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一辰
(西安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西安 710065)
丝路文化背景下大汉上林苑保护与开发模式探究
樊一辰
(西安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西安 710065)
汉代是丝绸之路开辟时期,汉宣帝时期的一系列政策对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起了重要的保护与促进作用。就汉宣帝经营丝绸之路的过程及其相关措施进行探讨,并以此作为杜陵开发的文化要素,在大汉上林苑创建一个具象化、体验式的汉代军事文化博物馆,作为杜陵保护与开发的建设方案,展示汉代历史文化独特魅力。
丝路;汉宣帝;杜陵保护
西汉是中国古代社会走向繁荣强盛的重要时期,政治、军事以及思想文化都得到大发展。汉宣帝(前73—前49年在位)是西汉一位卓有成就的皇帝,整饬内政,惩治贪腐,铲除霍氏势力,平理冤狱,“吏称其职,民安其业”[1]215,史称中兴。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汉朝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派郑吉为第一任都护,并护天山南北诸国。从此,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从长安通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大陆的丝绸之路得以打通,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与桥梁,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宣帝于黄龙元年(前49年)病逝,于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正月辛丑日葬于杜陵。该陵是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置在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街道三兆村南,雁翔路南端[2],即今大汉上林苑文化生态园区内。它埋藏着汉代丰富的文化遗存,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文化遗址。它的保护与开发,成为揭示汉代社会面貌的重要视窗。
2014年6月22日,我国与哈萨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经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并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次申遗涉及3个国家的33个遗产点,涉及我国的有4省22个遗产点,陕西以7个遗产点成为入围数量最多的省份。但对丝绸之路开辟与形成做出重要贡献的汉宣帝的杜陵却未能入选,实有遗珠之憾。
本文就汉宣帝经营天山南北丝绸之路的过程及其相关措施加以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杜陵的开发与保护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展示汉代强大的军事实力、开放包容的文化战略。
《汉书·郑吉传》记载,“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张骞是汉武帝刘彻派遣的使臣,郑吉是汉宣帝刘询任命的首位管理西域的地方长官——西域都护。实际上,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才标志着西汉对西域开始实施有效控制与管理,各种阻碍丝绸之路的因素基本消弭,使得有规模的物流、人流为基础的丝绸之路才真正形成。汉武帝和汉宣帝是汉帝国强盛时期的统治者,我们完全可以说:古丝绸之路的建立和形成,始于汉武帝,成于汉宣帝。
汉宣帝刘询,原叫病已,后更名询,为汉武帝的曾孙,太子刘据之孙。他出生数月即遭巫蛊之祸,祖父、祖母和父母皆遇害,于襁褓中系狱,廷尉监邴吉与女徒轮流乳养,后遇大赦,被邴吉送外祖母史氏家抚养。他自幼生活在民间,了解体恤百姓疾苦。出入三辅,喜当游侠,斗鸡走马,深谙民间奸邪、吏治得失。十八岁时以阳武侯的身份继皇帝位。
宣帝即位后,竭力恢复汉初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统治策略,“修孝文时政”。改革弊政,整顿吏治,治理刑狱,轻徭薄赋,史称“中兴”。但其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开辟了丝绸之路,设立了西域都府护,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具体内容有如下几点。
1.继续执行汉武帝以来的反击匈奴政策。调关东锐卒,派田广明、赵充国、田顺、范明友、韩增共5位将军,与西域乌孙国联合,夹击匈奴。匈奴既不能南入黄河流域,又被逐出塔里木河流域,生活环境日益困难,社会经济陷入严重危机,加之争夺王位,导致内部分裂,其一支呼韩邪单于降汉,另一支郅支单于远遁,匈奴遂定。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消除了最大的威胁与阻力。
2.夺取战略要地车师。车师是西域门户,自古为天山南北通道,战略地位重要。这里还是匈奴在西域的最后据点,失车师等于丧失西域利益。因此,汉与匈奴争车师,远在汉武帝时代就已白热化了。汉宣帝时期先后与匈奴进行了多次车师争夺战,最后随着匈奴日逐降汉,车师为汉夺得。自武帝通西域至此七十余年,西汉联络西域夹击匈奴的策略计划才完全实现,汉宣帝作为经略丝路的第三代君主,把武帝未能实现的夺取车师的战略构想变成了现实。
3.首设西域都护。车师归汉,匈奴被迫放弃西域,西域归属汉朝管辖。汉宣帝任命在破车师作战中立下大功的郑吉为西域都护,成为汉朝首任管理西域的常驻地方长官。西域都护的职责,是代表汉朝政府管理西域各地,也督查乌孙、康居诸国动静。此外,郑吉还兼领屯田官,在当地屯田,为军队长期驻防提供了粮食保障。西域都护府是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郑吉作为首任长官,其有效的军事行政措施,使匈奴“不得近西域”,对发展西域地区生产、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无阻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是汉与西域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丝绸之路真正形成的重要标志。
4.派遣专使直接处理西域事务,维护了地区稳定与安全。汉宣帝除通过西域都护府保护丝路畅通、确保对西域的统治权外,还专门派遣特使直接处理西域事务,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彰显中央政府权威。前已述及,匈奴连年侵扰乌孙,乌孙昆弥向汉宣帝求救,西汉王朝发15万骑兵,保护了乌孙安全。之后乌孙国为立昆弥发生矛盾,中央政府又多次派遣使者化解了西域诸国的内部危机,对于维护地区稳定,保证丝路畅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汉宣帝对古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和保障其畅通的贡献非比寻常,是丝路真正形成的关键人物,丝路历史应有他重重的一笔。杜陵作为汉宣帝陵寝,是汉代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它的保护与开发,理当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
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西安有着丰厚的文化遗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许多大遗址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面临威胁,亟需保护”[3]。大体表现为: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与大遗址所在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改善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中国历史文化遗迹的破坏,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妥善保护文化遗址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困难重重,尤其缺乏合理保护的相关机制和措施。杜陵遗址的保护和管理,面临同样的困难,在政府投入资金较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陕西雅森上林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持续注入巨资,历时18年,由民营企业主动承担起了杜陵遗址的保护使命,使得这一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也为民间社团参与遗址保护和开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雅森“生态保护、以文养文、一陵数馆、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社会支持”的发展理念,也开创了遗址保护的新模式。此外,在省文物部门的总结报告中,汉杜陵遗址公园被列为“退耕还林模式”的典型代表,但杜陵遗址公园呈现给社会公众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所谓“退耕还林”的范畴。相较于其他耗资巨大、工程浩大的保护模式,将生态园林保护、秦砖汉瓦为主题的文化研究、都市旅游与遗址保护合而为一的模式,是目前杜陵遗址保护模式的基本特征。杜陵保护模式不仅以文化教育建设为主题,还提供了绿色旅游休闲的公共空间和文化体验场所,更重要的是使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开启了新时代全新的大遗址保护模式。
众所周知,徐州市修建了中国第一座古代军事史博物馆,其中汉兵俑坑最为闻名。但这种以古代军事为主题的博物馆国内并不多见,因此,在杜陵遗址修建西汉军事文化博物馆有其必要性,用以展示西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共分两个主题:
首先,制作《砥兵砺伍》的主题电影,展示西汉军制、战备、战争等场景,在博物馆循环播放。用影视表现艺术与手法,为观众呈现出西汉强大的军事文化背景,展示出一副千军万马、恢宏壮观的历史画卷,使观众在参观博物馆之前对西汉军制的形成、兵器类型、西汉军队的营建等内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还能使观众认识杜陵遗址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带给观众穿越时空的心灵碰撞。
其次,设计军事文化陈列馆。包括三个陈列室,利用先进的声光、电子影像技术,展示西汉兵制演变、汉代兵器发展,并提供军事文化体验场所。
第一陈列室为千军万马,着重介绍北军和南军及守城的羽林军。北军是保卫京师安全的精锐部队,统帅为中垒校尉,其次有屯骑校尉、步卒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等,分别驻守长安城中及附近各地,并随军出战;南军是守卫皇宫安全的禁卫军,统帅为卫尉。此外,长安城还有一些非正规军:执金吾统领的缇骑,负责都城治安。虎贲中郎将下辖左右仆射、左右陛长统领虎贲郎,羽林中郎将下辖羽林监,和骑都尉共同管治羽林骑,虎贲和羽林都是天子的私人卫队。光禄勋(郎中令)下辖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分管三署事务,郎官系统属兵是汉初组成郎中骑的主力军队,但之后成为仪仗部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军队。
第二陈列室为金戈铁马。西汉的兵器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极高,远远超过匈奴的兵器。正如晁错所说,西汉的精兵良器多用于战场,“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匈奴之兵弗能当也”,“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此中国之长技也”[4]490-491。本厅主要利用3D影像技术展示西汉的武库系统,及陈列西汉兵器实物,配合文字说明,全面介绍西汉武器装备的储存,兵器的产生与演革、武器装备的制作过程等。
武库为西汉兵器装备的主要存储部门,为了让兵器装备能够及时地配给士兵使用,西汉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多个层次的武库配给系统。中央级的武库有都城长安的武库,地方郡级武库见于记录有洛阳、河南、上郡、颍川、广汉、山阳、北海、武库,张掖、酒泉、渔阳、上党等地也各建有武库。县级武库见于记录有阳陵、居延、商县和武牢等武库。
中央十分重视对兵器装备的管制。武库令(长)和武库丞等经营武库之仕宦,一般由天子心腹任之。武库有严厉的登记制度。从居延汉简可以看出,当时库藏兵器装备的品种、数量及出入情况都有详细的登记,其中登记簿册名为“器物簿”。为了保证武库的安全,武库有“库卒”昼夜巡逻值班,名为“直符”。在西汉中期燕刺王刘旦曾经对群臣诡称:“寡人赖先帝休德,获奉北藩,亲受明诏,职吏事,领库兵,任重职大。”[1]2752汉武帝太子为江充谗言被迫起兵时,曾“矫制赦长安中都官阶下囚,发武库兵,”[4]740都说明使用武库兵器必须得到天子的诏书才可通行,武库兵器的发放非常谨慎。武库掌控在天子手中,既反映西汉对兵器装备的严格管理和使用,也表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军事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三陈列室为整旅厉卒:设计一个具象式、体验式西汉演武场。演武场是将士们练习武艺的场所,也称“教场”,一般是普通士兵操练和检阅军队的场地。为了保持旺盛的战斗力,西汉军队必须在城池周边建立演武场所,以练兵习武,加强军队战斗力。杜陵可仿制西汉演武场的做法,为游客提供汉代军队将士服饰以及仿制兵器,给游客带来一种枕戈待旦、战无不胜的战事体验,加深对战争的了解。
其次,由于西汉王朝的长期准备,经济实力大大超越匈奴;并建立了强力骑兵军队,提拔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卓越的骑兵将领;采用长途奔袭、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前后取得河内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汉朝与匈奴作战时先后投入骑兵数十万,大战十余次,小战数十次,极大地展示了中国古代骑兵作战的战略战术和军事指挥能力,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丰碑,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华民族的交融,为中华民族与中亚、西亚人民的友好往来创造了条件。因此,还可以组成一支演武表演队,其内容包括站岗值守、将士巡城、古代军营操练、战斗情景等各项表演,使游客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也体验到古代将士的军事生活场景,使文物旅游融入了历史的实景之中。
此外,汉宣帝的另一个重要历史贡献是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的文明进程,这一点已经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得到很好的展示,为了避免博物馆主题的重复,突出杜陵以军事文化为主要题材的特点,从另一面展示汉代的强盛。
杜陵是汉宣帝的陵墓,而汉宣帝在丝绸之路的建设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汉宣帝在位时延续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政策并成功击退匈奴,真正建立起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机构和统治体系,即西域都护府,并多次派遣专使处理西域事务,有效维护了西域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和畅通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宣传丝路文化的路上少不了汉宣帝的身影。
汉杜陵遗址公园的建设也为建设西汉军事博物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可持续发展的杜陵模式同时为保护杜陵遗址提供了诸多便利。在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日益产生矛盾的今天,各式各样的大遗址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令无数专家学者为之惋惜。而杜陵是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的,“遗址文化生态和谐、民生建设良性发展”杜陵保护模式的建设使得大多数的遗址保存完整。“生态保护、以文养文、一陵数馆、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社会支持”的整体保护发展模式不只是指明了杜陵文化的前进方向,更是为杜陵陵墓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215.
[2]张晓明,刘雷,林楚燕.城郊型大遗址保护与周边开发探索——以杜陵和西安曲江新区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0-75.
[3]晏振乐.关于汉宣帝杜陵及周边旅游、休闲开发的考察[J].求实,2013,(2):247-248.
[4]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490-491.
K23
A
1673-291X(2017)35-0109-03
2017-10-15
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丝路文化背景下大汉上林苑开发模式探究”(201511080602)
樊一辰(1996-),男,陕西西安人,从事中国史研究。
[责任编辑 兴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