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新思考

2017-12-25 05:20:10李威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人力资源

文/李威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新思考

文/李威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目前的扶贫模式没有脱离传统救济式扶贫政策的影响,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要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扶贫。文章就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新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十分关心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到2020年贫困人口必须全部实现脱贫,并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1 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扶贫”的主要方式

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对象约5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分散在西南地区的偏远山区且以缺乏“劳动转化金钱途径”的农民为主,呈现该地区全员贫困的普遍性倾向。这部分陷入贫困境地的适龄劳动力往往具有文化学历层次低、生产技能欠缺、无业率较高等显著特征。

1.1 由输入式物质扶贫到造血式智力扶贫

精准扶贫在于“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重在“人扶”而非“物扶”基于精准扶贫的“人扶”内涵,则要求突破物质精准扶贫主导地位,实现由物质扶贫向人的扶贫转变,将其定位于适龄社会劳动力的“智力扶贫”、“技能扶贫”“产业扶贫”和“志力扶贫”。

强化“智力扶贫”即(扶智慧、扶知识、扶技术)和“志力扶贫”(即扶志气、扶思路)并举,加强对贫困人口参与生产的思想认识教育,通过选派优秀教师作为驻村干部对贫困人口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指导,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贫困人口的技术技能和脱贫致富志气。

1.2 由粗放型全民扶助到针对性劳动人口扶助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准”在准确判断,扶助目标要清晰。

(1)职业技能文化扶助。协调培训机构和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技能培训,联系协调农业、农技推广、科技、文化、体育和扶贫办等部门,陆续组织开展“送图书”、“送体育器材”、“送培训”下乡活动,提高贫困人力的技能文化需求和脱贫致富志气。

(2)职业技能培训扶助。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组织贫困人口中适龄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班,开展蔬菜、油茶、水果种植和家畜、良种牲畜养殖等种养技术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经济生产开发效益。

(3)学历型职业教育扶助。协调中高等职业院校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提高精准

扶贫对象的入学比率,确保初、高中毕业生在没有考上高中、大学之后,能接受学历型职业教育,使贫困家庭的潜在劳动力都能掌握扎实的职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

由此可见,2020年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硬界限,如何在

接下来的几年内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长期的基础性教育工作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采取教育周期短、技能展示快、经济收益反馈快的职业教育才能实现精准扶贫所要求的造血式扶贫。

2 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展现的优点

(1)从招生对象来看,职业教育对贫困地区的学子有着实际的吸引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高中毕业生。

(2)文化水平要求较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劳动者!并非相关产业的科研工作者,它对教育对象的基础教育要求则相对较低,只要文化水平能够满足技能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需求即可。

职业教育是广泛面向社会人员的教育,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据主体位置,更适应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对于广大尚未脱贫的家庭人员而言,如果能在职业院校习得一技之长,无疑就增加了脱贫致富的本领。

(3)技能实践较强,职业教育是具有学理性、实用性、技能性和经验性的学习活动!注重方法、技术和经验的培养,注重教育对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教学周期较短,职业教育活动的教育周期一般较短,往往一年甚至几个月的理论学习时间,并且以实践实训为根本,训练一定基本技能而满足社会需求。如职业培训投入低且见效快,可以快速解决人口的就业问题,达到我国在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目标。

(5)培训效果好,投资回报率高。少量的时间成本、轻微的学费投入、较多的专业选择,职业培训可以使扶贫对象在较短的时间通过上岗工作获得经济效益,更快地实现经济上的脱贫致富。

3 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3.1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精准扶贫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宏观工程,教育精准扶贫不仅应有对下一代的智力教育扶贫,还应包含对当代社会生产主体(适龄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扶贫。精准扶贫的重点工作在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最艰难的任务也在农村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农村的脱贫致富就无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精准扶贫理论的提出,为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农村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基础在于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需要推进脱贫攻坚由粗放式、分散式、单一式向集约化、精准化、整体化转变,实现由物质财富“输血式”向精神财富“造血式”人力资源开发转变,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它是精准扶贫的最佳最优路径之一。由此说,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3.2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激活区域经济活力的根本条件

精准扶贫不单单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吃、穿、住、行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当地人口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活力是解决区域内经济整体发展的关键,经济活力的高低取决于生产者的科技能力、职业素养等要素。区域经济活力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更应该支持人才培育和引进。

近年来,随着二产业向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地区对工矿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刚刚转移到城镇的农村转移人口显然达不到工业化的要求。职业教育尤其是非学历的技能培训,作为入门门槛低、教学周期短、时效性强的教育模式,能够为欠发达地区短时间内提供充足的实践性人力资源,为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成为激活区域经济活力的根本条件之一。

3.3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提升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基础的重要条件

目前,我国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问题,同时也面临产业转移的困境。外部环境变化引起不同产业资源配置的乱象,多重制约的约束性因素必须通过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科技素质提升等,升级置换和重组产业结构。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重新开发,是促进贫困地区区域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要件。精准扶贫应通过职业教育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职业技术能力,动态调整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结构,重新对一、二、三产业人力资源配置,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基础。

3.4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是满足贫困人口精神需求的内在动力

传统的扶贫方式相对侧重于硬件方面的物质扶贫,主要从经济帮扶途径入手,加大扶贫资金的分配来提高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而精准扶贫则侧重造血式扶贫,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来促进当地的经济生产和人口就业,从而形成经济效益的造血机制,逐步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除了经济扶贫之外,精准扶贫在精神文化等其他软件方面亦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从而实现全方面的扶贫。通过精准扶贫改变贫困人口的精神面貌、行为方式和心理需求,来塑造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价值、精神面貌和心理品质,为贫困人口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1]刘华.老区教育扶贫星火工程——中国职业教育的别样版本[J].中国职工教育,2014(10):33-35.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范思立.精准扶贫成败系于基层治理水平[N].中国经济时报,2015-11-26.

[4]征玉韦,王德军.职业教育扶贫开发功能之比较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1):5-9.

李威(1988-),女,河南省濮阳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财务理论与公司理财。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人力资源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16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石油沥青(2020年1期)2020-01-01 03:15:06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2
隐形贫困人口
领导文萃(2019年5期)2019-03-19 12:01:10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6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