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云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道德选择的现状,探究道德选择存在的问题,提出创建外在引导体系,培养内在学生反思两个方面的建议,以改善大学生道德选择的现状。多元化社会背景下,让学生做出恰当的道德选择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新任务。
【关键词】价值多元化;大学生道德选择;外在引导体系;自我反思
人生是充满选择的,我们通过选择去获得成功、梦想、理想及幸福。选择之中很多是基于道德的选择,道德选择是人生选择中的主旋律。各类价值观充斥的社会由一元化变成了多元化,大学生的内心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的道德矛盾、道德困惑、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学生个体往往会选择与自身身份不相符的道德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进行恰当的道德选择,提升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的能力,在当前形势下仍是高校教育者需要关注的论题。
一、有关“道德选择”和“价值多元化”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中“道德选择”的定义:“道德选择是依据道德目的和道德价值而进行道德行为的选择,是人生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选择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规范、道德理性等原则。
所谓价值多元化,就是承认群体及个人具有多种形式的存在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成为真正的价值主体,因为不同主体的价值标准与追求的需要,就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倾向。
二、大学生进行道德选择的时代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充满选择的世纪,道德价值取向由一元变成了多元。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德性个体越来越存在于一个具有最宽松选择空间的环境之中。在这种空前自由选择的道德生活中,新与旧、保守与开放、民族性与现代性交织在一起,要求道德主体必须学会道德选择。
三、大学生道德选择的现状调查
(一)公德心理的调查
如“遇见有困难的人会不会伸出援手?”调查样本共675人,304人选择“会”,占45个百分点;371人选择了“不会”或“再考虑”,占55个百分点。可见大学生群体在向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是有所顾虑和保留的。
(二)道德理想的调查
如“假如你做了好事,你希望有什么回报?”调查样本只有80人选择了不要任何的回报,占全部比例的11.9个百分点。其余的皆需要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可见当前大学生在选择做好人好事的时候,道理心理显示是希望有一定的物质性、精神性的回报。
(三)道德选择的调查
如“对随手扔垃圾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并做出制止行动的只占18.7个百分点,其余都是选择不关心式的冷处理。
(四)大学生在道德选择时的因素调查
“有利因素多就做”比“不利因素多就不做”的比例多出5.6个百分点。可见大学生群体更注重利己因素,不利因素多则不愿意做出利他的道德行为。
四、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的因素及分析
(一)社会的道德多元化影响
中国进入了深度改革,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层次不再单一化,不同利益的群体和个人出现了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局面,道德观呈现出多类型、多性质的状态。大学生处于这种宽松自由和多元化的社会选择中,往往内心充满着道德心理冲突和困惑。
当前社会环境是复杂多样的,社会道德的失范、不良信息、消极的道德氛围等冲击着思想上尚未成熟的学生,有些学生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以自保和冷漠做出旁观的姿态,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庭传统教育中的保守方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会了顺从与中庸之态,这部分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普遍比生理发展滞后,面对复杂的道德选择时不客观,缺乏理性,更多的是采取了保守不作为。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因素
青年大学生心理的幼稚性会造成他们在意识领域的认识局限性,由此对外界环境的认识产生不确定性。大学生的道德理想比较模糊,面对多类型价值选择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最终偏向于现实利益。大学生道德品质没有完全形成,大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出现差异,没有正确的道德选择标准,对善恶缺乏主流判断。
(三)高校德育的正向引导力度不高
学生在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非常期待学校和教师加以引导。辅导员虽然对学生的道德选择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但行政管理教师和任课教师对学生的道德选择引导力比较小。高校德育工作未能多角度地纵深发展,学校组织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比较少,未构建完善的道德选择方法体系。
五、改善大学生道德选择现状的建议
(一)创建良好的外在引导体系
1.改革高校德育的教育模式和校园道德氛围。改革高校德育的教育模式和校园道德氛围,学生作为道德的选择主体应予以高度重视。教师可以采用道德范例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衡量选择标准,在道德冲突中自觉产生道德判断,在探究中确定道德选择价值与规范,在比较甄别中做出最好的理性的道德选择。同时,高校要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开展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形成积极、健康、互帮互助、关怀他人的人际氛围。
2.建立顺畅的教师与学生沟通平台。高校的各层管理者及教育者,能够经常走进教室,走进宿舍,走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了解学生内心的道德困惑与冲突,探究学生出现道德问题的根源,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选择,引导学生进行和学生身份相匹配的道德行为。
(二)培育学生道德选择的自我反思
1.培育学生对各种道德评价的抗压力。学生做出某种道德行为选择之后,要能够理解、适应、耐受来自不同价值观的评价。学生能够有勇气、有信息、有毅力堅持正确的道德选择,也应该对不正确的道德选择做出批判并抵制。
2.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适应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才能坚定、勇敢、排他性地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实现道德心理的综合平衡,使自身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均处于最佳的选择状态,从而做到学生个体精神和身体机能对社会道德环境的适应。
3.强化学生自我的价值导向。确立主导价值观应是大学思想教育的根本点。学生应自觉地将个人的价值目标和社会整体的价值目标协调统一起来,做出符合主流价值观要求的道德行为选择。
4.辨析道德选择过程,锻炼反思能力。学生通过自我道德反思,对自己做出的道德选择进行审视与回顾,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思维力量,是能够使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实效与结果进行重新思考与实践性检验,并做出更具有良性意义的道德选择,从而使学生个体的道德选择得以改善,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六、结语
社会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对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研究,旨在使大学生在社会道德实践中“做一个会选择、能选择”的人,回归善的本真,能担当,有信念,有责任,有良心,有爱心,不辜负时代和国家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从大学生在道德选择的现状及问题出发,问题多而复杂,涉及大学生不同的专业、性别、地域的道德选择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建华.道德选择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73.
[3]丁彩瑶.大学生道德选择状况调查研究[D].杭州:中国计量学院,2013.
[4]张弛.大学生道德选择的矛盾与困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王东莉.社会变迁对青年道德状况的影响[J].青年研究,1999(1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