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军,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反思
文/李军,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活动期间,都不可避免地遗留某些弊端迹象,包括文化传承严重缺失、教学内容单调乏味、和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相互冲突等。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确保在贯彻文化传承理念的前提下,开发设计出文化和技术并重的体育教学训练方式,借此促成学生个性化发展并持续性改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实效。笔者的任务,就是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遗留的弊端问题,以及文化传承视域下这类课程的科学合理化教学模式等内容,加以有序地论证解析。
文化传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弊端问题;教学模式
想要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发展时期之下,进行中国民族精神可持续性传承与发展,就必须依靠传统民族文化这类关键性的辅助媒介。同理,高校在组织学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环节中,更应该确保在贯彻传承传统文化原则的基础上,实时性强化教学改革实效,最终向社会各类行业领域中培养供应迎合现代化需求的人才。
因为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都致力于体育教师培训、相关科研项目设计、运动竞赛活动组织上,一时间亦令传统体育转变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关键要素。但是与之相互冲突的是,目前尽管说许多高校体育教育大纲之中都相继增加了传统体育项目的研习内容,不过涉及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却未能得以实质性发挥。至于在开展这部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将主要表现为:
目前我国各类高校的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基本上一致,实际上一般的体育教学形式和流程没有实质性的差异,一时间令这部分传统文化特色尽失。
实际调查发现,我国多数高校在组织传统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呈现出形式单调的不良迹象,即指导教师盲目地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太极和长拳训练层面上,无法确保充分凸显传统体育文化应有的价值效应。
高校在组织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环节中,仍旧偏重于沿用以往机械式地灌输和训练形式,实践环节占据的比重十分有限。特别是在教师长期单调性示范和学生机械式模仿过程中,使得学生对于传统体育的自主学习兴趣骤减,严重情况下甚至不利于他们进行各类动作要领细致化掌握。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原本就和以往一般的体育教学有着本质性差异,唯独如此,才能确保在相关体育项目布置环节中更高效率地传承和改良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基于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应该确保将新课改方针作为核心教学指导理念的前提下,主动结合不同学生身体素质、学习适应能力等细节,令相关传统文化要素可以全方位地贯穿融入到实际教学环节之中,其间令每个学生可以紧跟民俗体育、传统武术等项目的学习进度之外,更可以令他们从中掌握更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事实证明,唯独竭力凸显高校民族体育必要的传统文化特色,才可以令学生的体质得以持续性强化,为他们今后更加深刻地感知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达到修身养性目的等,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
须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极为多元化,不单单限定在传统的太极和长拳项目上,同时更要求教师主动针对各类相关内容进行有序地整理与类型划分,顺势衍生出养生、武术、少数民族体育等训练单元。如养生方面,则细化出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项目;武术方面,则包含太极拳、长拳、武器等项目;少数民族体育则包含博克、珍珠球等。归结来讲,这一系列传统体育项目各有各的特色,选择将它们予以有序地梳理和划分之后,高校学生就可保证随时依照个人身体素质、兴趣偏好等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学习项目筛选,亦或是进行一类适当规模的学习交流小组创建,保证在日后充分应用课余时间组织团体性的体育实践活动。
经过这诸多传统体育项目系统化学习过后,不单单可以实时性强化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同时更重要的是引领他们熟悉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知识机理,并在日后予以大范围地推广传承。单纯拿太极拳的学习流程为例,特别是在行云流水动作演练环节中,可以辅助高校学生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品格基础上,令他们在适应各类集体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中,秉承谦虚向上、诚实守信等基础性道德标准。而在有关民俗体育项目钻研期间,高校学生还可以感受以往不曾知晓的中国民俗文化,为日后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传承使命承担,做足准备工作。
在正式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环节中,涉及体育学习的健身与休闲功能特性务必要予以集中化凸显,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学生在及时和主动参与健身锻炼活动的同时,深刻感悟到民族文化所表现出的知识冲击效应。相比之下,以往单调简易的教学模式便很难达成这类指标,仍旧需要实施更深层次地改革调整,换句话说,就是有待将过往单一化的教学习惯过渡转化成为多元且实效性较高的引导方式。
基于此,教师有必要确保将每个学生身心年龄、性别、技能专长等要素考虑进去之后,依次向每个学生展示富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目的是保证激发他们深入性的研习欲望和活动参与积极性。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本身保留着较为深刻的民族文化特征,在日常教学期间,教师有必要针对这类特征加以集中化凸显,使得学生可以及时获得各类传统文化知识,并自觉地承担起将其可持续传承与发展的使命。再就是要求教师快速透过课程内容、教学引导模式、评价手法等层面着手,确保实时性改良修缮既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之后,切实提升整个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实效和质量。
[1]李俊杰.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2(02):78-85.
[2]赵先卿.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7(03):139-144.
李军(1991-),男,内蒙古包头市人,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