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核心的中学语文隐性课程的开发策略

2017-12-26 21:05向仕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王君大众文化语文课程

向仕蓉

《教育大辞典》中解释“语文”为:“中小学教学科目。”语文作为一门中小学必修课程,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相统一的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要求既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由此可见语文不仅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不仅包括语文课本的内容,更应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指出:“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同时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语文隐性课程即指学校明确规定的必修或选修语文课程以外的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养成的活动。美国学者杰克逊在他的著作《教室生活》中对班级文化进行了研究,并首次提出了“隐性(潜在)课程”的概念,他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实质上是杜威等教育家所提倡的学生本位课程的变体之一。班级是学校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而班级文化是最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环境之一,因此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建设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开发语文隐性课程的关键。

一、关注教室布置,创造语文氛围

教室是属于全体班级成员的重要的公共场所,讲台﹑学生座位﹑黑板报﹑这是最基本的教室布置,在布置教室环境时,也是展现学生们语文素养的时刻,比如,在设计黑板报时,既能考验学生书写功底和文字创意,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

在布置教室时,越来越多的班级开始重视教室的绿化,会在教室里摆上一些大大小小的盆栽,优美的教室环境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充满自然气息的教室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在她的班上摆设了两个大书柜,建起了永不闭馆的班级图书馆,班级图书馆的建设经费来自于家长们的大力捐助。班级图书馆的出现不仅让整个教室更有书香味,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创办班级刊物,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一直以来,都有一些语文老师会在教室开辟一块宣传栏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文,但这种方法还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现在的学生大都讨厌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也都是千篇一律的格局,他们把作文当成了一种束缚,那么如何可以让学生爱上写作,把写作变成一种习惯呢?王君和李镇西两位特级教师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道路——班级史册。

这两位特级教师都在班上提倡撰写班级史册,这不是单纯的优秀作文集,而是让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真实的班级故事。班级史册的撰写主要采取征集稿件的方式,既可以让同学们更加关注集体,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学生的写作创意,让他们把写作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同时,班级史册也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进行教育反思的材料,为师生贮藏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建设班级社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当前的中学大都建有学生会﹑文学社等学生团体,在这些社团中,学生可以和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同学交流,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这本是一条很好的发展素质教育的途径,但在学习压力的追赶下,许多教师并不支持学生参与学校社团。

王君老师说:“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孩子永远不会迷路——哪怕学习的压力如泰山压顶。”她说自己曾想发动班上的孩子成立文学社团,但又怕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最终班上的孩子们自发地成立起了文学社团,为此她深受感动。之后生物社团,体育社团等兴趣社团风起云涌,这些社团的成立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创造性和青春的激情。

这些社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激情,他们在各色社团中各显其能,既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接触和学习,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又能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状况,便于因材施教。

四、利用主题班会,挖掘民俗文化

语文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学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

在中学课本中也有一些关于民俗文化的描写,如《端午节的咸鸭蛋》《社戏》等。但在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中国,常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这些形形色色的民俗也对学生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学生们最兴奋的几个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到来之际,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因此利用主题班会发动学生们挖掘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既能开阔他们的视野,又能使学生们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和民族的情怀。

五、抓住时事材料,培养社会公民

语文教育不仅是在培养学生,更是在为社会培养公民,因此必须要让学生们养成关注时事政治的习惯,并学会独立思考,建立正向的价值观。因此,让学生养成听新闻和看报的习惯很有必要,并可以训练学生写作时事评论,这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很有帮助。

让学生关注时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关注时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王君老师曾在自己所带的班上,带领学生书写自己的“八荣八耻”,这样一来既能使语文教育呼应政治的要求,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开展实践活动,让语文课程知行合一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视野的開阔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如王君老师曾在班上开展了10次大规模的班级长征活动,如体力长征﹑脑力长征﹑文化长征﹑亲情长征﹑友情长征等,她带领学生们以走路的方式行进到城市的另一个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且丰富了同学的生活经验,留下了许多精彩的青春故事。这样的校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通过积累素材的形式直接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将她们彻底从为了分数而学习的桎梏中解放出来。endprint

七、利用网络,拓展语文课程学习方式

大众文化对当代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问题,但在当代中小学生成长的时代里,大众文化几乎已经成为主流,那么在当代的语文教育中如何對待大众文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学校不可能完全将学生与大众文化隔离,那么教育者们就要帮助学生在大众文化的大浪中淘金。

网络是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平台开拓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资源。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给学校教育一大难题,学生在家用电脑上网,在校可以用手机上网,许多学生被网络占去了大量时间,有的学生甚至沉迷游戏,网络成瘾。有的学校为了规范学生行为,采取在校期间没收学生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方式,但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学生之所以在网络上浪费了大量时间,是因为他们在上网时没有明确而积极的目标。那么,教育者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新方式,也正好解决了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王君老师所带的班级坚持每天中午利用网络收看《百家讲坛》,进行经典音乐欣赏,坚持每月看一部经典电影。这样的活动安排,既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又能陶冶情操,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也为学生们在以后的上网时间中提供了一些更积极的选择。

除了利用网络传媒丰富语文学习,还可开辟网络论坛等。李镇西老师为了规范班上学生的上网行为,建立了班级网络论坛,让学生在网络上讨论各种问题,将网络作为学习的一种方式,如他曾在班级论坛上发起了一场“谁应该为祥林嫂之死负第一责任”的讨论,将网络论坛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同时网络论坛又可以为班级文化建设征集许多金点子。网络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语文实质上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课程,语文的学习内容并不能为语文教材完全涵盖,语文学习必须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班级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环境,教育者要开发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隐性课程,班级文化建设是最有效的途径。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它的依据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它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实现素质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班级文化的开发有赖于班主任的创造性思维,但更多的是需要集思广益,需要依靠学生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具有创造性的班级文化建设可能会与学校的严格规章制度有所冲突,这就需要班主任能够向校方争取到尽量自由的空间。因此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与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协调也是考验教育者的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王君.班主任,青春万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陈爱根.大语文视野的大众文化资源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周洁.民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君大众文化语文课程
Color-image encryption scheme based on channel fusion and spherical diffraction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