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论活动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的策略

2017-12-25 09:56冯银妹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结合策略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冯银妹

【摘 要】辩论是一种崭新的,多角度、多方位对话的有效方式。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在语文教学提倡开放的今天,“辩论”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融入课堂,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辩论活动,让辩论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更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呢?笔者从教师的指导原则、教师培养学生辩论思维能力的策略、选择合适的论题、引导辩论进程的策略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辩论活动;结合策略

一、教师的指导原则

(一)让辩论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

辩论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不可以理解为辩论与教学简单的叠加。作为语文这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有其鲜明的教学目标。辩论必须服务于教学,促成教学目标完美实现的一种手段、方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辩论不同于比赛性质的辩论,课堂中的辩论指向于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适时地根据学生在辩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在辩论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具体实施过程中,辩论与教学往往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初期,往往出现教学让位于辩论的现象。基于这种现象,我们着重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将辩论分为“引入发现式辩论”“深入探讨式辩论”“综合运用式辩论”三种类型。穿插于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中,真正发挥辩论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引入发现式辩论”一般出现在课前或课程进行中,它以讨论的形式为主,论辩双方未必要旗鼓相当、人数相等,只要形成交锋,出现不同观点,发现问题即可。“深入探讨式辩论”一般出现在某一知识环节传授结束后,学生此时知识的体系尚未构建完成,对问题的认识有待深入和迁移。而形式上也可以十分自由,或者是有准备的人数相等的辩论赛,或者是相同观点、相同立场的自由组合、临场发挥。“综合运用式辩论”一般出现在一个单元或某一知识体系完成后。它的形式比较完整,讲究辩论程序,有一定的比赛规则。它不局限于语文学科,具有极高的综合性,是实现学科知识交叉的有效方式。在辩论过程中,它涉及的知识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一场辩论下来,学生运用到的知识相当丰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让“指导”与“守候”有机结合

一般教师在组织辩论时,都認为自己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知识传递、学法指导、思维启迪、组织管理、监督评价等多项职能。因此,为提高课堂论辩的质量,教师将所有的精力都用于辩论前的指导。在辩论过程中,教师也容易干涉过多,带有倾向性,影响学生思维。此外,还会出现一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是粗杂而单调的讨论或辩论。其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有关如何在阐述中进行论争的指导。教师会认为受到辩论组织形式的制约,自己不便介入辩论过程,因此对于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加以指正,无法训练学生动态的、辨证的分析问题,教师的指导作用缺失。

学生在对辩题及与此相关的各种事实独自进行分析和判断时,每个人都得反复推敲判断的依据是否妥当,有时会发现自己对作判断所必需的事实依据把握不准,或者自己收集的资料不够充分,在与同学的讨论中,或者倾听别人的提问中,发现一种新的视角,发现自己逻辑推理中存在的矛盾。学生在独立思考或集体探讨中提炼出自己的思路。在这个时候,教师需要的是在旁边耐心地、静静地守候:用心观察分析,每个学生是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的,又在关注着什么样的事物;他们如何将这些事实建立起联系,又是如何作出判断的;怎样通过自主探索和反思以及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争辩发生变化的;又是如何以“争辩”为媒介深化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认识的。然后,在这种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适宜的援助方式。

(三)让个体与集体有机结合

当辩论时机成熟后,辩论就可以登场了。在正规的辩论赛中,大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怎样使他们不被忽视呢?这主要依赖于组织形式。因为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让个体与集体有机结合。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尽量使每一次辩论参与人员最大化。比如“智囊团”的成立,这些学生虽最终未必参与辩论,但资料搜集、观点确立都应有他们的参与,同时由其他组员为他们的表现无记名打分。而参加辩论的学生也可针对我方的立场、表现,在辩论结束后进行评价总结,谈谈得失。

学科内促使学生轮流参与。教师在分组时要本着“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由4名在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守纪状况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的学生组成辩论小组,要尽可能地使小组组员各有特长,在未来的辩论中各有作用。由于在每个小组内体现了合理差异,从而在全班各小组之间开成了大体均衡、可资比较的小组联合体,使得各小组能在大致公平的前提下进行势均力敌的辩论。争取每人都有尝试、锻炼的机会。针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学科间可交叉辩论,如参加过地理学科辩论的学生,在参加历史学科辩论报名时,就不具备优先考虑权。这样,既可保证辩论的质量,又能避免“能者过劳”现象的出现。

二、教师培养学生辩论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辩论的基本能力、意识

在还没接触过辩论的班级中,教师都要在每一次开课前对学生传授辩论知识,观摩辩论赛的实况录像,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辩论的一般规则和技巧。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在问与答之间。当学生想知道、想了解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时,就产生了问题,再经过调查,提出假设,进行验证,找到答案,最终把握这一社会现象,这个过程就是思维。所谓思维能力,就是对某现象能够抓住其核心的部分,并能从较广、较深的角度提出问题,获得错误更少、更合理的解答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有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发他们进行思维。而引发其思维的问题有三种基本类型:是什么(把握辩题)、为什么(立论)、怎么样(升华)。

(三)构建学生“学习团队”

为了使学习能顺利进行,教师需组织一个学生学习团队,明确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以下是笔者在上辩论课前的准备:

第1天:布置工作内容。大致向全体学生说明开课的时间和辩题,根据他们的个人意愿进行正反方分组,选出组长和小组长若干名。然后要求他们回去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材料,同时向他们提供几种寻找材料的方法,比如:上网,去图书馆,去书店,向老师请教等。要求他们充分利用双休日,下周一上交自己所找的材料。

第3天:收齐学生上交的材料。全班学生都或多或少的上交了材料,经过初步查阅,发现其中有较多雷同的材料。

第4天:把收集来的材料分成两份,分发给正反两方的组长,让他们各自根据自己手头的资料,整理出对己方有利的论点和论据。

第5天:检查正反两方组长和小组长的工作进程,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鼓励和给予意见。

从以上辩论的准备过程,我们不难归纳出组织学习团队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操作:

1. 确定分组。为了让全体参与,人人有事可干,培养团队学习精神,根据学生个人兴趣自由分组,并确定正反方的组长以及小组长。

2. 限定时间。对正反两方收集资料、处理资料都安排在课前4~5天左右,尽可能利用双休日时间;要求正反两方辩论稿和攻辩问题的准备合计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教师应该避免在此过程中对学生作任何肯定或否定性评价,以便保证内容的紧凑和高效。

3. 鼓励创见。教师必须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协作的气氛来鼓励参与者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的机会,并对其他人的想法和建议作出合理的修改。

三、选择合适的论题

在课堂教学中,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活动的开展。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紧抓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辩论

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很好的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效果外,还有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潮落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上。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人的成长更需要“鼓励的爱”还是“严厉的爱”?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以此为论题开展了一个辩论活动:

正方——人的成长更需要“鼓励的爱”。

反方——人的成长更需要“严厉的爱”。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內容与课外查阅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观点来准备辩论。学生在辩论中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名言佳句、经典故事层出不穷。就这样,辩论犹如一个火把,点燃了学生的智慧与热情,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学生更深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文章主人公的心灵。

(二)发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辩论

文本是沉睡的巨人,辩论因其激烈的竞争氛围,犹如一个强力引擎,能极大地驱动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学习《赤壁之战》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论题:“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会给谁记一等功?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满怀探索之心研读课文,竭力寻找课文中的蛛丝马迹,最后形成了“周瑜组”和“黄盖组”进行辩论。这种主动而积极的实践活动,远比教师讲授知识要来得深刻。无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上谈这个问题,都要谈到赤壁之战的过程,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可贵的是,在自我感悟课文和言语碰撞中,学生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感悟和创新的火花。

(三)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由于学生的认识差异和阅读经验的不同,在阅读教学的进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也往往有较大的差异。利用这种“差异资源”设置辩题,是一种好方法。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辩论。学生纷纷从文本中找出依据并陈述自己的理由。富有个性的见解相互碰撞,不仅对蔺相如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在寻根究底中产生了创新的火花。

四、引导辩论进程的策略

新课标一再强调,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感悟。“辩论”的主角是学生,但是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调节。在展开辩论的过程中,情况变化莫测,教师应当伺机引导,主陈思潮,在实现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的同时,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1. 当学生的辩论偏离主题,甚至出现无目标的“漫游”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采用强化思维目的等有效手段,不断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靠拢,要让学生明白辩论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与学习目标相关联,才能产生价值,而不是毫无目的地乱说。

2. 当学生的思维因出现偏差或停滞而产生“卡壳”时,教师不能批评、指责学生,而应及时予以引导、鼓励、点拨和疏通,让学生把思维过程说清楚。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从而确保辩论的顺利进行。

3. 受生活阅历、心理条件等限制,小学生的思维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可能会造成辩论的质量不高或产生错误。此时,教师如果中途强行终止活动,或将学生生硬地往自己的思维轨道上引导,就不能全面展现学生的思维,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科学、理智地进行调控。调控语言应该是富有同情心的、富有激励性的,要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和信心,要相机诱导,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只有使学生真正对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所感悟,才能提高辩论的质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辩论”,不仅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而且能极大地改善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素质。辩论促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辩论中,每一位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辩解,产生了与周围人的交际。通过辩论,打开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交流信息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元授,李鹏.辩论学(第二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结合策略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