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波
[摘要]探究学习作为一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办法,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应从具体问题研究入手,重点探究学习中让学生自主参与,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堂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指导学生学法,创设课堂氛围,感受成功喜悦,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角色转变;探究性学习;自主参与;方法策略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学习能力,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探究学习中,学生课堂积极性的调动至关重要。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完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
探究学习从学生的學习资源看,语文学科拓展到数、理、化、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自然、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语言文字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探究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注重了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自由组合小组,制定实施计划、设计方案,直至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品尝学习的乐趣,求异思维得到强化,可见探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他自己也将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是学习者,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探究的很多问题不受单科知识的局限,更多地关注社会和现实以及研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这就使教师没有了专业知识的优势,经常会感到自己与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开放性的特点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惟一来源。在研究问题之中,教师自己就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拓展知识面的强烈愿望。教师必须去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去重新学习新的知识,向书本学习、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社会学习。
教师是组织者。探究性学习,更需要组织和管理,这是由这门课的特点所决定的。在探究性学习中,课堂是开放的,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仅是一名组织者和管理者,他组织学生研究问题,他负责管理课题研究的整个流程。教师是协作者,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涉及对外的联络和协调等事宜,这些工作因学生太年青,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有限,这些事自然落在了教育者身上。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因而教师的参与是必要的。不过教师要把握好参与的时机、参与度和参与的方式,在参与中教师可以与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与学生共同研究,同步参与或间断参与。在问题的参与和探讨过程中,教师自然就成为了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存在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以便使学习取得良好的结果。教师的角色转变是探究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是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应把课堂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学生自主参与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二、学生自主参与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因此,在语文探究学习活动中,即使在教师引导下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在教学中仍处于主要地位,教师必要时才适当给予启发引导。这一般要求学生从半独立探究过渡到独立探究,从单一问题的探究过渡到复杂问题的探究,从参与局部的探究过渡到掌握全过程的探究。这就更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准及教材的难度,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1.指导学生学法,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只有他们学习有方法,才会听得懂、学得会,才会配合老师。让学生由“要学”“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学生才会主动配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样才会有高涨的热情去参与课堂之中。
(1)加强直观性、形象性教学方法运用。指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我把石拱桥的拱形挂图展示出来,同时运用多媒体把三维的石拱桥模型给同学们展示出来。通过直观而立体的观察,学生思考石拱桥的特别之处,并加以概括其外形、结构的特点,最后通过对课文的把握分析,学生们对于桥的结构坚固,外形美观的特点分析很准确,这样就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学生可以学会、学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具有自主参与的能力,学习效率才能提高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养成自主看书的习惯。一篇文章学生看懂大意,对文章中有困惑的问题主动质疑,主动与老师交流。让学生自由提问,不怕问题有多偏,不怕问题跑多远,只有动脑筋,勤思考就好。
(3)精心设置问题
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探究学习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思考状态,才能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可围绕课文题目、课文反复处、细微差别处、文中插图、标点处、课文结尾等地方提出疑问,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疑。教师提出的重点问题,可是文章题目的含义、作用,也可是对整篇文章的感受,还可是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作用等。二是教师故意设疑,学生争论。学生头脑中没有问题,是因为思维相对静止。教师提出引起学生争论的问题,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这样既可以“迫使”学生熟悉课文,形成看法,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又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是学生提问,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鼓励学生敢疑敢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重数量,不计质量,实行问题无错原则。教师应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思路、角度、范围和方法,使学生提起问题有的放矢。教师从不同角度提些问题作示范,开阔学生的视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2.创设课堂氛围,感受成功喜悦
(1)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能力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青少年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探究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探究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这是为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
(2)多鼓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用鼓励的目光关注学生成长,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善于捕捉学生零星的智能火花,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扬和鼓励,使他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为此,教师应时刻把褒扬的话挂在嘴边,如“这个问题,你问得真好!”“你真爱动脑筋”等,让学生体验到探究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扎实进行双基训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究的氛围。在教学中,让学生珍视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布疑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能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探究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德俊.一种重要的探究方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根据[J].语文教学通讯,2003,(02).
[3]夏纯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6,(05).
(责任编辑 史玉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