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前景

2017-12-24 14:04徐家煊上海大学
新商务周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绿色金融

文/徐家煊,上海大学

基于SWOT分析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前景

文/徐家煊,上海大学

G20峰会的举行将绿色金融提上了首要议题,即如何将迅速发展的金融业同低碳环保型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能够通过金融业务的操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SWOT分析对我国绿色金融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论述,并对于我国未来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绿色金融;SWOT分析;政策建议

1 绿色金融发展背景

一直以来,各国对于绿色金融的定义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侧重,国际上也并没有一个被广泛采纳的绿色金融的定义;关于绿色金融,也有着多种相似有重叠定义的术语,例如:可持续发展金融,气候金融,绿色投资等。概括来讲,绿色金融主要包涵两层含义: 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而言,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在上文论述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进一步分别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对我国绿色金融进行剖析,从而更好的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2.1 绿色金融的优势分析:

(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存在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等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构成了绿色金融市场主要的需求量。

自2007年以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和中央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一直呈增长趋势。我国之前由于过分偏重于追求经济增速,做大GDP蛋糕,企业一味专注于发展扩张,导致推动转型升级、低碳绿色环保发展的效果不佳。对此,我国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再一次将节能环保指标作为国家的强制性要求并进一步细化。

据测算,“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将在15%以上,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7%左右。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新的产业支柱,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等低碳环保产业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绿色金融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企业都迫切需要相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鼓励。广大的市场需求量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一大优势之一。

(2)我国金融机构的快速扩张和规模效应奠定了绿色金融发展的市场基础。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实现了快速的扩张,规模优势不断显现,金融业呈现爆炸式发展。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在呈现逐渐增长的势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快速扩张和数量规模扩大拓宽了绿色金融发展的市场广度;随着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市场的扩张一方面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规模效应也会降低管理成本,有助于形成系统性的管理机制。

2.2 绿色金融发展的劣势分析

2.2.1 缺少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系统性战略和立法

我国绿色金融实施的机制建设也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的对比发现,我国金融机构相对而言缺乏金融创新和相关产品开发的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缺乏相应的激烈机制,比如政策倾斜以及税收优惠等匮乏。就监督机制而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于绿色金融业务的标准缺少清晰的定义和考核指标,二是相关部门权责不明晰,可能出现利益勾结的现象。

2.2.2 多数绿色项目建设周期长,风险大,短期投资收益率低

金融机构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经营过程中都以经济效益为首要衡量指标。尽管近年来,银监会先后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指引》,将绿色信贷的理念融入行业政策,完善绿色信贷系统,严控“两高一剩”行业信贷。事实上,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报告显示,我国四大行“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余额仍在1.3万亿元,仍占有很大的比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之前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的“两高”产业信贷支持较多,形成了累积效应,在行业走低的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可能不得不进一步增加贷款,从而减缓了绿色金融的推行;另一方面,大多数绿色环保都存在着建设周期长,初始投入资金巨大的特点,对于资金门槛的要求较高,短期来讲投资收益率低,这对于金融机构的营运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2.2.3 投资主体单一,形成规模产业成本较高

在我国,目前绿色金融的投资主体仍主要是政府相关机构和部门,民间资金尚未很好的利用起来。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最新发布的《绿化中国的金融系统综述报告》,中国新增的绿色金融需求大体上在每年2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年度投资规模占各年GDP的比重超过3%,显然如果仅靠政府资金投入,财政将面临很大的压力。

另外,环保产业的投资规模是否具有长足发展性是面临的又一问题。如果环保产业投资规模扩大,在我国环保产业中大多数都是污染治理型产业意味着污染规模的扩大,显然这与我们的初衷相悖。越治理,产业规模应该越小,难以形成规模产业,这样的话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没有增长的趋势,其吸引力自然也就小了。

2.3 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

2.3.1 顺应国际大背景和国际形势

随着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趋势。与此同时,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合入金融行业已经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增强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也可以借鉴国外发展绿色金融的经验无疑为我国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机遇。

2.3.2 金融行业改革和创新需要

绿色金融作为新兴的发展方向,为我国金融业在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创新契机。国外已有的巴克莱呼吸信用卡,森林债券等为我国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见。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绿色金融概念的提出不仅仅对于我国履行减排承诺,发展低碳经济有着积极意义,而且也在我国金融市场迫切需要创新之时,为金融服务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和视角。

2.4 绿色金融发展的挑战

2.4.1 绿色项目的正外部性难以内生化和量化

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的投资项目,绿色项目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对于收益进行测量时候如何将将社会效益量化考虑,普遍会存在“搭便车”的行为。比如:清洁能源项目通过减排可以使众多人收益,但并非所有受益人都会向该项目付钱。因此,这样的项目收益率可能达不到市场的预期。另一方面,绿色项目投资建设期间较长,绿色项目与资金来源的期限不匹配,会面临严重的期限错配风险。

2.4.2 国外成熟金融机构的竞争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金融机构入驻我国。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外资银行在华设立40家外资法人机构、114家分行和174家代表处。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给我们带来了合作机遇的同时也意味着金融市场将会更加激烈。相比之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起步较晚,在绿色金融的相关业务方面国外机构都有着较大的优势,对此我国本土金融机构面临的同业竞争压力也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又一大挑战。

3 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我国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势在必行,但与此同时面临着具体的挑战和自身弱势,对此提出一些建议。

一方面,应当细化绿色金融的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以及相关信用评级系统,为绿色金融建立一套系统的制度保障和推行机制。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生态资源的定价机制,量化环境成本,从而改变过去以限制污染性融资的金融政策为主的体系,实现生态产权的增值性和可流转性,推动生态产权资产化,建立正向激励的绿色金融政策,这样才能将环保产业和金融行业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最后,我国绿色金融有着投资主体单一的劣势,为进一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于公共服务领域,结合采用PPP模式,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效率,共同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1]蔡玉平、张元鹏,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及解决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年9期

[2]邓翔,绿色金融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6期

[3]李仁杰,市场化与绿色金融发展[J].中国金融,2014年4期

[4]王彤宇,推动绿色金融机制创新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1期[5]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C41C682055714362AF1C86FEA7486BB5.html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2015年报

徐家煊(1996-),女,上海大学金融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绿色金融
绿色低碳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