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腾
摘 要:群文阅读作为近几年兴起的新名词,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本着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借助群文阅读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体验的主体,让学生能在未来拥有真正的阅读感悟能力,让小学课堂成为孩子们奠定终身阅读习惯的沃土。
关键词:群文阅读;开放型;多层次;发展观
传统阅读课堂往往是对一篇文章进行深化、细致的分析阅读,而所谓群文阅读,就是在同样的一堂课中以多篇文章为一个群体进行阅读,可以说群文阅读是对传统阅读的补充。在此本文以“母亲”为题材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来陈述对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一、巧选文章来源,为学生多层次的阅读打好基础
群文阅读,顾名思义是学生需要在课堂上阅读好几篇文章,但这一课堂中主题的选定和文章的组合却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否则会给学生带来差劲的阅读体验。
1.不让群文阅读变成负担沉重的多篇阅读
文章的胡乱组合并不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相反只是加重了他们的阅读负担。因受到自身知识的限制,小学生在阅读的能力、速度和水平上都难以和教师相提并论,因而在文本和主题的选择上,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综合考量,避免为学生带来额外的閱读负担,浇灭了小学生正在萌芽的阅读兴趣。从主题的确定上来说,要结合教材中的文章进行延伸阅读,比如,高年级教材中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这种以母亲、母爱为主题的作品,每个学生都能从生活中获得,这是一个简单却值得好好去感悟的主题。
2.教师要为学生的多层次阅读,做好文章的组合准备工作
群文阅读的文章来源,可以是更高年级中同题材的教材,也可以是师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文章。千百年来关于母爱这一题材的文章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佼佼者也大有人在,但教师更需要考虑的是文章的多层次组合问题。同一题材有多种写法,比如包括叙事、议论、抒情等多体裁的写法,再从另一方面来看,文章的各要素包括主题、体裁、写作手法、语言形式、创作背景等,这些都让每一篇文章各有各的灵魂。这些作品各有千秋,教师需要为课堂中多层次的比较阅读与分析鉴赏做好文章的组合工作。如描述人物的散文写作手法中,有纪传式、寻访式、引联式、转情式等。因而在以母爱为主体的群文阅读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选定散文的形式,横向比较不同散文中的写作手法。
二、以开放型的新课程观,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转变
在课堂上,阅读体验的主体应当是学生。相较于以往的传统阅读教学而言,让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原生态的阅读中,以开放、自在的心态去阅读。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时间的安排
对小学生而言,让他们在短短的一堂课内进行群文阅读,这其中还要包含对文章的通篇阅读与横向比较、思考讨论等,实在是难以完成的。如果把群文阅读压缩在一堂课中,难免会出现囫囵吞枣的结果,最后学生反而成了走马观花的人,老师先前辛苦的准备工作也算是付之一炬了。因而群文阅读最好是在两节相连的语文课上进行,充足的阅读时间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阅读中去,从而避免了传统阅读课中老师在台上讲,学生低头在台下听的单向、封闭的阅读体验。
2.阅读扩展的开放型安排
阅读扩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学生对文章每一处细微的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延伸,在讨论交流中深化学生的感悟。在语文的阅读中,只有这种从内心而发的感悟才是最深刻的;二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阅读本身。以往教学中,教师按照预先规划的课堂节奏来教学,许多学生尚未把文章本身阅读完,老师就已经开始讲解,整堂课节奏很紧张,小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的节奏来感受,但阅读都还没完成,何来感受呢?因而把更多的时间还给阅读本身,才不至于本末倒置。当然,这也不意味着要放任学生浪费课堂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对本班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有良好的把握;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互换私下准备的阅读材料,以作补充。
三、用发展的眼光来引导,培养学生真正的阅读感悟力
阅读的本质不同于理科学习中的环环相扣,阅读带给人的直观、迅速、反复的心理体验,与理科学习中步步递推的逻辑体验截然不同,或者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而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真正的感悟能力。
经过一系列的群文阅读和交流后,学生早已经在这种课堂的情感累积后,思如泉涌。此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将自己的生活感悟记录下来,用一段文字实现阅读、思考与写作的整合。换言之,群文阅读后的写作,同样是一场延伸的阅读,但不同的是,学生是在“读”自己,这是最佳的延伸学生感悟的方式。毕竟阅读能力与感悟能力、创作能力是相携共生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同此,群文阅读在使学生阅读量提升之时,为他们日后的鉴赏、感悟与创作打通了更多的路径,也让终身学习、终身阅读、终身感悟成为学生未来基本的生存、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张少华.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2).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