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反骄+周红
摘要: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随着近几年,报道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因学习压力、工作压力选择自残或者自杀的事件越来越多,人们对人才的概念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不再单纯地追求高学历,而是变得更加全面化,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本文通过详细地分析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论述继续教育中多模态模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进一步推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促进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四有”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继续教育;多模态模式;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策略
一、 引言
经济全球化以及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我国的经济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压力,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调整自我发展方向,培养出专业水平高、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才才能紧跟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步伐。开展该领域的交流座谈会,为相关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相互借鉴成功经验,转变原有的陈旧思想,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设备的强大功能,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自我能力大小,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养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二、 简单介绍原有教育模式下人才培养发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 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应试教育模式,过分的注重学生的分数成绩,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至于“高分数,低智商”学生的出现,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良好教育风气的形成,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二) 高校教育缺乏针对性目标,学习的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活动以及实验重要性的認识不到位。
(三) 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课,缺少互动环节,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造成老师讲课累、学生学习难的局面,降低了教学效率,对学生健全性格的塑造以及良好学习方式的培养都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 继续教育中多模态模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意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寻找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意识,让他们都成为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多模态模式教学主要围绕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人体主要的五种感官系统来调整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给学生的未来成长之路指明前行的方向,推动教育体系的改革,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为人民和社会服务为中心,调整学校不同专业的主要课程,增加实际操作环节的相关课程的课时数量,开展“必修+选修”的课程模式,必修课程为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而选修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课程,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
(二)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开展技能比赛或者知识竞答,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扩展知识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三) 增加教学经费,购买教学实验器材,尤其是需要做实验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加强实验器材的检查维修,定期更换最先进的实验器材,满足学生做实验的需求。通过开展各种课本实验以及自主实验研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锻炼动手能力。
(四) 引进现代化教学设备,比如PPT、投影仪等等,提高教师对先进技术的学习接受能力,转变教学方法,增加教学互动环节,比如:分组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情景对话强化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演讲比赛让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通过开展一些没有边界限制、自主性比较强的实践课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心中想法,并付诸实践。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老师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持不懈的毅力。
(五) 成立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不同类型的校园社团,比如:爱心社团,组织支教活动,创业团队社团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管理技术方面的指导,让社团成为学生锻炼的广阔天地。
四、 结束语
继续教育中多模态模式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灵活多变的教学环节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才能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23(9):5-8.
[2]钱素平.新建本科院校合作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2):91-93.
[3]吴智泉,江小明.对应用性本科教育性质、作用的初步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