增强了勇气,激发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四、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盛赞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和画作的极高成就。虽然幼儿的语言表达与绘画技能与大诗人王维没什么可比性,但欣赏幼儿的作品确有“画中有诗”的意味。他们画出的图像可能是为叙述生活中有所感的一件事、一个故事或一种游戏。五周岁左右的儿童,他们的绘画和语言具有了社会化,他们把绘画与语言变成了交流思想的手段,用语言补充绘画,用绘画补充语言,这是儿童表情达意的两种重要方式,而且是互相依存的。所以我们不但要鼓励幼儿进行绘画创作,还要多提供机会让幼儿解说自己的作品,如果把创作过程看作幼儿情感的抒发,那么表述自己的作品则是将自己的感受(具有直觉的成分)向外表达。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帮助幼儿把在创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梳理、归纳,获得更新的经验,也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的最佳舞台,而对于其他幼儿来说,这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他们在边听边看的过程中,不但感受到了作品的画面效果,体会到了作品的“画外音”,还看到了别人的创新成果,从而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欲望。
(一)采用一对全体、分组介绍等模式
如果每一次都采用一对全体的模式,由于时间有限,只能是少数幼儿有发言的机会,可能一些性格内向的幼儿就经常得不到表达的机会。而分组介绍的模式就可以解决幼儿表达机会不够的弊端。可以以四或五人一组,每人轮流向组内其他小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在各组巡视,寻找机会与小朋友沟通,并及时给予鼓励。也可以在分组介绍完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向全班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总而言之,教师不要轻易对幼儿作品做简单主观的评价,应多提供机会让幼儿表达自我,互相学习。
(二)采用故事表述、物体描述等形式
孩子都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讓幼儿把自己画面上的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述,既可以让他人更生动地感受作品,同时也使幼儿今后带着更多的想象去画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