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高
【摘要】道德困境对于道德实践层面有重要意义,同时合理地应对道德困境也是衡量各种竞争道德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先扼要阐述麦金泰尔提出的典型道德困境,进而围绕麦金泰尔的论述区分“真”道德困境和“假”道德困境,基于对理性主义理论一致性的分析,尝试阐述和发展麦金泰尔的观点,以期能够衍生出一些有价值的讨论。
【关键词】麦金泰尔 道德困境 理性主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做各种道德判断——“这种行为是好的”或者“那样做是错的”,可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之中,在道德上好像我们去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行动都是有理由的,但是我们往往因无法有效地做出决断,而使自己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因此,道德困境对于道德实践层面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能否很好地应对道德困境,也逐渐成为衡量各种竞争道德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准。
本文旨在阐释麦金泰尔关于道德困境的观点,以期能够衍生出一些有价值的讨论。
一、何为道德困境
在《道德困境》一文中,麦金泰尔曾举出三个他认为是真正的道德困境的案例。
第一个例子描述的是一个道德上严肃的军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同时,他也是一个心理严重不正常的孩子的父亲。他此刻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是承担工作责任离开家庭,还是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这两种责任之间存在着冲突,怎样行动好像在道德上都会受到谴责。
第二个例子描述的是某人因为粗心泄露了关于股票市场未来活动的机密情报,之后被要求作出承诺不再把该情报告诉其他人。但是现在只有把这一情报告诉一个濒临破产的慈善机构,这个慈善机构才能摆脱危机。此刻,他面临的两难困境是遵守承诺继续保守秘密,还是放弃承诺告诉慈善机构,使慈善机构免于破产的风险,从而得以继续帮助身患重病的孩子。这里的困境不同于上述第一个关于两种责任的冲突,而是在于“相关道德规范的异质性和不可比较性”,如果遵守承诺这条道德规范,势必会违反禁止伤害无辜这条道德戒律,因为如果慈善机构破产,可能会有很多身患重病的孩子无法得到救治。
第三种道德困境是关涉于品质的情境。假设某人想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专心致志的努力。但是这种冷酷的不顾一切的专心致志势必会牺牲另一个品质的培养,例如乐于助人的品质。因此,此处的困境在于,一个理想中德性的养成引起了另一个品行的邪恶。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麦金泰尔所论述的道德困境的关键特征一是道德当事人被要求做两個(或多个)行动;二是道德当事人可以做这些行动中的任意一个,但不能同时做两个(或多个)行动。
二、“真”道德困境和“假”道德困境
在近来的哲学讨论中,麦金泰尔认为有一些案例似乎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道德困境。
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日常的责任冲突。比如,我应诺参加朋友的音乐会,但是参加音乐会的日子与我答应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时间相冲突。类似这种情形的冲突,麦金泰尔认为是可以通过协调进行可行性处理的——或者可以请求学生宽限一天,去参加朋友音乐会;或者可以给学生批改作业,对朋友则可采取其他措施补救获得谅解。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处理的方式对上节讨论的三种困境情形是没有作用的。
另一类值得注意的“假”道德困境描述的是,假设有两个人将要淹死,而我只能救一个人,那么我应该救哪个?麦金泰尔给出其“假”的理由是,这里道德上重要的事情是救和不救这两个行为,而选择救哪个人在道德上并没有冒什么风险。
根据麦金泰尔的意见,“假”道德困境中的所给的两个行动选择,要么是可以得到处理,要么是两个行动做哪个在道德上冒的风险都不强烈,做哪个行为都可以。而在“真”道德困境中,人们作出哪种行为的选择可能都会在道德上犯下某方面的错误,并且对没有选择的那个行动产生内疚之情。即,无论行动者选择去做哪个行动,似乎在道德上都犯了错误。
麦金泰尔认为这种内疚之情不仅是区别“真”道德困境与其他困境的差别,而且这种内疚又包含在置身于“真”道德困境的人——“他们如何独特地理解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境遇”。
这里,似乎又关涉到了另一个问题,即道德当事人如何“独特地理解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境遇”。因为,现实中实际境遇如此复杂,那些似乎是道德困境的表征可能只是一种表象,并非真正的道德困境。如果我们通过诉诸经验事实来考量,那么这种对事实的描述会在我们的探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麦金泰尔认为,道德探究中理论与经验的关系与自然科学探究中的情形类似,即只有在由某种比较成熟的理论与我们迄今理解为道德经验的事实所提供的见解中,我们才能希望找到充分的理由去修正我们对这些事实的描述和对其重要性的理解。
如何在道德困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离不开一个适当的伦理理论。麦金泰尔提出了三个对理论的要求。首先,理论应该提供对当事人境遇的充分说明,使我们能够分辨当事人推理和信念中可能错误的东西。其次,正确的理论能够预期且说明当事人的困惑或者有做错事的情感。最后,理论的解释说明是普遍性的,并不是针对特殊道德困境做出的特别说明。
由此,麦金泰尔得出结论,目前我们没有充分理由把道德困境的发生或者当作没有发生,或者当作是“无理性的前理论的事实”(确实有一些有理性的,具有基本道德能力的人认为自己处于或者已经深陷道德困境中)。
三、道德困境和理性主义理论一致性
一致性要求对于一个理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伦理理论应用到具体情形时产生了相互矛盾的判断,例如,断定在某种情况下道德当事人既应该遵守诺言又应该违背诺言,那么这个理论不能服务于实践上目的的,同时也不具有理论上的解释力。显然,道德困境对于伦理理论的一致性要求来说是个挑战。
在哲学讨论中,面对道德困境理性主义的道德理论饱受这种质疑。但是,理性主义者通常认为不存在真正的道德困境。这样的理性主义者具有典型特征,他们把特殊的道德判断理解为产生于某一普遍判断与有关当事人当下所处境遇的判断的结合。当事人最后做出的行动是经过实际合理性的原则进行正确推理的结果。因此,在上述前提下,作为一个有着理想状态的理性的人,是不存在并且也不可能存在道德困境。但是,如果道德当事人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可能与理论前提不一致的结果,那么并非是演绎体系本身缺乏一致性,而是不具有理想状态的理性的道德当事人在对自己所处境遇的描述出了问题。endprint
我们似乎认为,一个行为正确性的相关决定性在于那个行为所发生的境遇。如果处于相同境遇中的道德当事人都做了相同的反应,那么这个行为就具有普遍性,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但是在现实中得到理性主义所要求的结论有点困难。道德当事人在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可选择却不相容的行动要求,根据合理性原则进行推演时,可能还是找不到充分理由选择其中一个。如果道德当事人在演绎推理中没有出错,那么实践理性的结果很可能产生不一致性。
麦金泰尔假定,不一致性的发生在道德生活中起关键作用,根据理性主义的要求,或者可以改变演绎推论的前提以便避免可能出现的矛盾。首先表明,依照由理论所规定的标准模式进行正确的推理,无法给当事人提供一个正确行动的方向;其次,如果不能提供一种正确的行动方向,且失败的根源不是推理模式,也不是理论制定的基本原则和规则,那么道德当事人此时应该关注在这一特殊的境遇中出现了什么额外的因素使得矛盾出现。重要的是,道德当事人确信,即便在道德困境中,也仍然有发现和采取正确行动的信念。也正是拥有这种信念,道德困境才会如此的令人痛苦,因为道德当事人必须在两个(或多个)行为中间进行抉择,放弃其他可能对当事人来说是基础不牢靠的要求,从而选择出正确的行动。
有一些理性主义的支持者认为,理性主义的这个缺陷对托马斯·阿奎那的理论并不构成威胁。阿奎那在《神学大全》里考察了一个关于某人发誓通奸或杀人的例子。即某人许下通奸或者杀人的誓言,但是通奸或杀人会导致犯罪;如果选择违背自己的誓言不去通奸或杀人,也要承担违背誓言的罪责,好像无论怎么做,都将犯罪。但事实上,依照阿奎那的观点,这里不存在困惑,因为发誓从事一个不许可的行为并不具有约束力,所以违背这个誓言也没有什么错。
如果按照托马斯主义的观点进行解释,那么最初麦金泰尔认为的三种真正的道德困境好像也只是某方面的困惑,并非真正的困境。在每一情形中,只要我們认识到每个可能的行为方向中的一个为何含有错误,似乎就可以发现有一个可行的行为是正确行为。
所以,在第一个例子中,如果某人已经做出了承诺(例如照顾孩子),如果有人非要让某人做出与之前承诺相悖的诺言,那么则是这个要求某人做出诺言的人犯了道德上的错误。在第二个例子中,只有经提供机密情报的那个人同意,某人才能放弃保密的承诺,即使这一许诺阻碍一件重要善行的发生。如果不经同意,那么就不应泄露任何情报。所以,这一困境也得到解决。在第三个案例中,某人如果不丢失友谊和慷慨所必须的品质就不能获得某种特殊的优点或擅长,那么该人追求这类优点或擅长就是不允许的。
在以上三个类型的例子中的每一个例子,当事人都在某方面很困惑,除非直到他们懂得如何走出表面上的道德困境。但是,麦金泰尔认为,以托马斯主义为典型的理性主义的道德理论,如果按照上述方法处理道德困境,显然是动摇了理论本身的道德基础。因此,理性主义应对道德困境可能无法提供一种非常好的处理办法。
四、小结
麦金泰尔承认道德困境的存在,且他认为“对我们来说,在我们的时代和文化中,人们较以往更易于发现自身处于道德困境之中。”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现实道德生活突出的特征就是存在着许多无法调和的分歧,每一种理论看似都为普遍的道德提供了一种合理性的证明,但是结果却充满争论,使人们陷入两难的困境之中。而对于道德困境的处理,理性主义并不能给出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