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雪峰��
摘要:本文主要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变化和政策创新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就业形势;政策创新;经济新常态
一、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迈入了新常态。我国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形势转为质量效率型的经济发展形势,经济结构从扩能冲量转向为做优增量、调整存量的结构。新时期的经济形势处于调整阵痛期、速度换挡期、政策消化期的阶段,因此需要做好相应的政策创新工作。
二、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变化
1. 经济增长的动力变化
和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新常态下的经济模式的增长动力已发生了转换,便成了现阶段的创新驱动。主要通过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制度变革来促进经济增长;由以前的经济外需转为现在的经济内需,由以前的投资拉动增长转化为消费拉动增长,将政府的投资转化为社会的投资,所以政府对市场的资源支配性和占有率将会下降,依靠政府来容纳和吸收的就业空间就会缩小,需要注意的是,内需和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对于高素质的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且持续增加。这就对我国的公共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是新经济常态下我国创新型经济增长发展的瓶颈。新经济常态下,传统的劳动力将会被市场排挤,从某方面来说,市场的竞争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2. 经济结构的变化
新经济常态下经济结构会有所优化,由于经济结构的优化会使得产业的结构进一步演进发展,造成结构性失业的现象。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需求下降,占GDP总值比例下降,且颓势明显,很多传统的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这是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阵痛期的特征。另外,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由于过去30年的能源和资源消耗,使得未来的资源和能源已不可持续。而这两方面的原因加上群众的期望使得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性的调整,将会导致大部分劳动力失业,从而增加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使政府的社会保障和安置就业更加困难。
3. 经济增速的减缓减少就业岗位
新常态下的经济特征之一是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即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的增速换挡期,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说明了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和动力机制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在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方面,由原来的劳动力资源转变为技术创新,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将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另外,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优势弱化,其直接后果是产业的空心化和城市的空城化。而此时经济增速减缓,失业率升高,将会增大劳动者的就业压力,压缩了劳动者的生存空间。
三、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政策创新
由本文第一部分的论述可知,由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将会导致大量的劳动者失业、就业岗位减少以及结构性失业的增加,增大我国政府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安置的难度。因此,我国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应对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形势变化带来的问题,笔者结合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自身的经验,提出以下三个建议。
1. 建立完善的劳动力资源市场
由上文的论述可知,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劳动力会被市场排挤,放大市场的竞争压力。因此我国应增强正规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劳动力资源市场建设。首先,针对劳动力市场资源,我国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更好地管理和约束劳动力资源市场,使其发展有序;其次,发挥合作效益,促进劳动力资源市场的主体整合;最后,完善劳动力资源市场的信息建设。政府应积极出资建设信息化的劳动力资源市场,保证其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行。
2. 政府应为劳动者的就业负责
首先,政府应进行产业上的规划调整。对不同地区的产业进行调整,使其与实际的情况相结合,促进就業增长。例如广东和云南,广东劳动力不足,云南劳动力过剩,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产业调整不合理。因此,广东应发展高技术产业,进行技术创新;而云南应做好产业转接任务,发展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解决本地区的就业需求。其次,对中职、高职教育进行合理规划,促进我国大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最后,增强政府失业救济功能。对于社会失业者,政府应采取措施进行救济,降低失业者的经济困难,增强社会和谐化建设。
3. 发挥政府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市场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因此,政府应加强学生的职业化教育力度,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第一,发展市场经济增长点,带动就业;第二,提升劳动者的就业主动性;第三,鼓励劳动者进行创业,以带动就业的发展。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在就业形势变化,并针对就业形势变化带来的问题,提出我国政策创新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5(02).
[2]陈丽萍.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改变及政策创新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08).
[3]彭杉.关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就业形势及政策改革研究[J].现代商业,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