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红玲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要进行情境创设,培养德育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合理的科学评价,这样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情境;德育;评价
一、创设情境,培养德育,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種常见的教学形式。有时候文章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关于情境创设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展现,可以是现场演示,可以画面重现等,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适当选择,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正式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小学教材上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我们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候应以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既然小学生处于良好价值观的树立时期,那么我们就要多培养学生的德育知识,如今小学语文课文的德育因素并不是很明显易见的。这就需要在备课时必须细心阅读、精心思考,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如《妈妈的账单》一课中,表面上只是通过妈妈和孩子的对话,我们知道了孩子记账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认真地阅读就会发现,从妈妈的行为中可以更深的了解他们母子深厚感情的可贵精神。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悟出了只要认定母爱伟大,不要在付出与索取之间寻找平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取得成功的人生哲理,并以此来激励自己。还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这篇优秀的散文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学生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就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想到平时父亲对自己的爱,以后就会更加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父亲,以增加父子之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就要想尽办法把德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二、合理评价反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后,在学生做出反馈后老师给予的一种科学的合理的评价。语文课程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以先进的课程评价方法和技术为手段,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目标,对语文课程的有关因素如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方案及语文成果等诸多方面做出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语文课程评价的范围比语文教学评价要广,它的范围不能仅局限于知识和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既要对语文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又要对产生这一学习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尽量少讲,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思考、领悟,我们老师在“导”字上下工夫,把握该讲还是不讲。该讲就是讲课堂中反馈出来的学生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该讲就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这样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一堂课我们把握在10—20分钟,做到精讲、互动,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在我们讲完大纲要求内容之后,我们就要做好评价工作,老师可以评价学生;也是也可以自我测评,每人出一组自测题;也可以小组互相测评,小组间出题互测;最后我们老师小结测评。每节课能利用三四分钟,让学生总结、消化本节知识,整理导学案,整理课堂笔记,进行知识建构,经典题目整理。强化课内当堂训练,提高反馈矫正实效性,充分了解学情,科学安排学生的练习时间,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为了保证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牢固掌握,我们好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合适的作业布置。精选习题,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这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每次挑选一至两个能力提高题以供优等生选作,实施分层作业,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进行尖子生培养。最后,我们老师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对今天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