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及规避

2017-12-25 13:26姚秀明
科教导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

姚秀明

摘 要 中小学校园欺凌是一种故意制造伤害的特殊行为,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如欺凌会造成消极的人格特征、恶性的人际关系,严重时会导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校园欺凌虽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所引发的,但与社会各界的认知偏差、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忽和学生个性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规避校园欺凌则需要调整认知偏差、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干预。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心理成因 规避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75

The Causes and Avoidance of Campus Bully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YAO Xium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03)

Abstract Bully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a special act of intentional harm, which can cause serious harm to bullies and bullies. Such as bullying can lead to negat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vic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hich can lead to students on the road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 Although campus bullying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gnitive bias, the neglec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Therefore, to avoid bullying,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cognitive bias, impro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Keywords campus bullying; psychological causes; avoidance strategy

1 何為校园欺凌

最早关注校园欺凌现象并就此展开研究的是挪威学者奥美斯,他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欺凌并非偶然发生的事件,而是长期性、多发性的事件。[1]英国政府对校园欺凌的官方界定是:持续的、有意的或者反复的制造伤害的行为。美国有关部门对校园欺凌定义为:任何破坏教育的使命、教学的氛围以及危害校方预防人身、财产、毒品、枪械犯罪的努力,破坏学校治安秩序的行为。[2]我国的学者陈慈幸认为,在校园内,为达到特定不法行为的犯罪意图,而针对学生、老师、学校以及学校外侵入者之间所发生的的暴行、破坏以及侵害生命、身体、财产的行为。[3]由此看来校园欺凌发生的场所在校园内部或者校园附近,针对的是对学生的身体或心理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学生的身体上的伤害容易治愈,但心理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2 有何心理影响

2.1 中小学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影响

被欺凌者是校园欺凌的直接受害者。首先校园欺凌发生后被欺凌者会产生自负的心理,其自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面对校园欺凌事件,被欺凌者会受到来自欺凌者的威胁、恐吓,害怕老师和家长知道后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所以被欺凌者往往采取沉默的态度,导致这些学生胆小、怯懦,形成孤独感和挫败感。其次校园欺凌使被欺凌者人际交往发生障碍。被欺凌者的内心极其自卑,认为受到来自同伴的排挤完全由于自身原因,怀疑自己有着各种各样的不足,对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最后校园欺凌会导致被欺凌者的人格发生扭曲。长时间受到他人的欺凌,自身的负面情绪越积越深,变得极其焦虑、抑郁,生活会变得索然无趣。当一个人承受不了内心极大的痛苦的时候,他的选择是放弃一切,解脱自己。

2.2中小学校园欺凌对欺凌者的心理影响

校园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自然是受害者,但是欺凌者也是受害者之一,他们做的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在给被欺凌者带来极大伤害的同时,自己心理上也会烙下深深的伤疤。校园欺凌者往往会滋生恃强凌弱,敏感多疑,蛮横霸道的人格。欺凌者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角色,他们想要证明自己要比同龄人优越,但往往疏远了同学之间亲密无间的情谊,无视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冷落了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固执、狭隘、易怒,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暴力强制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校园欺凌也容易使欺凌者集合在一起结成不良同伴团伙,进而增加其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奥维斯的研究表明,经常欺凌他人的儿童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4]这与校园欺凌现象日益严重有着极大的关系。欺凌者在同伴群体中不是很受欢迎的,他们的行为并不会得到同伴的认可,因此欺凌者被群体拒绝而处于孤立的地位,持续的心理打击和挫折很容易使其偏离正常的社会轨道。当然校园欺凌对于学校其他学生,以及校园环境也会产生影响,使得校园中隐含着一种不安全感,影响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3 何种心理成因

3.1 社会各界的认知偏差

首先通常校园欺凌发生后没有明显的后果,难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孩子在受到同伴的欺负后没有和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家长不能发现孩子身上细微的变化。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比较隐蔽,常常是在学生内部私下发生的。学生认为他们自己的事情,要他们自己解决。时间久了会助长欺凌者的霸道、蛮横的性格,助长他们的暴力倾向。其次校园欺凌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对此熟视无睹,对欺凌事件的危害认识不足,置之不理。在欺凌行为发生之时,家长以为这是孩子的童真童趣,并不当真。老师把孩子间的欺凌事件当成是普通的打闹来处理,因此不能及时遏制。

3.2 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忽

对学生的成绩过于重视,以学生成绩的好坏论教育的成败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学生的成长不仅体现在智力的发展上,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学会如何做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失,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心理的辅导不及时,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等意识到这种恶习再去改正便为时已晚,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高。许多时候,孩子的不良品行正是来自父母的不端行为。这些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情绪,使他们焦虑、不安、冷漠,甚至也会对身边的人采取暴力。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积极、阳光、充满自信,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3.3 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

容易发生欺凌行为的人有明显的人格特质:易怒、沉默以及情绪的敏感性。欺凌者的自我评价往往过高,并且具有的精神质的倾向。而被欺凌者通常有着较低的自尊,比较内向而且情绪很不稳定。[5]由此可见,欺凌事件的发生不仅与社会各界的认知偏差,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忽有关,还与中小学生不良的个性特征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欺凌者的角度一些在家庭中失去爱的孩子或者被父母溺爱的孩子,攻击性强,有偏激的想法容易发生欺凌行为,一些有极强自尊心、妒忌心的中小学生也会有欺凌的倾向。从被欺凌者的角度看,一些胆小、懦弱、内向、性格孤僻的学生容易成为欺凌的对象。

4 如何有效规避

4.1 转变社会各界的认知偏差

首先应提高对校园欺凌事件危害性的认识。加大力度宣传校园欺凌事件的社会危害性,营造反对校园欺凌的舆论氛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发布了对于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专项治理,遏制和避免恶性欺凌事件的发生。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当学生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时,能够帮助学生分析现状,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家长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家长要提高对校园欺凌危害的认识,及时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榜样。如果欺凌事件真的发生了,要做到心平气和、设身处地地了解原因,努力用最恰当的办法来挽回欺凌事件带来的伤害。

其次要构建完善的校园欺凌行为惩罚机制。我国的相关法律文件中对解决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还未做出具体规定,为了提高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危害的认识,要通过立法为规避校园欺凌行为提供依据。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或者当地的特点自己规定,在确定立法的同时要健全校园欺凌的惩罚机制。虽然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是予以保护的,在处罚的规定上是存在空白的,但是在欺凌事件发生之后要对存在行为不端的中小学生进行管教,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健全惩罚制度,通过惩罚来威慑欺凌事件的发生。

4.2 健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健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家长培养孩子健康的、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努力营造健康、温馨的家庭坏境,让孩子的内心充满爱,对生活充满阳光。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要认真了解原因,从而调整心态,把之前落下功课补回来。生活中多找出时间陪孩子,当我们能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时,就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家长的生活态度、教育方式以及不可替代的爱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要组成教师队伍,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人文关怀。班主任相对其他的任课教师应该是更了解学生,要做好沟通交流工作,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发展,定期开展关注学生心理动态的交流会。学校根据需要聘请心理教师,开展心理课程,建立积极课堂。在课堂中教学生如何关注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察觉心理的变化。当发现有不良情绪(焦虑、抑郁、愤怒以及沉默)时能采取有效策略。在心理课堂中学会包容他人的不足,真诚地对待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从而完善中小学生的人格。

4.3加强学生个体的心理干预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自身存在不良的性格,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心理上进行干预也是有效规避校园欺凌的策略之一。首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努力创造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胆量;开展一些团队合作的游戏,让性格孤僻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体会合作的乐趣,与人交往的美好;努力调整归因方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刻苦努力、积极进取是可以得到认可的。对于弱小的同学,通过鼓励,支持的强化方式,增强他们努力表现自己的动机,肯定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其次鼓励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在中小学校中设心理咨询室,引导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可以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这样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诉说中缓解不良情绪,并且通过老师的专业指导调整状态,选择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对于发生欺凌事件的学生更应加强心理上的疏导,通过角色扮演和系统脱敏法来改善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回到正常的学習和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 Olweus D.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bullies and victimization in school peer groups.[J]The psychologist,1991.4:243-248.

[2] 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41.

[3] 陈慈幸.青少年法制教育与犯罪预防[M].台北: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10.

[4] 张恩有,陈胜.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4.

[5] 谷传华,张文新.小学儿童欺负与人格倾向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1):101-105.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要抓住哪些关键点
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
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应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从社会建构论视角看“校园欺凌”
法律规制校园欺凌的若干思考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