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金特评传及作品分析

2017-12-27 19:17张云飞
牡丹 2017年35期
关键词:夫人画作笔者

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生创作肖像画无数,本文重点对他的几幅著名油画进行详细研究。记得在上高中的时候,翻看西方大师的画册,笔者偶然看到了一幅名为《洛克农的安格纽夫人》的肖像画,顿时就被深深吸引。画中安格纽夫人那红润丰腴的娇美面庞似乎有活人的呼吸,信手描绘出来的纱质衣衫透明而简洁,左手边袖子褶皱的边缘线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若隐若现,变幻无穷。而左侧垂下的丝质腰带的边缘线犹如斧砍刀劈一般清晰,巧妙地表达出了腰带的质地与量感。最让人惊叹的是,挂在夫人胸前的耀眼的珠宝竟然是用可数的几笔飞快完成的。画面何其简洁又何其感人。这时,笔者想到19世纪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简洁是艺术性的第一个条件”。多年后,笔者才知道这位画家名叫萨金特。

1874年,年仅18岁的萨金特有幸成为著名肖像画家杜朗的弟子。杜朗对待专业的态度极其严谨,对学生基本功的要求几近苛刻。这也让萨金特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笔者认为,研究一个艺术家除了要了解他的传奇人生,更重要也是更直接的方法就是从他的作品着手。通过对萨金特生平以及作品的梳理,笔者把他的艺术生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崭露头角的巴黎时期;二是备受追捧的伦敦时期;三是炉火纯青的波士顿时期。下面,笔者就通过萨金特每个时期的作品来研究他的艺术。

一、崭露头角的巴黎时期

1878年,萨金特创作了《坎卡尔捡牡蛎的人们》。当时,他在法国已然崭露头角,然而,他不满足于小有名气,他期望更大的成功。因此,他找了近十个当地居民来为自己当模特,摆了各种动作,作了大量素描,在渔村停留了三个多月。我观看这件作品后的直观感受就是整幅画作朝气蓬勃,生机无限,用笔变幻无穷,独具魅力。画面中间的两位妇女有说有笑,而后边的金发孩童将裤管向上拉的这一幕,我觉得它更是展示了萨金特超乎常人的敏锐观察力。这幅作品1878年在巴黎的沙龙正式展出,好评如潮,也使萨金特功成名就。

1879年,萨金特游历了西班牙,并作了有关舞蹈的大量素描。三年后,他计划将其中一幅创作成巨幅油画,《耶!哈雷欧》由此诞生。其实在创作的计划阶段,萨金特几乎无计可施。但炉火纯青的基本功以及过人的天赋使他在绘制过程中灵感迸发,如鱼得水。笔者一开始不明白作品的名字为什么叫“耶!哈雷欧”。后来,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才知道“哈雷欧”出自西班牙语,愿意为“欢快,狂热”。我当即感到以此作为作品名字真是别出心裁,尤其能让人联想到似乎所有的观者都为画中人物拍手叫好。这幅240×348厘米的画作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大。萨金特试图在巴黎沙龙中一举带给其他画作巨大冲击。年少轻狂也好,自信满满也罢,他做到了,真的做到了。在1881年的沙龙展览上,这件作品的巨大尺寸,画面的奇妙光感以及气韵的潇洒率逸,使萨金特成了当时备受瞩目的艺术家。萨金特却对此显得异常谦逊。

令人不得不说的是,萨金特是一个善于画服饰尤其是绫罗绸缎的画家。在《耶!哈雷欧》这件作品中,舞蹈家拖到地上的裙子,在光润的面料上衣纹繁复,萨金特却处理得极其到位,层次感异常清晰。同时,在灯光的照射下,画面呈现出交相辉映的奇妙效果。舞蹈家身后众人,形态各异,墙上悬挂的吉他以及帽子用笔轻灵,很好地交代出了其与舞者的空间层次。

萨金特的技法属于标准的直接画法,即一次性完成法。他每次画油画的开始阶段都在画布上先用铅笔将模特的大体形态起准,之后用松节油把颜料调得非常稀薄并将人物与背景分别轻松地平涂。这个步骤他观察得非常整体,以致将细节全部忽略。然后,他直接用猪鬃笔蘸着油画颜料画画。他像一个魔术师一样,用自己无与伦比的高超画技将人物“变”出来。他总会把他的画架摆到模特身旁,笔者认为,这样有助于他从同样的光线、同样的距离以及同样的角度去观察模特,值得效仿。跟远距离写生相比,这样确实能更加真实地观察模特。他努力将所看到的模特形象进行抽象的加工,从而提炼出大的体块关系,用尽量少的笔触来描绘对象,始终把握着整体。

在笔者心中,萨金特是少数能够做到对光的把握如此到位的画家之一,色彩的准确更是无人能及。他通过把握对象的个性化结构特征将人物画得极其传神,乃至于在他还没有开始详细交代对象的眼睛的时候,往往人物已经与本人无二。以前在看印刷品的时候,笔者误以为萨金特画得非常细致,但是看到原作时震惊异常,飘逸的丝绸晚礼服只是用了可数的几笔就将质感以及体量交代得非常到位。贵妇人那纤细的手指似乎没有进行深入刻画,却鼓胀饱满、有血有肉。无名指上宝蓝色的戒指闪着耀眼的光芒却又毫不破坏整体。这正是笔者心目中的写实,笔者认为,是否写实跟画的细致与否没有关系,越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就越是大师,萨金特是这样,委拉斯贵支,伦勃朗也是这样。

然而,成功的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天才亦不例外。1884年,萨金特所画的《葛托夫人》被法国沙龙成员抨击画作不雅且有挑逗性,甚至有好事者传出了他与葛托夫人的绯闻。其实,《葛托夫人》一画可谓肖像画中的佳作。幽深的背景透出无限的神秘性,高贵的黑色晚礼服不但巧妙地勾勒出葛托夫人丰润而性感的身材,而且与背景的幽深配合得当,给人的感受是画面整体感极强。人物白皙光润的皮肤在画面上显得通透无比,她整体的撩人姿态都将她风情万种的魅力表露无疑。

纵观他巴黎时期的画作,笔者感到他期望受到别人的关注,期望获得巨大的成功,因而,画作具有强烈的进取性,画中人物的神态都好像具有萨金特自己对成功的渴望。人们常说:“画如其人。”笔者以前还不是太信,总以为写实油画能有画家自己什么情感,但通过对萨金特的研究,发现真的是这样。

二、备受追捧的伦敦时期

1893年,萨金特在新画廊展出《哈玛斯丽夫人》以及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洛克农的安格纽夫人》时,整个伦敦都为萨金特倾倒,他已经获得空前的成功。随之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肖像订单,而萨金特陶醉在耀眼的光环中对绘制上流社会人物的肖像乐此不疲。我觉得这种心态直接导致了他画风之中艳俗讨好的倾向。在美术史中,一些日后成名的人物,在其幼年或青年时期出现在画家作品上的例子并不鲜见。例如,中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青年时曾为油画家靳尚谊做过模特,画名为《青年女歌手》。而在1900年,乔治·希特维尔爵士委托萨金特为其一家所绘制的群像《希特维尔一家》中,出現了类似的情况。画中的三个孩子长大后,都成为英国文坛的明星。其中,艾迪斯·希特维尔夫人是一位诗人;欧斯波特·希特维尔爵士是一位传记作家;沙其维勒尔·希特维尔爵士则是艺术界的大评论家。萨金特绝大多数的肖像画都是真人等大,这幅作品却只用了真人一半大的尺寸来描绘。笔者似乎能够从画中女儿艾迪斯冷漠而坚毅的眼神中看出这个家庭面和心不合的情况。而阿依达夫人身上所穿的华丽晚礼服又与其他人的居家服饰形成鲜明而滑稽的对比,暗示着一家人的疏离感。此画中阿依达夫人的晚礼服异常耀眼,礼服上花纹的处理熟套而不庸俗,简洁而不简单,既整体概括又丰富精到。她身前桌子上的玻璃器皿似乎有水彩般的透明感,而无比精准的高光点又显示出玻璃那坚硬的质地。阿依达夫人手持的鲜花是那么纯艳,而在整个画作中又显得那样沉稳。萨金特的画笔如同一柄开山劈石的巨斧,又如同一把披荆斩棘的利剑。甚至一些入微的细节他也仍是以潇洒率意的笔触一挥而就,令人惊叹。殊不知,萨金特作画时对自己要求之严格甚至到达了苛刻的程度。有一次,他发现画面上模特的一只眼睛的位置有问题,他直接将画作毁了重新去画,而不是在原画基础上改动。按他的说法就是:“眼睛和头部是一个整体,眼睛出了问题,整个头部也会随之出现问题。”正是这苛刻的自我要求和千百次的自我否定成就了大师那轻松挥笔的从容不迫。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深重的灾难,而就在1918年4月,英国情报局委托萨金特绘制一幅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幅油画,以此来记录战争。萨金特从7月一直到10月末,用大概4个月走遍了法国的各个战场。他那宽厚长者的形象使得很多士兵把他当亲人一样看待。1918年8月21日,萨金特亲眼见证了惨无人道的一幕:毒气战使得战场尸陈遍野。1918年11月萨金特下定决心,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战争画出来。此后,他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素描稿,并且将士兵请到工作室内反复调整姿势。在1919年的3月,这幅长611厘米、宽231厘米的宏幅巨制终于宣告完成。之后,此作品参加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举办的夏季展览会,被投票选为当年的最佳作品,此作品至今藏于英国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此作品描绘的是毒气战之后几百名失明的士兵在看护兵的引领下一个接一个地回到营区,毒气造成的生理伤害使他们深受折磨,苦不堪言。而此时,夕阳西下,温暖的光芒洒在士兵身上,造成了画面黄褐色的调子,似乎更增加了悲哀的气氛。画面右侧天空中寥寥数笔交待出的几只飞鸟在构图上打破了天空的平淡,在意境上增添了寂寥的感觉。画面正中的一排失明的伤者分别用手搭着前面士兵的肩膀,徐徐向医疗帐篷走去,让人对上过战场的士兵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如果说地面横陈的士兵显得异常悲惨,那么正中的士兵则营造出了悲壮的气氛。

纵观萨金特的这个时期,笔者感觉他的绘画技艺日臻成熟,人物肖像画已经无懈可击,但他似乎不满足于肖像画的成功,因为笔者感到他画《毒气战》时,好像憋着一股气,要跟以往的大师在重大题材的创作上比一比。

三、炉火纯青的波士顿时期

大量的肖像画订单使得萨金特忙于赶制画作,也使他对艺术的水准要求自然降低。慢慢地,他感到自己也似乎厌倦了这种违背自己艺术意愿的机械绘制订单的生活。1907年5月,萨金特宣布将要“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能获取更多成就感的工作”。之后,他开始了自己钟爱的风景画与壁画的创作。他的风景画也与肖像一样飘逸亮丽,美不可言。关于他在1890年为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绘制的壁画和1916年为波士顿美术馆绘制的大型壁画,人们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赞美也好批评也罢,起码这是他内心艺术想法的表达。在为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绘制的壁画中,萨金特以黄色的调子统一整个画面,从而将壁画的感情基调定得深沉哀婉而又大气磅礴。这件壁画作品显得优雅高贵,个人风格也极其突出。

在最后一个时期,萨金特看淡了名与利,逐渐向往一种淡泊明志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再追求过分的欲望。作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学生,笔者在萨金特身上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人生在世的时候,人们可能会沉迷于无穷的欲望中,但是,在合适的时候回归自己的心灵,在自己心灵里放一只理想之舟,它将载着人们驶向理想的精神家园。

(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简介:张云飞(1991-),男,河北保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油画的本土化表现。

指导老师:徐唯辛

猜你喜欢
夫人画作笔者
夫人与婆子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潇水夫人
天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