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筱清
摘要:从“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已成为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命制的基本方向,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因此,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考试题;地理核心素养;复习对策
一、地理核心素养解读
“核心素养”就是在一定时期,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地理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固有价值、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关键素养,包括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见图1)。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是地理课程的基本任务,从“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注重反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价值取向,将地理学思想方法自然、贴切地融入素材。
二、核心素养本位的地理考试框架
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16〕179号)确立了核心素养本位的考试框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内容,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2017年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贯彻考试大纲修订精神,在命题理念、考试内容、试题设计等方面都有所改变,很好地体现了“一体四层四翼”评价体系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见图2)。
1.以突出主干知识,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基础性主要体现考查学生应具备适应大学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全向上的人格素养。地理试题增强基础性,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等主干知识的考查,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实现对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2013—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都是注重对具有基础性与框架性、生长性和生成性、迁移性和应用性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
2.以凸显知识体系的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
综合性主要体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设计注重素材选取的普遍性,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试题情境深入思考,整合所学知识得出观点和结论。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11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差)、我国省级行政区位置和农作物分布等众多知识点和有效信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3.以应用性情境问题,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应用性主要体现考查学生运用所學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注重将学科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联系,通过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36题选取“一带一路”典型案例“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投资剑麻农场”,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力求用新思维、新途径去解决学生看得懂、易接受、体会深的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冷静理性看待现实世界[2]。
4.以探究性链式问题,考查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看其是否能够自觉运用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法。试题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结论,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个性,增强创新意识。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37题给出“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在某山峰南北坡体现不同”这一特殊地理现象,引导学生采用地理学中的要素关系分析方法和区域对比方法对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判定。该题展示了地理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考过程,要求学生能应用材料提供的地理规律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逐步探究人与自然环境间是如何“互动”的,深化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3]。
5.以开放性设问,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设问是实现考查功能的关键一环。近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对试题设问思路和形式的探索和创新设计,或设置有限度的开放性设问,或设置可选择的问题,给予学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广阔空间。既保证学生有话可说,又使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学生只要给出的证据能够支持所选择的态度即可达到要求。这样的试题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充分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三、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高考复习备考对策
1.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
通过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是地理课程的根本任务。教师可围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这一目标进行创新。课堂教学最基本立足点是要更多关注:增强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合作学习和形成性评价(见图3)。教师深化对地理核心素养内容的研究,需要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在把知识转化、内化和升华为能力与素养上下足功夫,如表1所示。
2.推进真实情境问题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实际,努力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逐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鼓励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的能力[4]。
3.开展综合性主题式教学
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是综合的过程,地理教学应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学习活动整合在一个具有综合情境的主题之下,形成主题教学思路——以学习者为核心,以学生知识背景为基础,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主题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原理和讨论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将学科相关知识整合在主题所形成的脉络与情境下,使学习者获得综合、系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高三复习备考开展主题式教学的优势:主题赋予学习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利于学生系统理解学习内容和建构知识、技能体系,防止教学的碎片化;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学科核心内容和重要方法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为全面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2)40.
[2][3]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7,(7)30-31.
[4]姜宇,辛涛,刘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