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自然地理要素及彼此的关系”复习课教学设计(湘教版)

2017-12-25 00:56胡卫东
地理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降水气候要素

胡卫东

一、教学简析

美国是一个工农业都发达的超级大国,对世界的影响非常大。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美国进行区域分析,可培养学生的区域认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而为人地协调发展打下基础。通过对美国自然地理部分的复习,学生对美国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有一个明确认识,尤其是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区域中的运用是关键;同时为后面复习工农业等人文地理部分打下基础,为整个高三的区域地理复习提供案例,以便举一反三,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形成综合性的思维;从而充分认识人地关系,形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一个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理解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能力目标:学会各自然要素相关性的分析。

情感目标:通过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明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及方法

教学重点:位置、地形对气候、水文等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果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其它要素随之受到影响。

授课方法:启发、讲授、分组讨论与读图分析、理论探究等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区域位置往往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影响很大,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绝对位置不同,导致气候类型不同;海陆位置、邻国等不同,导致经济、军事等的发展也不同。本课以世界超级大国——美国为例进行分析。

【内容1:位置】

绝对位置——纬度位置:本土大部分在25°~49°N之间,大部分位于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优越、气候类型多样,大部分地区适于农耕,利于栽培多种作物,有利于农林牧业的发展;跨经纬度广,国土面积大,有充足的资源发展经济;战争时回旋余地大。

海陆位置:本土三面临海,海岸线长,沿海多优良海港,冬季不冻,便于海上航运和海洋资源开發(缺点:国际贸易因距市场远,运输成本相对高)。

政治地理位置:邻国少,不易引发战争。

经济地理位置:亚太经合组织;陆上与加拿大、墨西哥接壤,与邻国发展了经济合作(弊:邻国较少)。

“飞地”的战略意义:1941年,日本海军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1942年又出兵占领距离阿拉斯加不远的阿留申群岛以北的两个岛屿。这时美国人意识到,阿拉斯加处于日本和远东通往北美、北欧最短的路途上,又是美苏距离最近的地方,最西端距苏联只有50英里,日本人有可能借道阿拉斯加从北进攻美国本土。因此阿拉斯加不仅成为美国人的“最后前线”,也成为支援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后方。

【内容2:地形】

地形特点:本土大体可分为三个地形区。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大西洋沿岸低地,西部属科迪勒拉山系,中部为大平原;东西两边高、中部低,起伏大。

地形成因:重点强调西部山系主要为两大板块的碰撞,五大湖区为冰川侵蚀。

地质灾害:西部的火山(1980年爆发的世界著名的圣海伦斯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①气温: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6 ℃/100 m),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②降水:迎风坡(一定海拔降水较多)与背风坡(从山顶往下减少);如内华达山脉东西坡降水比较:B处比A处海拔较高,易行成地形雨;C处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如图1);③风:山谷风、焚风、峡谷风(狭管效应)。

【内容3:气候】

1.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等,尤其注意温带大陆成因的比较

亚洲:地处中纬内陆,距海远以及高原山地的阻挡,海洋水汽到达少。

北美:地处中纬,东西两边高中间低,冬季北冰洋冷气流南下,夏季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北上。

南美:①地处安第斯山脉东侧,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②此地的西风为离岸风,阻止了大西洋水汽的进入,比较干燥;③东部沿岸地区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

2.自然带及土壤

典型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

土壤: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黑土。

3. 练习题

(1)读图2,甲、乙、丙、丁四地中,降水最多的地区是:A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甲地终年受暖流和西风带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多地形雨,降水丰富。

(2)图3中的虚线为1月0℃等温线,读图回答问题。

A.描述乙图中1月0℃等温线大致的走向,并说明影响的主要因素。

B.甲、乙两图所示的50°N地区相比较,甲图该地区冬季气候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A问如表1所示。

B问甲图中50°N地区冬季(较乙相应地区)更加温暖湿润。原因:甲区域地处西风带,西部沿海有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在南北,有利于暖湿的海洋气流深入内陆,使甲区域较乙区域受海洋影响大,所以冬季温暖湿润。

(3)据图4分析诺克斯维尔冬春多雨的原因。

解析:由于北美大陆比亚欧大陆小,且大部分分布在30°N 以北,其季风现象不明显,诺克斯维尔地区降雨多为锋面雨,集中于春秋季;夏季,大陆被海洋性气团所控制,冬季则被大陆性气团控制,因为气团的稳定性,不易形成降雨,只有在气团进退时能大规模地产生锋面雨,诺克斯维尔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侧,处于夏秋季节从海洋上吹来的东南风的背风坡,属于焚风区,降水较少;冬春季节来自北冰洋的西北风越过五大湖区,带来的充沛水汽遇到阿巴拉契亚山脉的阻挡,形成地形雨,使得冬春季节降水比夏秋季节的降水多。

4.气象灾害

每年因干旱损失60亿~80亿美元,龙卷风每年700多个,还有台风、寒潮、沙尘暴、暴雨、雪灾、低温等。龙卷风多发生在春夏季节,形成原因是由于美国地形的关系;美国的地形是东西高中间低,恰好在此处来自北极的干冷空气和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相遇,暖湿气流急剧上升,形成雷雨云,从而形成空中与地面的气压场,出现龙卷风。气候对农业、人口的影响。endprint

【内容4:水文水系】

密西西比河:流经北美的中央大平原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水系结构呈树枝状;其最长的支流为密苏里河。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相通,构成庞大的内河运输网。其水文特征:径流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流速较稳,含沙量较小。

圣劳伦斯河:圣劳伦斯河属雨雪补给型(有五大湖水调节,加以流域内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水量丰沛而稳定,含沙量较小,每年12月至翌年4月河流封冻,有凌汛。

【内容5: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植被。与地表、地下径流:现在的大气、水、沉积岩等都是生物改造的,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其物质已多次被生物作用加工。与成土母质及土壤发育。与气候:小的影响局部地区的温度、湿度,大的导致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地貌:加剧风化;保持水土;生物导致陆地乃至整个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2)土壤。地形(地貌)与土壤:厚薄、肥沃程度;阳坡阴坡与土壤的发育。气温與土壤的发育。风与土壤: 1934年黑风暴事件。“黑风暴”也称沙尘暴或沙暴,在美国发生过若干起,主要是由于美国拓荒时期开垦土地造成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分与土壤。植被与土壤:有机质的多少。

(3)地形。水文与地形(喀斯特地形、流水地貌、冲积平原、三角洲)。植被与地形:表土的覆盖,涵养水源。土壤与地形。地形与生物的多样性(垂直地带性)、气候、土壤、水文水系的关系。

(4)气候。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经纬度和地形影响气候的形成。纬度决定气候属于热带、温带还是寒带,海陆位置决定气候的降水量,纬度与海拔决定自然带(植被)的多少。不同的气候又形成与之相关的植被和土壤。植被同时也不停地改造地形。

2.练习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图略)。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结要点:通过对美国位置、地形、气候及水文水系等各自然要素的分析,理解其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最后以例题的形式总结规律:一个要素的变化,往往引起各要素综合的变化。在对环境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课后讨论:结合美国目前的农业发展,你认为今后美国是否还会发生“黑风暴”并说明原因。

专家点评: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堂标准与教材要求,亮点有:①教材梳理清晰,衔接自然流畅;②教学设计独特,引导合理,思维性极强,层层递进,使整堂课清晰有序;③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法指导,同时穿插思想情感教育;④教师教学激情饱满,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清晰流畅,知识点阐述清楚,教学过程明晰,师生双边活动融洽;⑤教师教学功底过硬,教学实用性强,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思维和分析引导有效,使学生轻松理解并过手重难点。总之,这是一堂务实、扎实的课,但教学的灵活度略有不足,学生的参与度还可进一步提升。(重庆市沙坪坝区地理教研员 严龙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降水气候要素
DSC1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降水对新郑市大气污染的湿沉降特征
翁源县1971—2015年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2014—2015年新宾县降水酸度特征分析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