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
——读纪红建《乡村国是》

2017-12-27 07:02李红
农家书屋 2017年12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贫困地区攻坚

李红

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
——读纪红建《乡村国是》

李红

《乡村国是》由作者纪红建耗时两年多,先后深入六盘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武陵山区等脱贫攻坚主战场,对湖南、云南、甘肃等1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9个县(区、县级市)的202个村庄的脱贫老乡和当地扶贫工作者进行了实地采访,带回了200 多个小时的采访录音,整理了100 多万字的采访素材。历时8个月整理、思考和创作,完成的近40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该书全景式、纪实性呈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进程和成效,是用报告文学形式记载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要求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作者深入202个村庄进行深度采访,广泛取材,从国家支持、对口援助、社会帮扶、生态养富、交通致富、移民重建、电商脱贫、自强脱贫等几个方面从读者真实呈现了我国扶贫攻坚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 年的9899 万人减少至2016年底的4335 万人,累计减少5564 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91 万人;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 年的10.2% 下降至2016 年的4.5%,下降5.7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425 个百分点;2016 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2 元,是2012年的1.5 倍;2016 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31 元,与2012 年相比,年均增长11.7%,且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两年多来,作者一直行走在远离繁华的深度贫困区,除了看到了这一组组喜人数据带给群众的喜悦与笑容,以及背后的复杂与艰辛、矛盾与纠结、泪水与汗水,作者更深切地感知着中国人的勤劳勇敢与善良质朴,中华民族实现小康的历史大潮与老百姓的炽热情愫。

从《乡村国是》反映题材而言,无论是哪种方式的精准扶贫,作者都非常注重对人物的刻画。作品写到的人物有许多,有各级精准扶贫的驻村干部,有为扶贫鼓与呼的有识者,有带领群众艰苦脱贫的老党员、老干部,还有更多深度贫困地区不甘贫困的普通百姓。最为感人的就是作品中写到的那些虽然贫困而不失其志的贫困户和勇于担当,带领群众艰苦脱贫、无私奉献的基层干部。

正如作者所说,“精神”,“最先要说的是贫困山区群众那种自强不息、坚毅与顽强的意志和精神”,这其中有“为了生存,永不放弃”的广西男子汉吴天来,有“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男子余定泗,有“攒劲的小伙子”陈俭银和他的儿子陈泽恩,纪红建以崇敬之心走近他们,以蕴情之笔书写他们,唤起了一种振奋我们的精神力量。纪红建说,要写出带着“温度”的扶贫报告,我想这“温度”就在向“自强不息、坚毅与顽强的意志和精神”致敬的叙写之中。

该书题材重大,视野开阔,内容丰实,温暖人心,堪称当代作家献礼党的十九大的一部佳作。作品讲述了一个鲜活感人的“中国故事”,内容丰实,温暖人心,它以一个个牵动人心的脱贫事例,真实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脱贫留下了一部鲜活的形象史,传达了中国贫困地区脱贫老百姓的心声,彰显了中国在全球减贫事业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贫困地区攻坚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