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社群自组织治理策略研究

2017-12-27 17:29邢瑶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大学生加入到不同的网络社群中。由于参与群体的多元性、自主性、隐蔽性和非理性等特点,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加强大学生网络社群道德规范,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网民的法律素养,使大学生在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身心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社群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7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大学生网络社群对高校思想政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编号:1724004104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15-02

社群行为作为一类社会群体现象,最早被社会心理学所关注和研究。但随着媒介技术的更迭和网络社会的崛起,互联网空间的不断延展为传统意义上的集群行为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由此滋生出新兴的网络社群行为。

大学生网络社群是指通过互联网为媒介,大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聚到一起并围绕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进行交流沟通的相对固定的群体。大学生网络社群,也是大学生们因为志向相近、趣味相投等在网络上相互交流组建成的群体。与班级、宿舍、大学生社团等形式的传统社群相比较,大学生网络社群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一、大学生网络社群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大学生运用手机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软件进行人际交流的方式日益普遍。大学生网络社群的活跃与发展,不仅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思想交流观点分享的平台,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纵观互联网、新媒体给人们尤其是对高校青年学生带来的学习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现象无疑也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新趋势。

因此,研究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网络社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寻找其内在发生规律,利用好网络社群这一平台,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務管理,掌握其心理、思想和行为的最新动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恰当的舆论引导与教育,进而对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社群的特征及影响

大学生网络社群由于参与群体的集中性、多元性和自发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具体概括起来,主要具有下列特性:

(一)社群信息内容的多样化和新颖性

互联网应用媒介的发展为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载体和契机,贴吧、微博、QQ 群、微信群等互联网应用媒介成为大学生网络社群展开互动交流的主要场所。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更新较快、传播便捷、发挥性强,而大学生群体又乐于关注时事热点,积极展现其在群体中的“存在感”,因此网络社群中讨论的话题涉及内容相当广泛。

(二)社群成员参与的自主性和隐蔽性

电视、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向单一,传播群体相对固定,受众者参与性较低。但是在以互动交流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社群中,每个参与大学生的身份都是多元的,他们既可以发布信息,也可以有选择的接受信息,创新性的传播信息。但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人生阅历较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稳定,容易受到某些言论的干扰,失去自我的判断和立场,对个人观点的形成及情绪造成影响,再加上虚拟网络的掩护,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对其进行监督和引导,会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社群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和非理性

传统媒介由于其审查的严格性和信息发布的滞后性以及发布者的政治性,受众看到的信息往往是经过把关与过滤的,相对较为理性和正式。而网络社群中信息传递迅速,通过分享与转载可以获取大量信息,为当代大学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储备,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阅读提供了便利。但网络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可考证,监管机制薄弱,这就导致很多虚假的、消极的、甚至反动的信息充斥在社群中,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三观的形成,传统媒介在宣扬主旋律、正能量方面的地位受到挑战。

三、大学生网络社群教育引导策略分析

基于大学生网络社群的上述特性,管控式的管理已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如何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其优势,规避其弱点,寻找相应的引导教育及适当的舆论干预策略迫在眉睫。

(一)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带头作用

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平等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现实差距对社群成员交流沟通的影响。但大学生在各自网络社群中的地位并不完全一样。根据其在社群中的活跃程度、人际互动的范围频率,和高质量的信息传播,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成员,成为大学生网络社群中的实际“领袖”。在传播、互动的过程中,意见领袖的观点和看法往往能够引导群体舆论的导向、促进群体文化的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社群道德规范

鉴于互联网的特点,大学生网络社群的群体成员可以利用虚拟的身份和网络语言重新塑造另一个自我,使社群群体成员在传播、互动过程中免于受到现实生活中规章制度、学校、家庭的规范约束。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教育学生具有公德心,有约束力,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建立文明上网公约,使大学生网民对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对在网络社群中散布不道德、不健康内容的成员,加强心理和现实表现的关注;对网上恶搞、网上散布不良信息、网上传播不健康内容、网上发布反动言论的人,利用校规校纪、法律法规进行全面调查,努力营造文明上网、约束监督并举的良好网络氛围,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活。

同时作为网络经营者,从技术层面推广并严格实施“实名制”注册,以规范身份认证,辅以删帖、封号等技术性手段,有助于加大网络行为的违法成本,遏制造谣、传谣等乱象。有限度的网络匿名,既能保护个人隐私,给网络用户提供较为自由、平等的交流环境,又能保障网络使用者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

(三)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法律素养

为保障大学生网络社群的良性发展,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网络虚拟空间的治理与监管。法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网络法治教育更是不可或缺。高校作为网络法治教育行为的实施者,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在进行网络法律教育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理念,通过开展讲座、开展第二课堂等途径加强网络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大学生对网络违法行为的认知,从而引导大学生规范自己在网络社会的言行。

大学生网络社群是高校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新阵地。我们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以规范为前提,以法律为保障,结合大学生网络社群的特点,做好相关引导和干预,使广大青年学生在通过这一平台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身心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婧.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解构探析,鸡西大学报,2015(12)

[2]刘慧卿.大学生网络社群发展原因及规范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6(8)

[3]张泸月.高校移动阅读推广活动中读者互动行为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图书情报知识,2016(3)

作者简介:

邢瑶(1983年7月-),河南省安阳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