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华
摘 要:学生的写作功力如何不仅仅是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程度好坏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习作方面,只有保证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让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思路可以像源源不断的泉水一般涌现出来。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运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只有兴趣所在,学生才能快乐习作,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习作;兴趣;素材
习作作为小学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教师非常头疼的一项内容,尤其是在农村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习作没有兴趣,习作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所以,如何才能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很多语文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人认为,只有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从源头解决学生习作不好的问题。以下就是本人对这一观点的阐述,希望能帮助小学语文教师走出困境。
一、积极开展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每个学生在习作上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应该找到学生自身的特点,然后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虽然农村小学在教学设施上无法同城市的学校相比,但是,却有非常多可以实践的机会,这些都是教师可以把握以提升学生习作兴趣的。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爬山、春游等活动,或者是让学生体验做农活,了解父母的辛苦,再或者是在丰收的季节让学生摘果子等,这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布置这样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让学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习作,更加容易表达出学生的情感来,这对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习作素材
习作和阅读同样可以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在阅读时,可以积累大量的阅读素材,教师通过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阅读,让学生更加投入,起到借鉴的作用。但是,农村教学资源匮乏,阅读材料很少,只具备基本的阅读资料,所以,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方式的补救。首先,教师可以从现有的阅读材料中深入挖掘出经典的语句、段落,然后让学生对这样的经典进行仿写。例如,在学习《猫》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猫》的描写手法对其他小动物进行描写,这也是锻炼学生习作水平的方式;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找到资源来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搜集能提高自己习作能力的美言佳句,弥补自己学校资源匮乏的不足;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分享行为,对自己找到的文章进行分享,并且给其他学生讲解为什么自己喜欢这样的文章,这样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同时,教师也要给分享的同学以肯定,让大家积极投入到分享之中。
三、放飞想象,增强兴趣
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而习作的内容也就是想象力加工之后的结果,而学生在习作时也应如此,只有头脑中有材料,再对材料进行再加工,这样才能让思想不受到任何限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所以,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必须要放飞思想,让思路拓宽,这样才能让作文充满活力,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习作中的想象力,最好是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定的想象空间。
四、勤写日记,培养兴趣
在学习其他知识点的时候需要用到实践,而在作文学习时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实践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写得更好,所以,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让学生的习作深入到每天的生活之中,通过刚开始描写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到最后能够逐渐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样学生的习作将逐渐提升。农村学生在习作中往往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满篇都是朴素的文字,书面表达能力不够。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多多练习。农村孩子对大自然和土地有非常深的感情,并且有比城里孩子还大的活动空间,能够接触到更多新鲜事物,他们在田间劳动、山间玩耍、小溪中捉鱼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习作素材,经过一定加工之后就能形成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多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并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把语言组织一下并且流畅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日记,可以不论事情的大小,都记录下来,然后形成习作的材料。长期下来,学生慢慢就会学会如何在生活中找到习作的素材,然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经过加工清晰地描述出来,这样农村学生的习作再也不会出现问题,从原来的“被迫习作”转化为现在的“主动习作”。
总之,农村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帮助学生,从习作兴趣入手,一点点让学生养成良好习作的习惯,这样习作能力就能得到最好的提升。
參考文献:
[1]张鸣.巧用智慧激发孩子的习作兴趣[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4):44-46.
[2]黄英.从兴趣入手,点燃小学生习作激情[J].中华少年,2015(28):30-31.
编辑 赵飞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