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消费金融大行其道,在P2P模式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迎来了飞速发展。不难发现,各种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在中国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无论是“蚂蚁花呗”这样的借贷平台还是“京东白条”之类的分期付款平台,都拥有了广泛的消费群体和庞大的消费数额,大学生就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经营模式和制度缺陷所引起的种种弊病,尤其是2012年以来,由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消费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校园贷引发的债务纠纷造成了无数的裸贷和自杀案例。相比而言,美国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已经日趋成熟,市場也逐步走向规范,因此探讨中美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的不同之处,或许能给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提供参考。
在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近年来学术界对中美互联网消费金融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很少有研究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先例。且近期围绕校园贷的纷争和整改措施不断,如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明确提出“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2017年4月,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重点做好校园网贷的清理整顿工作;2017年6月再次发布通知,指出校园贷给校园安全和学生合法权益带来的巨大损害。因此,基于现实的要求,在本次研究中,笔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的贷款业务上,同时着眼于大学生群体的贷款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比较研究,尝试性地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为中国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美;互联网;校园贷;大学生
一、背景:中国校园贷的产生及其特点
不得不说,在中国,校园类金融服务一直处于被“打压”状态,大学生消费需求无法通过“正规通道”得到满足。该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9年信用卡被迫退出校园。自2002年招商银行发行了第一张针对学生的信用卡后,多家银行都将发卡的目标人群定为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持卡人数不断攀升的同时,大学生的逾期还款率也不断上升,发生了多起大学生过度透支信用卡事件,数据显示,2009年底,银行业信用卡不良率高达2.83%,大学生信用卡不良率则在4%左右,于是同年银监会发文禁止向18岁学生发信用卡。于是大学生消费需求的旺盛与其自身经济实力和信用情况之间便产生了矛盾。
校园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代替校园信用卡的新生事物,大学生消费群体与P2P市场上众多有借款需求的小型企业十分相似,他们需要的贷款额度并不大,最多不过万元,于是市场急需一类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这就催生了校园贷的出现和发展。校园贷的使用简单快捷,线上审核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借款的时间成本。再加上大部分借贷平台审核不通过的几率非常小,贷款门槛非常低。且贷款到账迅速,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可以很快得到满足,这一切都非常适合于大学生的消费理念。
二、中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差异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收入水平近十年来显著提高。同时,互联网购物平台使得人们的消费意愿更强,消费需求更大。而作为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这种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代大学生的信用消费意愿更强。众所周知,大学生群体具有旺盛的购买能力和与之不匹配的资金来源。他们的收入主要依靠父母,同时,集体生活让他们不自觉的相互攀比、彼此模仿,这在无意中进一步刺激了他们的消费需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中国大学生旺盛的消费需求存在,中国的校园贷就很难被取缔。
相比较而言,美国大学生的情况与中国大学生相比截然不同。事实上,美国为学生提供学业贷款的平台占大多数,并不存在专门为学生消费而提供的贷款平台。这与中国大学生借款满足高档耐用品消费需求的情况有本质的区别。数据表明,在美国,学生贷款交学费的现象相当普遍,仅仅在商学院里大概就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需要贷款来完成学业(这与美国商学院高昂的学费有关),根据2016年纽约联邦储蓄银行最新发布的《学生贷款借款和还款趋势》研究报告,美国学生贷款总额为1.23万亿,其中绝大部分贷款由联邦政府提供,且绝大多数的贷款用于学费缴纳。
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消费方式日益增多。而由于步入大学之前高中生活的匮乏,五花八门的消费活动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于是,国内大学生的消费娱乐需求可想而知是远大于国外学生的。这也许和中国的教育现状有关,大学之前压抑的生活和大学之后空前的丰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国内大学生的贷款主要用于满足个人消费需求。而对于美国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观念无疑是更健康和更高级的,所以我们发现,在美国,校园贷款主要用于教育投入,这也许是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念差异所导致的截然不同的结果。
三、中美校园贷的违约情况差异
中国的校园借贷平台往往具有审核快捷,放贷门槛低,费率较高的特点。这使得中国大学生的违约率远远高于美国,事实上,大部分国内借贷平台的运营模式就是如此:在极高的违约率下,凭借极高的贷款费率仍然能够获得可观的利润。正是由于对贷款者的宽松要求,使得校园贷的很大一部分消费群体并不拥有良好的偿债能力。再加上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违约和费率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缺乏理性的认识,最终导致校园贷市场上违约情况层出不穷,乱象丛生。
而美国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以美国主要的校园贷款平台CommonBond为例,这家贷款平台主要以美国名校MBA学生为目标群体,这些学生学时较短毕业后收入较高,符合平台“有赚钱的能力并有信誉的借款人值得拥有更低的借款利率”的经营理念。因此,相比2012年美国学生跟政府平均借款成本为6%~8%(借款利率+其他手续费)的情况,CommonBond实施的类似贷款项目的借款成本只要4%~5%,这不仅为平台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客户,也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利润。CommonBond为高质量学生提供较低成本的贷款,这样的经营模式不仅使它迅速扩大,并且也获得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违约率。
归根结底,这种差异源自于平台对贷款者的了解程度,不难发现,CommonBond对消费群体有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业务目标有精准的定位。这大大降低了违约的可能性,而且信用消费的观念在美国已然深入人心。相比而言,国内大学生贷款服务,由于需求太过庞大,不免贷款门槛偏低,也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审核系统,所以相比国内,国外的校园贷款业务具有更低的违约率,也是不足为奇的。
四、中美校园贷的监管差异
可以这样说,中国校园贷业务之所以近几年暴露出种种严重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监管部门在校园贷发展初期未能发现其潜在的风险因素。校园贷平台是近一两年内才发展起来的新事物,这类现金贷款的额度一般都不算高,借款期限通常也不长。但问题在于,我国校园网络借贷一直没有归口管理的部门,正因为如此,许多平台存在着监管的漏洞,乱象丛生,违约金和贷款费率居高不下,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经济利益。以中国比较大的几个网络借贷平台为例:爱学贷的官网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服务费,而只是笼统地概括为“与信用评级有关”,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再比如分期乐所给出的服务费竟然是固定的“每月100元”。而名校贷的月分期费率最高可达5.5%,因此年化分期费率高达66%!这比商业银行的同期贷款利率高出了近8倍。诸如此类的许多平台也都存在着这些不规范的问题。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国内的许多网络借贷平台的投资机构只是简单的P2P,这就意味着国家对贷款的发放人并没有一个严格的限制,所以放贷门槛很低。这与美国政府对放贷人的要求形成了强烈对比,美国政府要求,所有的放贷人都必须拥有营业执照,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压了许多潜在的不规范的借贷平台。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面向美国大学生的借贷服务平台CommonBond,就拥有较为合理的分期费率,且该平台的受众群体很广,面临着来自全社会的监管。因此,目前该平台的运营状态良好,且日趋规范化。
不难发现,制度和监管对于政治目前中国大学生校园贷行业的乱象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对于极端不规范,分期费率很高,且处理债务纠纷手段触碰法律底线的机构,应该坚决取缔;对于某些不规范程度较低,且总体运营方式较为合理的平台,应该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总之,完善相关的制度和加大监管的力度是最有效的方法。
五、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的校园贷业务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漏洞。与美国校园贷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后,我们认为中国校园贷应该在以下方面有所改善。
首先,全社会应当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来,避免中国大学生有过分的追求物质的渴望。还应该加强大学生金融基础知识的教育,避免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金融市场上被蒙蔽双眼。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借贷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风险。
其次,校园贷款平台不能过分地单一追求效率,忽视必要的审核环节。平台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审核机制,将不同风险等级和偿债能力的大学生客户区分开来。不能盲目地对所有群体都发放贷款,放贷时也要考虑到违约的可能性,审核系统的设置要考虑到尽可能降低违约率的需求,这样才能使平台的运营更规范,更长久,长期才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校园贷款平台的健康蓬勃发展,离不开制度和监管的约束。有关部门应当对贷款平台的费率进行明确的规定,将其限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同时,完善相关制度,以杜绝校园贷款平台运营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诸如泄露客户隐私、暴力催债等),对这些不规范行为加以严惩,切实保障在校大學生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霄. 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6.
[2]王达.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J]. 国际金融研究,2014,(12):47-57.[2017-09-03].
[3]刘继兵,夏玲. 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路径对我国的启示[J]. 西南金融,2014,(06):19-21. [2017-09-03].
[4]郑联盛,刘亮,徐建军. 互联网金融的现状、模式与风险:基于美国经验的分析[J]. 金融市场研究,2014,(02):41-49. [2017-09-03].
[5]郑晨曦. 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分析——以1066名90后在校大学生为样本[J]. 金融经济,2015,(02):137-140. [2017-09-09].
作者简介:
乔明章(1997—),男,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15级金融学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