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点透视老郑州之老坟岗里“三刘二马一条于”

2017-12-25 11:26赵富海
关键词:坠子评书桂枝

□赵富海

散点透视老郑州之老坟岗里“三刘二马一条于”

□赵富海

老坟岗,俗称“曲子窝”,是老郑州的一块民俗艺术圣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这里涌现出了大师级坠子艺人“三刘一于”,产生了大名鼎鼎的评书艺人“二马”。“三刘一于”和“二马”,后被统称为“三刘二马一条于”。

“三刘”:三朵坠子金花

老人们说:老坟岗,“曲子窝”,“曲子窝”里女艺人多。

“曲子窝”里的“三刘”,指代的是刘明枝、刘桂枝和刘宗琴三位曲艺坠子女艺人,她们堪称老坟岗河南坠子的三朵金花。

“三刘”中的刘明枝,12岁投师于豫东坠子名家,学唱河南坠子,17岁登台演出出名。曾任郑州市曲艺说唱团团长兼主演。刘明枝体形稍胖,扮相丰满,表演路子宽,唱腔明亮轻快,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其代表曲目有《花园会》《秦英征西》《十把穿金扇》《平原枪声》等。

1937年,刘明枝到郑州谋生,在老坟岗金声茶社设场演唱。老坟岗里不乏名家,女艺人马喜凤的河南坠子早已在此唱响。虽初来乍到,但刘明枝却无怯意,不久便后来居上,在老坟岗站稳了脚跟。抗日战争时期,刘明枝曾到郑州周边的荥阳县(现荥阳市)、巩县(现巩义市)等地流动演出,大受欢迎,影响渐广。

刘明枝的表演,以说唱“软书”见长。其白口,像说家常话一样,很少用高声炸音,多是低声悄语,“包袱”接连甩出,又巧又俏。表演上,也很少用大的形体动作,注重在平淡中见新奇。1957年,刘明枝参加河南省首届曲艺、木偶、皮影会演,演唱了《林翠翻车》,获得优秀演员奖、优秀演出奖。1958年,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她随河南省代表团参加演唱了《六神不安》(李凖作词,于海泉伴奏》,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会后,她还参加了赴全国各地的巡回演出活动。

刘明枝坠子书的艺术魅力,突出表现在表演的细腻上,尤其是白口特别过硬,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歇后语、俏皮话穿插其中,把听书人逗得捧腹大笑,有人笑得前仰后合。当年,每当她演唱长篇大书《响马传》时,总有很多观众天天来听,甚至有持续一个多月不断者,足见其艺术魅力之大。刘明枝中年后身体发胖,每逢上场她都是侧身碎步登台,观众会意,报以友好的笑声。

由于演艺突出,刘明枝被吸收为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会员,并被举荐为郑州市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她受到迫害,被迫辍艺,终因积郁成疾,于1977年去世。至今,老郑州的书迷们谈到刘明枝,还忘不了她那慈眉善目的面孔和美妙的演唱。

“三刘”中的刘桂枝,出生于郑州中牟贫苦艺人之家,父亲是坠子书琴师。她从小随父学艺,11岁登台演出,刚满12岁便唱响老坟岗书棚。《中国曲艺志》记载这位坠子书女艺人,用了如下的文字:“本年(1938),中牟县河南坠子女艺人刘桂枝在郑州老坟岗一品香茶棚演唱长篇大书《刘公案》叫响。由此,河南坠子女艺人演唱大书得到发展。”

载入史册的评价,奠定了刘桂枝在河南坠子中的艺术地位——老坟岗河南坠子女艺人的领军人物,第一个以长篇大书唱响并使演唱大书得到了发展。在老坟岗,《刘公案》是最上座的坠子书,刘桂枝靠《刘公案》唱响,惊艳坠坛,红了半边天。刘桂枝虽然不是唱河南坠子的第一位女性,但她的演技和声望却带动了一大批女艺人与男性平分秋色。

新中国成立后,刘桂枝加入郑州市革新曲艺团,后加入郑州市曲协、郑州市说唱团。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刘桂枝一边演出一边培养学生。她先后与琴师于海泉,应河南禹县(现禹州市)、鲁山之邀办坠子书班,培养学生50余名。

刘桂枝唱河南坠子50余年,演唱技艺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她书路宽,表演和白口多借鉴于戏曲,“上马疾、变相快”,人物形象干净利索,表演生动细腻,唱腔刚柔相济。她非常重视说、唱、表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重视人物塑造,情感传达细腻、生动、传神,彰显妩媚,美听美视。老戏迷们说,刘桂枝的风格是俏、巧、魅。她的代表作,有大书《刘公案》《东西汉》《征东征西》《薛刚反唐》《美人洞》等,小段十多个,为中国曲艺事业留下了宝贵财富。

“三刘”中的刘宗琴,也是西路坠子的领军人物。老坟岗的一位老人说:“嘿,当年的刘宗琴,‘七分说,三分唱’,那劲头……身上穿的是紧身旗袍,烫发头,眉目如画,舞台上粗犷豪放的表演,宽厚遒劲的嗓音,唱出的是地道的河南味,一句弦跟一句音,听后三天不忘。”

1928年3月,刘宗琴出生在登封县(今登封市)大冶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穷困的生活,迫使她8岁就给人当了童养媳。12岁那年,拜河南坠子艺人刘魁为师,学会了几个段子,便随师走村串镇流浪卖艺。14岁,她独闯江湖,到西安、宝鸡站棚演唱,崭露头角。她为人诚恳,谦恭好学,在西安结交友师刘喜禄,学会了《响马传》《凉国找父》等长篇书目,又能唱金戈铁马的《三国》段子。1946年,她回到河南郑州,与闻名老坟岗的刘明枝、刘桂枝搭棚献艺,从此声名大震。刘宗琴的《杨家将》《大红袍》《狄青》等袍带书目很受欢迎,她独挑大梁,领班组团,往返于开封、郑州、新乡、安阳等地,书迷遍布河南城乡。

1954年,刘宗琴加入河南省曲艺团,演唱技艺更加精湛。1957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曲艺、木偶、皮影会演,一曲《李逵夺鱼》艺惊四座,获演出、演员双项优秀奖,捧走两面锦旗。1958年,刘宗琴随河南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曲坠会演,名家荟萃、群芳争艳,她演唱的坠子新书《女状元》被评为优秀节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出席了全国第一届曲艺代表大会。1959年11月至1960年,由毛泽东主席主持的两次郑州会议,期间,刘宗琴又荣幸地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演唱。1962年,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推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曲协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省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

刘宗琴擅长演长篇大书,而大书则要求演员在口齿、声调、语气、节奏、用语等多方面有过硬的技巧。行话说,“七分说,三分唱”。几十年的磨砺,刘宗琴的说表功力精深,叙述故事已达到“忠臣负屈冤,铁心肠也须泪下;言两军对阵,令雄夫壮志”的境界。一部《杨家将》,她唱了40年。这40年,也是她呕心沥血进行艺术创新的40年。早在20世纪50年代,她就和曲艺界名人王南、冯金昌等切磋书词、曲腔。进入20世纪80年代,观众审美情趣产生了新的变化,刘宗琴不断创新,让大书艺术与时代的节拍相吻合,不仅在书词上字斟句酌、提炼增色,在唱腔上也苦心揣摩,她将“中路坠子”“乔派坠子”“河洛大鼓”三种不同风格的唱腔巧妙融合,推陈出新,使自己说唱的《杨家将》更加完美。

1985年,刘宗琴退休,但这位两鬓银霜的曲坛老将,仍壮心不已,人在家中,心在曲坛。除在河南省曲艺团培养生外,还往返于省内各地曲艺学校、曲艺学习班进行教学指导。

2008年,85岁高龄的刘宗琴荣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代表性传人”称号。

“二马”:书场竞艺频出彩

“三刘二马一条于”中的“二马”,是指说评书的艺人马素芳和马仲山。

说书是地道的“说话”的艺术,史称“讲史言辩”。《国语·周语》《吕氏春秋》记载,春秋时的师旷以说唱讽谏,传说他到开封献艺,留下了“古吹台”。三国时,曹植能“诵徘优小说数千言”。唐代,出现了一些传奇作家的作品,如元稹的《莺莺传》、袁郊的《红线》。流行在汝南的《竹枝词》描绘了伶人说古的场面:“老伶说古亦津津,饭后篝火语半真。蔡顺孟仲俱孝子,哪知都是我乡人。”宋代,说话艺术大发展。有声望的“说话人”被尊为“老师”,说小说者为“小说人”。明代继承了唐宋的说话艺术,相国寺“每日有说书、算卦、相面、百艺逞能”。这里的说书,就是平话。到了清代,说书人越来越多。说书人在地摊多说“红学”,“开口不说红楼梦,多读诗书也枉然”。说书人说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榜》《说岳全传》《三侠五义》《大八义》《小八义》经后人整理成书,成了传世之作。

老坟岗的说书人,分“坐说”“站说”两种。“坐说”者,多为正襟危坐于书桌后面的高椅或高凳之上。说表时,依据内容,有时斜面,有时侧身,以绘声绘色的说唱及面部表情的变化吸引观众,一般不使用大的身段表演。随着《三侠五义》《施公案》等剑侠评书的兴起,需要表现英雄豪杰及各种武打场面时,说书人便开始“坐说”与“站说”并用。说书人站在桌后面或者桌右侧,以手、眼、身、法、步的戏曲表演技艺辅助说表。马素芳、马仲山还将戏曲中不同行当的腔调、表演形式运用到说书表演中,让说书戏曲化。书迷们说:听说书,兼看戏,一钱两用,值得。

老坟岗的评书艺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有别于南派的细腻、精巧,又不同于北京天桥的豪放、粗犷。老坟岗的评书艺术善于融古往今来于一堂,杂高雅与俚俗为一体,正言厉色与风趣幽默相统一,程式化与活素材巧结合。一部书最少说上半年,有的甚至两三年。说书的往往把一部有限的文字用程式化的评书套路拉长,每天说上三四个小时。细听起来,会发现他说的多是套话、废话、吹牛皮的话,以及翻来覆去的重复话。但听者明知他在说瞎话,而且是听了上文知下文,却还是三四个小时座无虚席,张着嘴瞪着眼听,并不时报以阵阵笑声。说书的能把上千人聚集起来,并且能每隔半小时从听书者口袋里掏出二分钱来。这在那个时代,足见其本事之大了。

“二马”之一的马素芳,为评书女艺人中之翘楚,擅说《青衣女侠》,一颦一笑皆具魅力,15岁即走红书场艺坛。自20世纪30年代起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她一直是河南省内唯一的说书女艺人。她的代表作有《青衣女侠》《包公案》《水浒传》《岳飞传》等,在全国、河南省、郑州市曲艺会演中多次获奖,在省市曲艺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青衣女侠》评书为长篇传统书目。散文体,约可演说800场,系20世纪40年代太康县评书艺人吴慎动根据康伯元所著的《青衣女》改编而成。故事说的是:纲常神女花代芳,93岁时收下14岁的小姑娘梁小环为徒。小环机敏爱学,五年时间,谙熟花家的全部八仙剑。一日,小环遵师命令下山,打富济贫,除暴安良。因其常着青衣,故被人称“青衣女侠”。她先后杀了为非作歹的卧虎山山大王邓环和其师傅李元志等,又历尽艰难险阻,最后战胜了李元志之女“红衣女”和魔女“六月雪”,扫平了南洋群岛的一干恶人。

1947年至1950年,吴慎动在郑州老坟岗连说此书,极受欢迎。他将此书传授给弟子赵忠英、吴化成、刘跃远,并同时传授给儿子吴沛然、师妹马素芳,但他们均不能说完全部,马素芳演说此书,大约可说120场。

老坟岗的几位老人说,他们是听马素芳的评书长大的。她虽已过世,但当年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了他们的心中。她一出场,一亮相,用现在的话说“帅呆了”“酷毙了”。她说书时的手势,干净漂亮。

一些老评书迷们,现在还记得马素芳早年间在评书《海瑞》中的一段表白。“海瑞怒从心起,抬起巴掌说‘阎二小贼吃打’,之后紧跟一声“叭”,说“叭”的同时,眼神随着右掌停落在左掌,让听书人产生打人的错觉。紧接着,马的右掌从左掌拉回到自己的右脸上,摸脸的同时呈现疼痛的表情,又给听书人造成被挨打的感觉。这些动作,按行话说叫“双面”,又叫“一语双面”。所以,艺谚云:“自己唤人自己来,自己打人自己挨,自己坐轿自己抬,自打哑谜自己猜,自己哄娃自己乖,自作精神自发呆。”

马素芳在几十年的说书生涯中,练就了一套特有的评书艺人与听书者交流的手段,“笑看观众,好像闲谈,喜怒哀乐,感情交换”。说书者,不但要完成与书中角色之间、书者相互之间的交流,还要与听书人直接交流,说听之间,是一个完整、和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如马素芳说书说到惊险情景时,即停下来与听书人交流。她说:“那位同志说:‘你说这话我不信。’不信?那中,你掏钱买车票,咱一块儿到成都访问一下,看看有这事儿没有?哪位掏钱,咱立马走人!”这时的听书人往往报以会心的笑声,剧场效果一下子出来了。

马素芳在老郑州有一大批“追星族”,有几个“追星族”动情地说,马素芳1984年2月2日的那场演出,至今让他们记忆犹新。

老坟岗有一家王姓卖鞭炮的,听说马素芳初一说书,对来买鞭炮的人说:“不卖,不卖,听马素芳说书,今天啥生意都不做!”喝令全家人收炮摊子。王家携家带口,举着鞭炮来到曲艺厅,噼噼啪啪放,祝贺马素芳出山说书。马素芳本人也百感交集。在这个曲艺厅,她曾一袭紫红旗袍,一块醒木,一个亮相,一串书帽,一个漂亮的手势,风光了十几年。“啪”,马素芳来了一串新书帽:“大年初一曲艺厅,给同志们拜年是正宗。郑州改革起春风,文艺活跃把书听。今天说的是《大明英烈传》,咱先说一段下陈州打贪的老包公……”

自1984年马素芳出山说书,老坟岗曲艺厅开始红火。河南省内著名评书艺人纪万春、吴志英也前来献艺;省外山东曹县的青年坠子演员路成芳也应邀前来演出长篇大书《三访南京》。曲艺迷们说:日场,听路成芳的坠子过把瘾;夜场,马素芳惊堂木一拍,观众立刻着迷。平时演出座无虚席,逢星期天售票230余张,买不到票的,宁愿站两个多小时,也要听马素芳的《龙图案》。

马素芳精彩的艺术表演,给老坟岗的“曲艺迷”带来了生活的希望,艺术欣赏的快乐。可惜的是,5年之后的1989年,她患重病,不久便永别了她的“追星族”。

“一条于”: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条于”,是指老坟岗“于家班”的台柱子于忠霞。与“三刘”一样,“一条于”也是唱河南坠子的。《中国曲艺志》记载:“在郑州老坟岗唱响的于忠霞,是以女大书而享有其名的。”老戏迷们说,于忠霞是“表演艺术家”,她的表演出神入化。

于忠霞是辽宁建昌县人,出生于曲艺世家,师从母亲宋礼荣(郑州最早的河南坠子演员)。“于家班”,其实是一家人,成员是母亲宋礼荣,姐于忠霞,弟于海泉,妹于宝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东北来到郑州,从此开始了表演河南坠子生涯。于忠霞以唱大书为主,其代表书目有《海瑞》《美人洞》《三告李良方》《万花楼》等。她1938年学唱河南坠子,两年后在老坟岗燕声茶社设棚演唱,颇有声望。之后,曾与刘桂枝、刘宗琴等拼穴(搭班)演出,极受欢迎。1948年,郑州解放,首任市长宋致和亲自邀她唱河南坠子。

于忠霞的大书,吸收融汇了三弦书、莺歌柳、道情的唱腔艺术,如“起腔”“平腔”“武腔”“寒韵”等,表演也由“立如鼎,面如饼”变为形体表演,并将戏曲中“手眼身法步”的演技移植到坠子书的表演中来。艺术贵在创新,于忠霞新颖的大书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极受观众欢迎。1957年,她加入郑州市曲艺说唱团,因在唱新书方面成绩显著而被评为市级劳模。

“于家班”演艺非凡,人人都有一手绝活。于忠霞的妹妹于宝珠,1949年唱响老坟岗,新中国成立后是市曲艺说唱团的台柱子。她8岁随母宋礼荣学唱河南坠子,10岁随姐于忠霞在老坟岗燕声茶社设棚演唱,1952年加入郑州市革新曲艺团。于宝珠扮相秀丽,唱腔细腻委婉,主攻小段儿。她演唱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鸭绿江》《新小放牛》《兄妹开荒》《宝山参军》《雷锋买票》《焦裕禄》《王杰》等。她多次与申云等联袂为中央领导演出,1960年曾荣获全国优秀曲艺节目会演节目奖。

于忠霞的演唱,还得力于她的胞弟于海泉。于忠霞唱坠子,弟弟于海泉弹坠琴,委婉、流丽的演唱,坠琴弹出的天籁之音,令无数观众为之痴迷、倾倒。“宁可少吃二两盐,也要听听于海泉”,这是老坟岗乃至郑州的坠子迷们对于海泉的由衷评价。他1947年行艺,受到著名琴师张老五、王明福的指导,在郑州、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天津、武汉等地,曾为刘明枝、刘桂枝、刘宗琴、赵铮、申云伴奏,并为北路坠子演员王秀荣、王秀兰、曹元珠,以及东路坠子演员马艳秋、吕明钱、徐宝红等操琴,全面掌握了河南坠子三大流派的伴奏技巧。他能根据不同演员、不同曲目的特点,为演员做恰当的音乐伴奏,营造让观众鼓掌叫好的剧场音乐效果。50多年,他和一把坠琴相依为命,终生为伴。在河南坠子小段伴奏中,于海泉是公认的首屈一指的琴师,他那如泉水一样清脆甜润、婉转悦耳的悠悠琴声,不知醉倒了多少观众。

于海泉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郑州市音乐舞蹈杂技协会理事,曾任郑州曲艺团副团长。在漫长的曲艺生涯中,他成绩斐然,为人称颂。1953年,在全国首届民间舞蹈会演中,由他伴奏的河南坠子《肖国宝》获优秀奖;1957年,在河南省首届曲艺会演中,他伴奏的《古城会》获优秀伴奏奖;1958年,在全国首届曲艺会演中,他为著名坠子演员刘明枝伴奏的《六神不安》获优秀节目奖,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9年,他应上海电影制片厂之邀,用坠琴为电影《躲灯》演奏的主题音乐,至今还留在人们的美好记忆中;20世纪60年代,他为著名曲艺家赵铮伴奏的《黛玉悲秋》《晴雯撕扇》《玉堂春》《焦裕禄》等在曲艺界广为传播。

于海泉的坠琴独树一帜、别有韵味。在演出中,一把坠琴竟能博得观众阵阵喝彩声,实为罕见。1979年,在河南省第二次文代会期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为开封市著名坠子演员录音,徐宝红点名请于海泉琴师为她的代表曲目《宝玉探病》伴奏。徐宝红唱得声泪俱下,于海泉的奏鸣如泣如诉。

“一条于”于忠霞,“于家班”的三兄妹,绿叶扶红花,红花映绿叶,是“曲子窝”老坟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引人瞩目,令人流连忘返。

(作者单位 《古都郑州》编辑部)

[责任编揖 孟昭勇]

猜你喜欢
坠子评书桂枝
“把身体当地种”——评书泰斗袁阔成的养生故事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梳理·调查·建议
混泥土是怎样工作的?
王合义坠子中水浒唱段的表演美学研究
喊魂
To Be Continued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
我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