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花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244-01
在幼儿故事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提问则是其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故事教育活动中提问即是教师素质的体现(能力,知识面,洞察力等等),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一个好的故事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否科学、合理且具有艺术性。因此,深入研究幼儿教学的提问,对于发展幼儿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它是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么幼儿教师如何优化故事教育活动中的提问呢?通过一年的幼儿教育教学我个人认为从以下两方面来谈。
1.要有针对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针对性的提问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设计在关键之处。这就是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活动具体的目标。对于故事作品的重点教师可以围绕重点段提问,问题可以贯穿整个活动,这样能帮助幼儿抓住作品的关键与核心。故事的关键与核心不外乎故事内容与人物心理的理解,在进行幼儿故事教学时,我们就应该针对故事内容和人物心理来设计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1层次性提问,有助于幼儿了解中心意思。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有而已有的知识、能力,循序渐进的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幼儿在回答出问题之后,对故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也就自然了解了。例如,在教学故事《螃蟹的奇遇》中,第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这只螃蟹怎么啦?它的蟹怎么会断呢?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幼儿猜测。螃蟹断蟹的原因,从而激发幼儿对这个故事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有设计了三个问题:"想想它们之间在说些什么?螃蟹遇到了谁?它们发生了什么事?"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幼儿了解原来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长出新的来,螃蟹的蟹断了也可以长出新的来,从而引出,我们把这样的本领叫做动物的再生本领。然而蚯蚓的本领更大,它的身体断成两节,居然能长成两个蚯蚓。第三个环节让幼儿仔细听《 螃蟹的奇遇》这个故事, 听后说说 螃蟹和壁虎、蚯蚓的再生本领是怎样的?你还知道那些动物有再生的本领?这样层次性的提问引发了幼儿寻找再生本领的动物的兴趣。
1.2采用假设提问,有助于幼儿理解人物心理。故事作品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有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例如在《桃树下的小白兔》的教学中,为了让幼儿体验与朋友一起分享是件快乐的事,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说一说,你想把花瓣送给谁?如果你也有桃花瓣你们想做成什么?送给谁呢?"绝大多数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做出回答。
2.有启发性的提问,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能力
2.1开放式提问,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幼儿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能引发幼儿积极思维的开放性提问,使问题的答案多元化,教师可以抓住故事作品中有利于幼兒想象的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维想象。这种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他需要幼儿摆脱原有作品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的想象,多角度的回答问题。例如故事《三只蝴蝶》,这是个经典的幼儿故事,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雨不停得下,他们该怎么办?"部分幼儿回答:可以在花朵下躲雨,我又问"除了在花朵下躲雨外,还有其他的地方躲雨吗?"幼儿回答:"在亭子里躲雨,""飞到房子里躲雨......。"这样,通过一系列开放式的问题,引发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做出不同的回答,我们教师采取接纳的态度,给予肯定赞同。使幼儿的思维变得更丰富了。
2.2紧追式提问,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表达。教师提出问题后,幼儿的回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针对幼儿可能千变万化的回答,我们教师不要临时乱了阵脚,只需要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有效追问让幼儿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例如在听一位老师讲故事《约定》中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约定?"有一个可爱的幼儿举手了,教师赶紧请他说:"昨天爸爸说好今天到我去超市了。"这时这位老师又进行了追问:"是昨天说好的吗?""噢,原来你认为约定就是提前和你说好的事情。"幼儿点点头。这是这位教师在发现幼儿表述不明确和不准确时进行的追问,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让答案慢慢的浮出水面。
因此,在幼儿故事教育活动中,要恰当运用提问的技巧,使之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育行为,更好的做到把问题引入课程,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