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音
点景:黄海电影海报设计的重要形式语言
胡佳音
电影海报设计师黄海生于福建,厦门大学美术系毕业,做过3年社会新闻记者,后进入“北京奥美”,师从台湾著名文案大师刘继武先生。黄海从事电影海报设计纯属偶然,他极具东方色彩和现代美学特征的海报一经推出,总会引起现象级的轰动。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一张海报,决定去看一部电影。
长期以来,国产电影海报设计的重心大多停留在用明星吸引观众的阶段。黄海决心打破这一惯性,还原到电影的角度思考电影海报应该表现的核心。黄海的设计理念一开始就是东方的,是在一个大的时空结构中审视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这一点和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很相似。早期山水画常作为人物的背景而存在,一直持续到隋唐。当繁华落尽,山水画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巨变,形成了独立的山水画科,画面中的人物变得很小,在淡墨轻岚的天地间不经意地出现,这是东方美学中人面对大自然谦卑态度的反映。
王维《山水论》说:“丈山寸树,寸马分人。”“分人”就是今天所说的“点景”。用于点景的形象除了人物,还包括各种器物、禽鸟、建筑等,它们在画面中所占比重不大,但“于一笔两笔之间,删繁就简……实有数百笔不能写出者……”是画面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成为形成意境之美的关键。
与生硬照搬水墨等中国元素的做法不同。黄海电影海报中的东方意趣除了在媒材上采用了中国画的技法,更融入了他对东方美学的理解。在他看来,“中国审美不单单是水墨画、毛笔字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思维”。为此,他常常花很长时间研究剧本,和导演沟通,甚至去片场感受拍摄过程,目的是提炼出影片的精神,理解导演的电影美学,设计出有“中心力”的海报。他的电影海报,不再单纯考虑商业因素使用明星大头照来吸引观众,电影本身成为重点,明星只是故事里很小的那一部分,有的只有侧脸,或者干脆只是一个小小的背影。
旅美华裔女导演姚树华的《白银帝国》改编自作家成一的小说《白银谷》。电影继承了原著史诗般的风格,以家族传承,尤其是晋商商德传承为主线,讲述了商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即“做生意就是做人”的深邃主题。郭富城饰演的康三爷是影片浓墨重彩刻画的形象,他临危受命,最后用散尽家财的方式,兑现了“大义参天,至诚至信”的祖训。黄海设计的海报用简约的水墨再现了影片的恢弘大气(见图2)。作为影片重要精神符号的康三爷被置身于一片虚空,看似空无一物的场景,却有海纳百川的力量。与影片一开始三爷立于浩瀚沙漠间迷茫自问“天地真大,人真小,人怎么自处”不同,海报中的他盘腿侧坐,举目远眺,仿佛在自然的声音中寻找生命之道。他身下的水墨,象征着他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国山水画中,点景人物通常的姿势是安坐或席地而坐,坐而静听冥思,坐而观景赏月,坐而抚琴对弈读书小憩等,这是中国人悟道的一种方式。人的命运总是拼接在大时代中难以逃脱,康三爷不囿于商人重利的窠臼,在游历中修炼,完成了对自我的精神救赎。
电影《道士下山》讲述了小道士何安下初次下山的红尘经历,通过展现世间众生面对爱欲物欲、恩怨情仇的态度,探讨人性的磨炼以及人生的归宿。黄海设计的水墨版海报一推出便吸睛无数(见图1)。首先,中国传统绘画大写意的方式,完全契合影片的古典气质。其次,典型的点景形式显示了黄海运用东方思维表现小道士初次下山的复杂心境,以及他对“下山才能上山,入世才能出世”的理解。画面中,气势恢宏的连绵大山占据了超过画幅一半的面积,乌云挤压着天空,仿佛预示着一场江湖风雨即将来临。道士的身影出现在山间,和巍峨雄伟的大山相比,他是如此渺小,一切抱负和憧憬都显得微不足道,这种微妙的心灵体验是非常东方的。在《大鱼海棠》《捉妖记》《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电影海报中,黄海都将点景这一形式语言运用得淋漓尽致:渺小的人形行走在群山河海之间,与天地万物形成一种相互独立又和谐共存的奇妙联系,东方奇幻的玄妙立竿见影。
图1 电影《道士下上》海报
图2 电影《白银帝国》海报
图3 电影《黄金时代》(美国版)海报
图4 电影《黄金时代》(台湾版)海报
图5 电影《黄金时代》(日本版)海报
图6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哥窑版)海报
黄海作品中大众关注度最高的,无疑是电影《黄金时代》的海报。《黄金时代》是由香港导演许鞍华执导的传记类文艺电影,展现了萧红跌宕起伏的命运轨迹。黄海从电影杀青之时就介入了海报的整体设计,并用半年时间精心制作了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四个国家、五个地区的国际版海报。《黄金时代》美国版大气凝重(见图3),深色的背景下,巨大的笔尖犹如缓缓拉开的序幕,里面一片金黄,萧红小小的剪影略带一点距离感地孑然而立。这个看似柔弱落寞的女人,在纷繁复杂的乱世,依然怀着对文学最朴素、最纯粹的追求,特立独行地在她的世界里抵达这一代人的“黄金时代”。这张海报在手法、技术上都是非常好莱坞的,虽然色彩和构图庄重严谨,但思维却很东方,有一种空灵清旷的意境。而台湾版海报却用恬淡清新的格调诠释了萧红复杂内心世界的本质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见图4)。这自由如同她在诗中所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要掉下来。”海报中的她提着行李远远地站着,形象被处理得很小很模糊,很难辨认出是由汤唯所扮演。她看着一片羽毛悄无声息地掉落在水面上,这何尝不是她命运的写照?茫茫水天,这是融合了她理想和记忆的呼兰河吗?小小的身影是要离开还是刚刚回来?在时代的洪流里,她该如何继续她的文学梦?《黄金时代》日本版(见图5),冯绍峰和汤唯这两个明星主演,只是在水墨下面小小的两个人,周围一片虚空,他们单纯地快乐着。不用明星取悦观众,设计师黄海用他独特的审美视角,从电影的角度挖掘内涵,将这部文艺电影的“感觉”做到了极致。
2016年,黄海设计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电影版海报。这组海报一共六张,看似在展示破损的文物,细看则令人惊叹。因为在每个文物破损之处,都有一个小小的修复工作者在潜心工作。《我在故宫修文物》哥窑开片釉纹理版海报中(见图6),古老的瓷器被无限放大,人被缩小到只是沧海一粟,看不清人的五官,因为人已经成为文物的一部分。中国人讲究格物,即以自身观物,又以物观自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价值不仅仅是修复文物,而是在漫长的时光中,人的生命与物的生命往复交流。海报中的一句话点破主题——“择一事,终一生。”这些默默无闻的工作者,一生与世无争,拥有远离城市喧嚣的淡泊情怀,把自己当作一颗微末凡尘,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大历史,小工匠”,这种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与中国山水画点景所传达的旨趣大致相同。黄海以中国哲学做思考,将细腻的情感和想象巧妙地结合起来,致敬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完成了一次对东方美学精神的传递。
每部电影都有一个世界,海报的目的是要表现这个世界,黄海始终坚持站在电影本身的立场,潜心研究剧本,理解导演的电影美学,一点点地挖掘出电影的内核和调性。黄海设计风格多变,水墨风、蒸汽风、暗黑风、好莱坞风通通都能信手拈来,但奇怪的是,他的作品始终有一抹中国风,能够形成一种印记强烈的视觉文化,直达观众内心。黄海是为数不多的能把艺术性、民族性和商业性完美结合的设计师。他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根基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深深的热爱,希望能在设计中找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形式语言和意境,这种语言和意境不一定是张扬和外露的,而是在大的时空中慢慢浸润出东方人自己的味道。如同山水画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样,明星并非主导,具体的情节和人物也只是电影海报的一部分,黄海用中国山水点景的形式与现代平面设计结合的方式,表达了他致力于具有东方美学电影海报艺术设计的理念。
[1]芥子园画谱[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154.
胡佳音,女,四川宜宾人,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