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武
“以就业为导向”职教办学理念的提出,受到不少有识之士的诟病。因为没有哪种教育不是奔着择业就业而去的,为何偏偏在职业教育中提出?
从教育学角度看,职教生与普教生的区别不在于其智能水平,而在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也就是道德、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如兴趣、爱好、自省力、自制力等的不同。而教育的真正意义应是全人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奠基未来的综合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人格塑造。不是单一培养、缺乏长久适应力的简单应对,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育短视。
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流水线上的技能劳动有时并不需多么高深的理论知识,熟练操作也并不需要多长的练习时间。有的企业用人所关心的不是学历高低、知识多寡、熟练程度,而是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忠诚度,工作的恒心与毅力,进取意识与合作精神等。一句话,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最为企业所看重,而不是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
所以,职业教育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岗位就业,只看当下的社会需求,急切地将学生推向工作岗位,而应放眼未来,着力发展,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出道德高尚、心智全面、技能过硬、适应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下得去、吃得苦、能放心。”这是企业招聘迫切期望得到的人才。企业的这些要求,与职校学生核心素养中最关键的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等是完全契合的。無论是就业市场中急需的职业技能,还是适应未来市场的快速变化,都需要学生有持续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更需要进入社会生活所需的基本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精神表现。因而,我们不能仅仅“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而应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
2016年6月,浙江一位20岁的小伙子报警称他没有力气起床需要救助,当警察赶到把他送医急救后才得知,他没有生病,只是因为饿而没有体力了。难道是因为没有工作和收入以至于没钱吃饭吗?不是。小伙子中职学校毕业后,在城市里有工作,而且待遇也不错,可工作了几个月后就厌倦了,然后不辞而别,买了很多方便面,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醒了就玩手机打游戏,加上连续下雨,一周没有出门,方便面吃光了,还继续睡觉,浑浑噩噩不知过了多久,等他再醒来时才发觉四肢乏力起不了床,只好选择报警。
显然,这个学生的问题不是没有职业技能,而是出在思想道德上,出在心灵深处的好逸恶劳上。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这些年来,我们的中职教育忙着为企业输送人才,倾心于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和训练,而在人文教育、人格养成、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视,有的学校甚至放任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管理,草草短训便把学生送往用人单位,把尚未成人的学生匆匆推向社会,这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质,非常可怕!
职校生该以怎样的姿态融入社会?职校生该具备怎样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技术技能和精神支撑?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该怎样塑造?——这都是职教人需要认真思考的,我们究竟给予学生什么,才能让他们立足社会、站稳脚跟?
2017年4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百年职校等联合主办“百年职教工作坊——职业教育教学法”论坛,基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邀请世界职教专家介绍如何开展全人教育、人生技能教育教学。出席论坛开幕式的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说,“在职业教育中,要防止过分强调技能本位,忽视学生人文教育和人格培养”“不能把学生等同于流水线上的操作手和工具”。应该说,这对于当下职教定位和路径的纠偏很有意义,需要我们切实重视起来。
现代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释放每个人的潜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完善的职业教育恰恰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把职教当作另类看待,全社会都要扭转职校“低人一等”的观念。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不仅要让学生怀揣熟练技术毕业,更要让学生练就一颗匠心,一颗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拳拳之心,为他们取得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概括而言,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中职学生优良品德;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夯实中职学生人文底蕴;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打造中职学生精湛技能;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四个方面需全面培育,不可偏废。
职业教育的培养宗旨逐渐从“就业”转移到“发展”上,职校生的培养也应由“能力本位”转为“核心素养”。不是说中职生都不去当流水线上的操作手,而是当以此为起步,从基层一线做起,但不是局限在这个层面,而是让学生有发展后劲和上升空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陆游的这句话当为我们谨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职教人应当有宽阔的视野、博大的情怀、勇敢的担当,切实把全面发展的“健康全人”献给社会。
(责编 王鹏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