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立平
汉代玉器特征与鉴别
□ 董立平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汉代玉器工艺风格承继战国,但在器型品类、制作工艺与纹饰风格方面,均有所提高和创新,艺术达到空前高度,体现出汉人高超的审美情趣。我们鉴定时要通过多方面来比对、判断。本文将从汉代玉器用料、工艺、造型、纹饰及沁色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简要介绍。
两汉时期,社会安定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长达400年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给玉器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玉文化高度发达,汉代玉材如同其表现的玉文化一样,在以和田玉为主的脉络下呈现出一种多种玉材并举的状况。西汉初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任西域都护,开通了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通道,使新疆的优质玉料大量运往内地,和田玉正式成为中国用玉的主流(图1)。而汉代以前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白玉的使用是不多见的。
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以及玛纳斯碧玉和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和田玉玉料主要来源于玉龙喀什河,为和田籽料(图2),其时山料因条件不具备尚未开采。
西汉末年到东汉时期,连年征战,国力耗尽,然而厚葬之风不减,于是出现“以石代玉”现象。陕西地区就出土了大量的用汉白石制作的汉代祭祀用玉,这是因为玉石的开采成本和加工成本都较高,逐渐衰落的国力无法支撑繁多的祭祀活动所需要的大量玉器,遂用易取得、易加工的汉白石代替玉材,是国力渐弱的侧面反映。
水晶、玛瑙和绿松石在汉代玉器中也得到普遍使用。如西安汉代陈请士墓出土的水晶印,纯净无瑕,洁净透明,质地致密细腻,是水晶中的上等品(图3)。
现代仿汉玉器的材质出于成本考虑,往往用价格较低廉的青海料、俄(罗斯)料、韩(国)料等来替代,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别。笔者曾得到一件汉代工字佩(图4),灯光下可以看到玉质呈粥状结构,这并不符合新疆和田玉云絮状结构特征,而是俄料的典型特征。俄料是俄罗斯产的透闪石玉,成分和新疆和田玉相似,透闪石含量在95%(新疆和田玉透闪石含量在99%)。俄料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的,说明这件工字佩的制作年代只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即为现代仿品。
图1 玉龙纹佩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图2 玉熊 陕西咸阳汉元帝渭陵出土
图3 水晶印
图4 现代仿古工字佩
图5 铜框镶玉卮
图6 玉盒
图8 玉璜
汉代玉器最大的工艺特点是因铁质工具的普遍使用而产生的特点。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尚无定论,据目前考古发现:最早人工冶炼的铁器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七国,并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汉时期,应用铁器的地域更为辽阔,政府在全国设铁官49处,铁器种类、数量明显增加,质量也有提高。东汉时铁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最终取代了青铜器。从铁器的发展史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治玉工具可能还处于铜工具和铁工具并用的时期,至汉代铁工具最终取代了青铜工具。相对于铜制工具,铁质工具主要的优点是更高的硬度和更好的韧性。而汉代玉器能够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完全与铁工具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铁的韧性高,拥有良好的锻造性能,可以打制各种形状的工具,比青铜工具在形制上和耐磨性上前进了一大步,尤其是锻造用来掖、撞、勾、撤等的小工具。这些工具用铁打造既耐用,又没有脆性。锻铁加碳成钢后硬度增大,能制成细长又硬的钢铤,可用于打长细孔,解决了较长的大、小孔眼的打眼问题。可以说,铁质工具的普遍使用对汉代的玉器工艺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其产生的主要工艺特征如下。
1.切割工艺
此期开料成型过程中,使用铁丝线锯或直条锯,也用圆盘铡砣切割,均加水及解玉砂,使用的工具视玉工习惯及玉料大小而定。锯或砣的边刃很薄,表明使用金属工具的锋利。如满城汉墓玉璧和玉衣片上的平直锯痕,锯缝一般宽1~1.5毫米,也有的只有0.35毫米宽。
因铁质工具硬度及韧性均较青铜工具好,切割水平提高,这时器表已很少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加之后期打磨精致,开料所留痕迹已很少见到,仅在一些葬玉及未完工的玉器中,会因打磨粗糙或还未打磨而留下痕迹。
2.镶嵌工艺
战国以后,玉与其他材料结合的工艺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十分成熟和发达,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质量、工艺难度都相当高。这是由于铁质工具的普遍使用,玉件的制作精度也达到较高的水平,为复杂的金玉镶嵌等创造了技术基础。如广东南越王墓出土的铜框镶玉卮(图5)。
3.活环套接工艺
活环掏雕是一种复杂高超的技术。商周青铜器中,活环者较多,但对于玉器的制作,这还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工艺。到汉代,玉器的活环加工技术已不再是难题,故在器皿中、装饰题材中经常使用。如广东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盒(图6)。
4.钻孔工艺
汉代玉器的钻孔工艺十分成熟,钻杆式工具被应用于玉雕的许多方面。钻头普遍为铁制,较细长的玉管内孔也可打的很直,但如果两面钻,有时也会出现台阶痕,只是外大里小的喇叭口形状已基本不见。相较于史前大多采用磨角为圆的方法制作玉璧外缘而言,汉代采用大口径金属管琢磨玉璧的外廓,使玉璧圆整了许多。如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璧(图7)。
5.镂空工艺
春秋以后,镂空技术被大量的应用于玉器雕刻之中,战国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主要用于片状器物的镂雕,同时也出现了少量立体镂雕作品,其工艺风格一直影响到汉魏时期(图8)。
镂空方式如前期一样主要还是先打轮廓线,再穿孔定位,然后加金属线锯拉切成各种形状,也有以钻孔组成镂雕的一部分。金属线状工具使用时将线锯固定在弓形把手的两端,以手握弓把来回拉动,故常在切割面上留下细密的直线痕迹。
一些打磨不十分精细的汉代剑饰,孔内常会留下一道道细密的直线痕,有时也会留下穿孔的痕迹。这一般是用锼弓子方法锼出的,是金属铁丝运用的结果,尖角利落。有时也会用一种较粗的金属条锉拉,这种工具也被称为“拉条”。
图7 玉璧
图9 玉刚卯
图10 白玉龙形佩
图11 仿古工字佩上的电机钻孔痕迹
图12 玉圭 陕西咸阳汉成帝延陵出土
图15 玉鸡心佩 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图22 玉戈
6.雕刻工艺
汉代铁制砣具已经完全应用于玉雕的各个方面,如单阴线、双阴线、顶撞地纹等,使得这一时期阴刻、浮雕、镂雕、圆雕等纹饰加工工艺,在继承前代玉雕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圆雕类玉器有所增加,突出造型与玉质美,如汉代的玉天马、玉辟邪、玉熊等。许多器物身上大量装饰各种夔龙纹、云纹、卷云纹、谷纹、蒲纹、涡纹、乳丁纹等,均是先定位,再以阴线、浮雕或减地浮雕等工艺手法结合雕琢。浅浮雕玉器大多以减地法制作,先做出纹饰,再去地使纹饰凸出,纹饰的整体高度一般不凸出于边框。
此期玉器还有一种手工刻划的现象,尤其在战国汉代玉器上的刻字及某些玉器的纹饰处理上。如某些玉璧、玉环外侧壁以及刚卯、严卯上的刻划文字等等(图9)。这说明当时玉工运用了一种比玉硬得多的工具,可能为刚玉或金刚石之类,字迹较浅。这种现象除表现在文字上以外,并不普遍。
7.抛光工艺
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早期,玉器的抛光达到了十分精美的地步,尤其表现在生前使用的玉器上,有些玉器几乎达到了玻璃光的效果。如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白玉龙形佩(图10)。但在一些葬玉器上,常常有未进行抛光或抛光粗糙的玉器。
现代仿古玉器在工艺上最大的区别是电动机具的使用,无论是打孔还是纹饰雕刻,电动机具都显然要高效和精确许多,节约的时间和人工成本让大多数仿制者无法拒绝。然而,高速锐利的工具必然会在玉器上留下现代工艺的痕迹,如平整且深浅如一的底纹、雷同而整齐划一的线条及旋痕等。前述笔者所见的那件工字玉佩即是如此,其腰部钻孔孔径极细且均匀,并伴有周向旋痕,显然是以高速电机带动金刚钻杆加工而成(图11)。
汉代玉器造型丰富多样,总体上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造型,同时也开创了属于两汉时期特有的器型。
汉代玉器的造型主要包括:玉璧,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玉圭,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图12);玉璜,一种弧形片状的玉器;玉剑饰,佩剑上的装饰,又分为剑首(图13)、剑格、剑璏、剑珌(图14)四种;玉玺印,不仅是身份、职位的凭证,更是权力地位的象征;玉鸡心佩,即韘形佩(图15),多作椭圆形,上端出尖,中有一圆孔,近似于盾牌或鸡心的形状;玉杯,以玉雕琢而成的长筒型容器,被认为是饮酒器,纹饰华丽,多饰以乳钉纹,如广西贵县出土的玉杯(图16),亦有少数光素无纹的;玉铺首,守卫汉代帝王陵墓墓门的神兽(图17);玉觹,一种微曲的锥形器,最初它是随身携带用以解结的工具,后来成为佩饰,表示成人的象征(图18);玉管型饰,多作束腰,上饰云纹,中有孔供穿系,当为佩饰(图19);玉龙纹佩,多为片状回首盘曲形;玉凤纹佩,以玉雕琢而成的凤鸟佩饰(图20);玉人形佩,常见的有玉舞人(图21)、玉跪人等;玉刚卯,一般与玉严卯成对,形制相同,长方体,中有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刻吉祥语句,用以驱邪,是古代的护身符;玉兵器,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礼仪用玉,常见形式有玉戈(图22)、玉刀等;玉鸟兽,以玉雕琢的肖生物,有玉熊、玉马(图23)、玉鹰(图24)等;玉带钩,起扣拢腰带的作用,以玉为之彰显出佩戴者身份的尊贵(图25);玉工字佩,形若工字型,整体扁平,腰部内凹(图26)。
图13 玉剑首
图14 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由上至下)
图16 玉杯
图17 玉铺首
图18 玉觹 江苏扬州“妾莫书”墓出土
图27 玉衣
汉代新出现的玉器器型当以葬器系列为代表,如玉衣、玉枕、玉覆面、玉窍塞等。玉衣是帝王诸侯才能享用的葬服,又称“玉柙”或“玉匣”,用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并以金丝、银丝或铜丝相连而制成的(图27);玉窍塞,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从五官九窍中离开人体,为了日后可以重生常用玉窍塞将九窍塞住(图28);玉琀,又称“含玉”,古人多以玉蝉作琀,寓意为祈求长生;玉握,死者手中握着的器物,古人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和权力,汉代多为玉猪握(图29)。
现代人仿制汉玉,由于难以体会当时社会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所以在仿制雕琢玉器时会不自觉地融入现代审美理解,使器物的造型或失之夸张,或过于拘束。笔者曾见过一件汉代玉鹰,造型臃肿,刻划拘束,双眼怪异呆滞,羽毛生硬做作,与汉代玉鹰展翅昂扬的生动形象差别极大,从造型上即可判断为现代仿品(图30)。
纹饰也是鉴定玉器时所考察的一个重要特征。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固定的纹饰风格。汉代的玉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一些春秋战国的玉器纹饰也流传了下来,同时也产生出了丰富美丽的汉代纹饰。
蒲纹,由三个方向的平行线组构成的类似蜂巢的纹饰(图31),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中期,主要用于装饰玉璧,玉璜等。
谷纹,由谷粒状的类螺旋单元组成的纹饰,分两种,一种是在蒲纹的基础上由内向外以细线划出螺旋纹,一种是减地浮雕出圆润独立的谷纹(图32)。
乳钉纹,由乳钉状凸起组成的纹饰(图33),分为半球形和六角形两类,呈蜂窝状排列,流行于两汉时期,主要用于装饰玉璧、玉环、玉珩、玉剑具等。
勾云纹,分阴刻线勾云纹与浮雕勾云纹两种,前者极似阴刻线相勾连的乳钉纹,只是乳钉由阴刻线刻划的圆圈取代,流行于战国末期至西汉中期,用于装饰玉环、玉容器等;后者为由立体凸雕的卷云勾连而成,流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主要出现于玉具剑上。
折角纹,由减地隐起的垂直折角宽线交错分布组成,流行于战国末期至西汉中期,用于装饰玉剑珌(图34)、玉剑格等。
图19 玉管型饰
图20 玉凤纹佩
图21 玉舞人
图23 玉马
图24 玉鹰 陕西咸阳汉元帝渭陵出土
图25 玉带钩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图26 玉工字佩
图29 玉猪握 陕西西安红庙坡汉墓出土
漩涡卷云纹,为三股或四股卷云纹以中心对称的形式分布的纹饰,流行于战国末期至西汉中期,主要用于装饰剑首。
兽面纹,兽面纹出现较早,最早可追溯于新石器时代,夏商周及春秋战国都有所流行,汉代的兽面纹是在战国中晚期兽面纹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图35)。
螭纹,出现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类似于龙(图36)。
游丝毛雕,一种以阴刻线刻画图案的风格,这种阴刻线柔若游丝、细如毫发,故名“游丝毛雕”。这是细小勾砣工具运用熟练的结果,勾线流畅,走砣手劲运用得好,使阴纹曲线很少有断砣或重复的现象。
汉八刀,一种简练、粗放、对称的雕刻风格,此风格多以弧形坡面及直沟槽组成,以寥寥几刀刻画出玉器的形态。多用于玉蝉、玉猪、玉翁仲及一些夔龙、夔凤纹双区或三区玉璧的制作上,是一种斜砣方法的使用,又称大斜刀,砣锋犀利,一气呵成,几乎不见砣的连接痕迹,阴线底部也抛光蹭亮,给人以刀片切的感觉,看起来十分简练和生动传神(图37)。
沁色是指玉器入土后受到各种矿物质长期侵蚀,发生的颜色和结构等方面变化的现象。自然的沁色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形成的,与金属、木材相比,玉料结构更致密,化学性质更稳定,只有在特定环境下经过长时间的物理化学作用才能形成。古玉沁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玉器材质的不同,决定了玉器化学活泼程度也不一样,活泼度高的玉材要比化学性质稳定的玉材变化更快,更深,从而导致同等条件下受沁程度差异。
二是地域与土壤环境的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国土包括多种地质构造,不同地域的土壤性质也不一样,其中所含物质不同、酸碱程度不同都对沁色有不同的影响。总的来说,南方水位较高,而且土壤偏酸性,玉器水沁较重;北土较干燥且土壤偏碱性,土沁较重。南北方玉器受沁不同,南方古玉受沁蚀变的数量远多于北方,玉受沁蚀变的程度也大于北方。
三是玉器埋葬时间的不同,玉器产生沁色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埋葬的时间不同,沁色的蜕变程度和沁入深度也有所不同。
图28 玉塞
图30 现代仿古玉鹰
图31 蒲纹玉璧 江苏铜山小龟山西汉墓出土
图32 谷纹玉璧
图33 乳钉纹玉璧
图34 折角纹剑珌
图35 兽面纹玉璧(局部)
图36 螭龙纹
图37 玉琀蝉
四是埋藏的环境不同,很多玉器在下葬后和附着物接触或因墓葬结构改变等原因导致与其他物品接触,长时间作用下会和接触物相互作用,产生不同的沁色。
五是玉器完损程度不同,当玉器受到破损的时候,各种致色物质会通过绺裂处渗入并作用,与完好无损的玉器相比,破损的玉器的沁色会更深入更厚。
由于自然形成沁色现象所需时间漫长,仿制者们常用很多其他方法对玉器进行加工以求模仿自然沁色的表象,然而由于其转化环境及转化原理都和自然沁色的形成有区别,人工沁色和自然沁色会有很多不同,可以说现代工匠或能从古玉的造型、纹饰等方面仿制得惟妙惟肖,但伪造古玉的沁色却难以逼真。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两者的差别,因此沁色是鉴别古玉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前述的仿汉代工字佩却是一个特例,观察可见其上有皮子和沁,而且沁色呈均匀自然过渡,石皮特征也符合自然的条件(图38),因为仿制者是用一块带有真沁色和石皮的俄料来制作仿古玉器的。但我们鉴定要从多方面考虑,虽然在沁和石皮上此件工字佩符合时代标准,但其他方面却露出了破绽,有一个方面不符合时代特征即可判定为伪,故此,虽然沁色是天然的,此件工字佩还是为现代新仿。
虽然现在有了很多科技鉴定手段,但还不能全面详细地反映被鉴定器物的具体年代,只能作为我们鉴定时的参考依据。文物鉴定更多还是要靠鉴定者从造型、纹饰、工艺、沁色等方面通过经验来分析对比,从整体多方面把握来判定。
1.徐琳《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紫禁城出版社,2011。
2.刘云辉《陕西出土汉代玉器》,文物出版社,2009。
牧风)